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童年時代,喝水基本上是家裏燒水,但為了節約煤,多數時候都是父母從工廠裏用開水瓶把開水提回家。那時候,熱水瓶膽好像很貴,而且還要用計劃票買。每次“不小心”把開水瓶打翻,還有“砰”的一聲爆炸,父母親總會責怪我們。開水瓶(或熱水瓶、暖水瓶)是普通人家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家用品,外表樣式變化最大,由竹製的到金屬網的,再由塑料的到不鏽鋼的。出差去過新疆,新疆的開水瓶最奇特,個頭特別大,估計新疆幹燥,人們喝水都很厲害。不同時期的學生生活,也都一直使用開水瓶;現在老家也還有,因為客人來時,要用茶水招待,即使是喝(速溶)咖啡,也要用開水。
在使用自來水之前,都是用井水,印象中,好像到處都有水井,也沒有見過水井有蓋子(也不擔心有人投毒或跳井什麽的),而且家裏還有水缸儲備水。父母親洗衣服都是去附近的河塘或長江邊,還是用洗衣板和木槌,但回家之後,再用井水清洗一次。用水桶從水井裏麵提水,還是要有經驗的,父親教過:把長長的繩子兩邊一搖,水桶就朝一邊歪,然後沉入水中;待水滿了,就往上提,但繩子不能在水井的石頭口邊磨。如果這樣時間長了,繩子就會磨斷,所以提水要有很強的手臂力,讓繩子和水桶在水井中懸空而不是四處亂撞,也會損壞木桶。電影中,北方的水井,是可以用軲轆搖的,很省事啊。
去鄉下父母親的老家,也是用井水,有時候還是河塘裏的水。用木桶提回家後,在水缸裏“沉澱”一晚上,第二天再燒水喝;水缸底部要經常清洗,那是一層泥土。似乎使用過明礬,當時不知道是什麽,後來初中上化學課時才知道。
上初中之前,家裏就使用自來水了,但經常停水,所以家裏還是使用水缸和木瓢,記得還使用過瓜瓢,水缸的木蓋是雙開的。由於要節約水費,每天晚上,父母親會讓水龍頭一滴一滴的滴水,而水表不轉,一個晚上,就可以接滿一缸水。
上小學時,一直就使用一個軍用水壺,而且很不容易買到。那個水壺一直用到高中。初中時,學校有自來水,夏天喝水多,畢竟買冰棒的還是少數;同學們都喝自來水,也沒有見同學生病的。下課鈴一響,高年級同學就把全部水龍頭“霸占”了,低年級同學就喊老師來解決問題。
瓶裝礦泉水或純淨水的出現,已經是80年代末期了。兒子上學,一直就是喝瓶裝礦泉水或純淨水,但都是隻用瓶子,自己家裏燒水比較衛生,因為經常看當地新聞,說某某商店發現自來水罐裝的瓶裝礦泉水或純淨水,喝起來味道就不一樣,明顯地大腸杆菌超標。後來,發現礦泉水或純淨水的瓶子也不安全,就使用超市買的塑料瓶;再後來,塑料瓶也不安全了,才開始使用不鏽鋼瓶。這個折騰!
家裏招待客人喝水時,最早都是用小的飯碗(電影裏麵常有);後來開始使用茶杯,最初都是那種比較高的、有花紋的玻璃杯,或者有蓋的那種泡茶葉的陶瓷杯,不成套,因為即使摔破了幾個,還可以再買,與原來的還是一套,顏色和樣式都一樣。後來公費醫療以及醫院改革後,醫院推出成套玻璃杯裝的藥品,很多人買藥品,然後把藥吃完,玻璃杯就自己家裏使用,當然,有些人就隻是需要玻璃杯,而把藥品倒掉,一時間,國內藥品浪費十分普遍,因為藥品費用是可以報銷的,不用自己花錢。現在,人們家裏都使用成套包裝的、帶玻璃水壺的玻璃杯,非常漂亮,價格也很便宜。
無論是出生、上學,還是工作,我一直就在“有水的城市”,包括在加拿大的幾個城市(如多倫多、渥太華),從來沒有感到過有缺水的情況(出差到西安和烏魯木齊時,有缺水的感覺)。學生時代,浪費水是比較嚴重的;有了自己的家以後,因為要扣工資(水費),就注意節約了。在老家湖北,停水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雖然靠在長江邊,尤其是夏季停水而不能洗澡,就去很遠(而且也不停水)的親戚家裏洗澡。大學畢業後,在漁場實習期間,飲用的是壓水井裏的水,我在《大學畢業後的實習經曆》中有介紹。在加拿大,停水也有,但時間很短,幾乎不受影響。在加拿大,停水也有,但時間很短,幾乎不受影響。
加拿大的自來水沒有味道,是我最滿意的,因為人最重要的食物就是水啊。聽說多倫多的自來水有什麽問題,但似乎還沒有感覺到。在夏季,多倫多大學以及很多大型的公共場所(比如遊樂園)都有市政府專門的飲水車提供免費的飲水;100%的公園和校園,都有免費飲用水的設施――Fountain。對於商家的瓶裝礦泉水或純淨水,本人還是不感興趣,一般就在家裏燒水。但燒水用的水壺,還是得2-3個月清洗一次,底部有水垢!在加拿大,感覺沒有人節約用水;冷水是非常涼的,即使在夏季,因為加拿大冬季氣溫低,水管埋藏很深(?);而使用熱水,就是在加拿大的新感受了,因為在國內,家裏自來水管的熱水,要用燃氣熱水器,或者電熱水器燒,需要時間。加拿大的水池,無論是家裏還是實驗室,都有冷熱兩個龍頭,熱水來自大樓統一的熱水係統,而國內隻有賓館才會有這樣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