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網絡中,經常會有“是否出國”、“是否愛國”這樣的爭論。
首先,看看這個標題就有問題:把人的個人行為與意識形態的關係絕對化了。一個人“是否出國”,都隻是一種暫時的、因利益而發生變化的個人行為,與“是否愛國”這個意識形態沒有絕對的關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其次,“是否愛國”雖然是一個意識形態,但也可以表現為一些具體的行為。這些具體行為卻與所在的地點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在中國可以愛國、也可以賣國;在國外,可以愛國、也可以賣國。
再次,“是否出國”與“是否愛國”,都是當事人的個體行為,與一個民族的整體意識、整體素質也沒有關係。如果將某人的個體行為放大到整體民族的概念,那就“誤解”或者“冤枉”了一大片。
最後,筆者認為:建立“是否出國”與“是否愛國”這種關聯的思維方式,是比較簡單、憑借直覺而進行思維的。他們僅僅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沒有追蹤事物的本真。一個人的行為目的和行為結果,才是判斷一個人行為善惡的標準。但這種標準,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又是不一樣的。即使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人們往往並不能真正發現其內心的行為動機和動力。武斷、片麵、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因此,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網絡辯論雙方,需要學會換位思考,試著去理解對方的價值觀,找到與自己價值觀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辯解能力與雄辯技巧,也能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更加強大。
同理,真正想賣國能賣國的,跟是否在國外好像沒啥關係.
留在國內是:啃國的,坑國的,耗國的,竊國的,費國的;這幫人的吃、喝、拉、撒、死、活要消耗很多中國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