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國家包括22個阿拉伯國家和5個非阿拉伯國家,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蘭國家。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Middle East)”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歐亞大陸西南部的地區,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中東”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係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中東亂局與其曆史淵源有很大關係。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當然混雜有黑種人、黃種人。中東大多數為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Arabians)屬於白人中的閃含人種(閃米特-含米特人);閃米特人(semite),又稱閃族人,亦稱塞姆人(Semu);含米特人(hamite),舊譯含族,又稱哈姆人(Hamu)。但是,要確定是否屬於阿拉伯人,母語是阿拉伯語才是關鍵之一。關於中東人種,特倫奇(Richard C. Trench,1807-1886年)指出,《聖經》中所提到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都是用來指那蒙神揀選(亞伯拉罕)的家族成員(members of the elect family);但三者有區別,強調不同的重點。以下分述人種名稱的曆史來源:
1,“希伯來人”的定義和用法
“希伯來人”(希臘文:Hebraios;英文:Hebrew)是這家族最早的名字。“希伯來人”(希伯來文:‘Ibrîy){H:5680}這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創14:13,用來指“希伯來人亞伯蘭”。由於亞伯拉罕從吾珥越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架南地,所以腓尼基人(Phoenician,即早期在迦南地居住的人)稱亞伯拉罕為“希伯來人”,意謂“越過者”(the passing over)。因此,“希伯來人”並非是舊約神的選民所自取的名稱,而是外國人(foreigners)為他們取的。在舊約中,“希伯來人”一詞是外國人用來指神選民的名稱(創39:14,17;41:12;出1:16,19;撒上4:6;13:19; 29:3);或神選民用來向外國人表明自己身份的名稱(創40:15; 出2:7;3:18;5:3;9:1;拿1:9);或神選民用來與外國人對比的名稱(創43:32;申15:12;撒上13:3;耶34:9,14)。
可是隨時代的演變,“希伯來人”這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隨之轉變了。“希伯來人”本是用來指所有神的選民,但到了猶太曆史的後期,當“猶太人”(Jew)這詞語出現及被廣泛采用之後,“希伯來人”這詞語的用法逐漸窄小,隻用來指一部分神的選民;例如在新約時代,“希伯來人”隻用來指那些保留及采用希伯來語作為母語的選民,無論他們是住在巴勒斯坦或其它地方。由於許多被擄歸回後的猶太人已不會說希伯來話, 到了新約時代, 大部分的猶太人說希利尼話(即希臘語),不會說希伯來話,所以“希伯來人”這詞語就專用來指會說希伯來話的小部分猶太人,以此來區別說希利尼話的大部分猶太人(徒6:1)。值得強調一點,大部分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是住在巴勒斯坦,但住在巴勒斯坦以外,會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也稱為“希伯來人”,例如會說希伯來話的保羅自稱為希伯來人(林後11:22;腓3:5),雖然他生長於土耳其的大數(徒9:11;21:39; 22:3)。
注一:生活在北歐荒原,使用原始印歐語的部族,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開始分裂、遷徙。其中一部分定居於愛琴海地區,自稱希臘人,語言為希臘語。一部分定居於意大利半島中部地區,自稱拉丁人,語言為拉丁語。
注二:希臘語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沒有什麽大的改變,僅語音方麵有些變動,成為今日的現代希臘語。隨著拉丁人建立的羅馬帝國的擴張,拉丁語的使用範圍遍布大半個歐洲。羅馬帝國解體後,拉丁語也離解成多種方言,逐漸結合、融合當地土語,演變成今天的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
注三:猶太人屬於中東地區的閃含民族中的閃族,自古一脈相承,使用希伯來語,至公元前70年,遭羅馬滅國,都城耶路撒冷被毀,猶太人散落至世界各地,希伯來語隨之銷聲匿跡。至19世紀末,以色列終得複國,一名猶太青年本·耶胡達決意複活希伯來語,通過數十年不懈的努力,終於使希伯來語從古籍中重生,成為以色列的通行官方語言。今天的希伯來語,與3000年前沒有任何區別。
希伯來語(עברית 或 I'vrit,讀音:EEvreet [ivrit])屬於亞非語係閃米特語族(或屬閃含語係閃語族),為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2500年,“希伯來語”主要用於《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麵的研究。
2,“以色列人”的定義和用法
“以色列人”(希臘文:Isra êlitês;英文:Israelite)這詞語是用來表明那與神有特殊之約的百姓,並強調身為神權政治之國(theocratic nation)的國民之尊嚴和榮耀。對於猶太人,“以色列人”是無比尊榮的稱號,正如羅9:4所說:“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 他們必須與以實瑪利人(即阿拉伯人)分享“亞伯拉罕的後裔”之美譽(創16:15);他們也必須與以東人分享“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後裔”之美譽(創25:23-26;36:1-8);但隻有他們能稱“雅各的後裔”,就是“以色列人”這名稱所宣告的。雅各在雅博渡口得到神所賜予的新名――“以色列”,因為他如王子般“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28),因此比起“希伯來人”和“猶太人”這兩個詞語,“以色列人”是更尊貴的名稱。
“以色列人”這詞語過後被用來指雅各的12個兒子所成立的12支派。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便成立了神權統治,由12支派組成“以色列國”。當以色列國分裂成南北兩國後,“以色列國”便是指那由10個支派組成的北國,直到北國被亞述帝國所滅(大約主前722年)。在新約時代,“以色列人”這名稱仍保有“與神有約,即與神的應許和祝福有份的百姓”之尊貴含義,所以主耶穌稱讚拿但約為“真以色列人”(約1:47);而彼得和保羅稱呼那些聽他們傳道的猶太人為“以色列人”(徒2:22;3:12;13:16),目的也是為要強調他們的特權(參腓3:5;林後11:22)。
注一:以東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的名稱,也是現代阿拉伯人的祖先源頭之一。以東人是以撒之子以掃(又名以東,紅色的意思)的後裔(創25:30,36:1,8)。以東人住在西珥地,又稱為西珥國。以東人的祖先原名叫以掃(以掃就是有毛的意思),又名以東(以東就是紅的意思),因為據說他出生的時候身上長滿了紅色的毛。
注二:雅各(Jacob),又名以色列(Israel),猶太人的祖先、以撒的幼子。以色列三大聖祖之一。
注三:雅各的十二個兒子是:流便、西緬、利未、猶大、西布倫、以薩迦、但、迦得、亞設、拿弗他利、約瑟、便雅憫;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是:流便支派、西緬支派、猶大支派、西布倫支派、以薩迦支派、但支派、迦得支派、亞設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以法蓮支派、瑪拿西支派、便雅憫支派。
3,“猶太人”的定義和用法
“猶太人”(希臘文:Ioudaios;英文:Jew)這詞語出現在猶太曆史上較後的時期。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國的12支派分裂成兩國,即南國和北國。南國稱為猶大國,由2個支派組成(即猶大和便雅憫支派);北國則稱為以色列國,由其餘10個支派組成(王上11:12-13,30-33)。猶大國的人被稱為“猶大人”(王下16:6;耶32:12; 38:19)。當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滅國後(大約主前722年),其國民被分散並消失在列國之中。可是當猶大國被巴比倫帝國所滅,神的選民被擄到巴比倫後, 神因著記念與大衛所立的約, 施恩保守猶大人, 並使部分的猶大人在波斯帝國時代,從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和聖城。 這些被擄歸回的“猶大人”(拉4:12;尼1:2;4:2;12:44),過後在新約時代便稱為“猶太人”(約1:19; 4:9)。
聖經常以“猶太人”來與“外邦人”對比。當神選民自稱“猶太人”時,往往要表明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與其他外邦列國(Gentiles)有所區別;所以對比是“猶太人與希利尼人”(即希臘人,指外邦人),而非“以色列人與希利尼人”(羅1:16; 2:9-10)。當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時,也有同樣的含義;因此當東方的博士們問道:“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裏?”(太2:2), 其實是表明他們是外邦人,若他們要表明與彌賽亞(基督)有更進一步的關係時,他們應該是說“以色列的王”。同樣的道理,羅馬兵丁和羅馬政府給予主耶穌的稱號,是“猶太人的王”(太27:29, 37),表明他們本身是外邦人;但大祭司挑戰主從十架上下來時,是要他證明本身是“以色列的王”(太27:42),因為當神選民用“以色列”這詞語時,是要強調他們是與神有約的選民,與神所應許的彌賽亞有進一步的關係。
注一: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 Yehudim),又稱猶太民族或希伯來人,是世界上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民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古代中東地區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係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許多不同膚色的人群通過皈依猶太宗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注二:根據猶太教典籍《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紀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賽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其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根據國際性猶太人組織“以色列猶太社團”(英語:Jewish Agency for Israel)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根據其它組織的統計,美國國內的猶太人人數則達到650萬人或美國人口的2%)。上述數據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但事實上,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數很難得到準確統計,因為猶太人的定義存在多種標準和界定方式,這將大大影響統計對象的準確性。
注三:反猶太主義是對仇恨猶太人或猶太教的思想與行為的總稱,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雖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同屬閃米特人,但通常反閃米特主義體現在反猶太主義。反閃米特主義長期以來主要是具有基督教背景者的思想,但反猶太主義不僅在基督教徒中存在,事實上在阿拉伯人中也存在。反猶主義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貪婪、陰險”的民族,“企圖控製世界”的集團,需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負責的“幕後黑手”等。
反猶主義的思想和行為自產生至今導致災難性後果。歐洲曆史充斥著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為,猶太人受到歧視、侮辱、壓迫和屠殺,例如十字軍對猶太人的掠奪與屠殺,15世紀末期西班牙對猶太人的徹底驅逐,19世紀和20世紀沙皇俄國多次泛濫的反猶浪潮。而反猶主義的最高潮則公認是1933年至1945年之間納粹大屠殺,造成約600萬猶太人死亡。
4,三者之間的區別
以上的分析顯示,雖然“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在《聖經》中,都是指亞伯拉罕屬地的後裔,是神所揀選的家族成員或子民,但它們都強調不同的重點。
我們以特倫奇(Richard C. Trench)的論點來作總結:Hebraios(希伯來人)是指說希伯來話(Hebrew-speaking)的猶太人,與說希利尼話(即希臘語,Greek-speaking)的猶太人對比;Israêlitês(以色列人)是最尊嚴的詞語,指神權政治的國民,因而成為神的應許之後嗣的猶太人;Ioudaios(猶太人)是指與外邦人(Gentile)在國籍/民族身份上有所區別的猶太人。換言之,“希伯來人”強調他的語言(language,注:隻有希伯來語文,沒有以色列語文或猶太語文);“以色列人”強調他那神權政治之國民的特權,並榮耀的天職或使命(theocratic privileges and glorious vocation);而“猶太人”則強調他的國籍/民族身份(nationality)。
在時間次序上,最先出現的詞語是“希伯來人”(早在亞拉伯罕的時代),其次是“以色列人”(在約瑟的時代),接著是“猶大人”(在分裂王國/南北兩國的時代),最後才是“猶太人”(在新約的時代)。
注一:美國聖經學者理查德·切尼維克斯·特倫奇(1807-1886年)(Richard Chenevix Trench),曾是《牛津英語詞典》(英語: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編輯委員會成員。
注二:自從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複國以來,“希伯來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複活,漸漸取代取代阿拉伯語、猶太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或稱為“依地語”,猶太人使用的國際交流語),以色列建國後將“希伯來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采用希伯來語字母書寫;另一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大多數人都會英語。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曾以特拉維夫為臨時首都。195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認可,所有國家的大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外交部也不得不設在該地。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注三:敘利亞,全稱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這個名字來自於古希臘語。敘利亞人有80%以上是阿拉伯人,居民中85%信奉伊斯蘭教。首都大馬士革的人口數量大概是敘利亞整個國家人口的三分之一。阿拉伯語為國語,另外還通用英語和法語。
注四: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لبنان),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首都貝魯特,麵積10452平方公裏,人口3,727,703(2000年)。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官方文字:阿拉伯語。
注五:巴勒斯坦(希臘語:Παλαιστίνη,阿拉伯語:فلسطين,希伯來語:פלשתינה)是中東的一個國家,已建立巴勒斯坦國,從地中海東岸一直延伸進入亞歐大陸內部。由於該地域隨時間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所以至今還沒有完全確定的邊界。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由聯合國管理。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中先後占領耶路撒冷整個地區,並於1980年7月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
注六:耶路撒冷(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拉丁化:Yerushaláyim;阿拉伯語:القُدس,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英語:Jerusalem)位於近東累範特地區,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以色列現行政區劃上設耶路撒冷區,麵積652平方公裏,隻有一個分區,即耶路撒冷分區。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跡西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裏受難、埋葬、複活、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事件。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區),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麵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占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麵積隻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5,中東問題的曆史沿革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係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問題,也稱阿以衝突。中東問題是列強爭奪的曆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中東問題的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係。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胡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自1948年至1973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了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第二天,以色列與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爆發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戰敗,第二年埃及等國分別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均被以色列占領。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侵入埃及。1956年10月29日,以軍突襲西奈半島。31日,英法聯軍襲擊埃及海空軍基地,占領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人的頑強抵抗得到全世界聲援,11月6日,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撤軍,但以色列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通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突然發動襲擊,摧毀埃及空軍主力於地麵,並擊毀敘利亞、約旦空軍的大量戰機。以軍地麵部隊在6天內攻占西奈半島、加沙、約旦河西岸全部地區和戈蘭高地。約、敘、埃三國被迫停火。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和敘利亞為了收複失地,在伊拉克、約旦等阿拉伯國家和巴解組織支援下,於1973年10月6日發動突然襲擊。敘軍突破戈蘭高地以軍防線,埃軍強渡蘇伊士運河,兩線均取得重大勝利。以軍則在11日越過戈蘭高地發動反攻,16日渡過蘇伊士運河突擊,包圍了蘇伊士城和部分埃軍。經過談判,24日雙方停火,以軍撤至戈蘭高地1967年停火線以西。1982年,以軍依照1979年簽訂的埃以合約,撤出了整個西奈半島。
人類學家及社會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世界主要族群之間存在巨大的智力差異,並且民族之間的智商差異有50%到80%是具有遺傳特性的。其列舉的主要族群及智商為:
世界平均智商 90
1.猶太人 113
2.東北亞漢文化圈(中日韓) 106
3.白人 100
4.拉丁裔 90
5.南亞人 87
6.非洲裔美國人 85
7.北非人 84
8.撒哈拉以南非洲人 70
9.澳洲原住民 62
10. 卡拉哈裏沙漠叢林人和剛果俾格米人 54
參閱:《種族和智商》,http://psychology.uwo.ca/faculty/rushtonpdfs/2010%20Review%20of%20Nisbett.pdf, 《The Open Psychology Journal, 2010, 3, 9-35》:“Race and IQ: A Theory-Base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Richard Nisbett’s 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
根據實際觀察到的結果,將除以色列以外的中東人歸入“3.白人 100”似乎相當牽強。
而將中東除以色列以外的其他民族歸入上表中的“7.北非人 84”似乎更符合實際!相對於“1.猶太人 113”,中東其他民族呈現巨大的智商差異,與實際上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中東國家與以色列在經濟,科技,甚至戰爭中表現的巨大差異是非常一致的。
而按照作者的說法,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起源於同一個民族”,似乎完全不能解釋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經濟,科技,甚至戰爭中所表現出的的巨大差異!
所以本文學術味很濃,但並不能解釋任何實際問題。
題目似應改為“中東人種的起源”比較恰當。
今天的 hebrew 與 greek languge 相通嗎?greek people 與 jewish people 是什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