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如何看待父母陪讀

(2011-07-06 05:21:30) 下一個


東西方人或東西方社會對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差異,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孩子的獨立性培養方麵。

雖然東西方人對待子女教育的個人行為各有不同,但卻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西方社會的保障機製、安全機製、教育體係、經濟模式等等的連貫性,使得西方人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開放式、指導式。甚至在子女18歲以後,絕大多數家庭都會將子女“趕出”家門,讓子女在社會上獨立。這是與西方社會的整個大環境相關的。

相比之下,東方(尤其是中國)社會的保障機製、安全機製、教育體係、經濟模式等等的不連貫性、突變性,人們處於一種動蕩、浮噪的社會之中,使得中國人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家長式、溫室式。這種“關愛”是一種“中國特色”。甚至在子女18歲以後,很多家庭還出現“肯老一族”,子女的社會獨立性相當差。這就是中國社會的大環境所決定的。

近年來,子女上大學(甚至高中)以後,一些中國家長會放棄原來的工作,無論多麽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而去陪子女讀書。國內讀書的有,國外讀書的也有。除了上述的社會因素之外,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子女的性格問題,比如一些子女性格比較內向,不能適應變化太大的環境等等。但如果消除了這兩個因素,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對於陪讀的家長,有的人認為不值得。筆者認為,一種行為是否值得,要看其動機和結果。如果動機和結果是好的,這種行為就是值得的;如果動機和結果是不好的,或者不如所願,當然是不值得(但如果認識到了,也還來得及修正)。但問題是在陪讀當初,很難預測行為結果的好壞,心理因素就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家長可以預測自己放棄原來的工作之後,仍然可以通過某種途徑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用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獲得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是值得嚐試的。這就要看當事人的遠見、自信心、價值觀和期望值了,因人而異,不可強求。

其次,對於子女,有的人認為不利於子女成長。這種思想是一種現代中國人吸取西方人觀點而形成的思想。他們認為現代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尤其是生活與工作在西方,更應當培養西方的生活與工作的理念。筆者認為,子女成長受到家庭影響的成份很大,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可能還是決定性因素,但在一個有良好教育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子女,他們不僅可以很快適應中國這個浮噪、多變、動蕩的社會,也可以很快適應西方社會,因為他們從長輩那裏學會了生活的基本“準則”和“原則”,而不是依靠自己去獨創或獨闖。知識和經驗也就是一種積累和傳承。至於子女何時能夠擁有自己的“新思維”和“新理念”,這要看父母是如何培養和指導子女的,這還是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問題。總之,大多數人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早日獨立的。這種觀點值得讚賞。

那麽,什麽叫“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一些人認為東西方人的教育觀念和生活理念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筆者在文章開始也分析了東西方這兩個社會的差異。而實際上,東西方人在對待子女的教育觀念和生活理念上,大多數、或者大方向還是一致的,隻是我們沒有認識到而已。比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績優異、出人頭地、才華出眾、孝敬長輩、成家立業、掙錢養家等等,東西方人的觀點還是一致的,並沒有多少差異。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這些基本元素,當然,還可能包括建立思維模式、規劃知識結構、培養價值觀等等。一旦子女建立了這樣的觀念,從父母那裏獲得了這些理念,子女的獨立性是相對較強的。如果沒有,將會導致子女的獨立性較差,也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陪讀是很有可能的,當然,也存在一些子女敢於獨創世界的例子。在西方社會,這種情況也會存在。

一些人認為西方人對待子女是不管不問,子女對待長輩是不理不睬等等,其實,這些並非西方社會的主流,相反,這些問題在中國也一樣存在。但有一點可以推測,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子女,獨立性是相對較強的。

最後,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子女有父母在身邊,子女在生活上可能會減輕很多壓力,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娛樂、交友等方麵,但與此相關的可能就是父母對於子女的個人行為幹涉太多。這類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在一個家庭中,子女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都是家長從小培養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如果是一種積極向上、親情至上、團結和睦、仁慈博愛、尊重他人等等心態,那麽,子女也會有一種積極進取、樂觀處事、寬厚仁愛、回報社會、待人禮貌等等心態。因為子女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子女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育子女的態度。

在大學階段,子女正處於叛逆期。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子女會覺得家長幹涉自由太多。這種關係不是一種較好的局麵,需要調整。

在父母是否需要得到子女的回報方麵,要依每位家長和每個子女的價值觀不同而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而且回報多少、何時回報、何種方式等等,都是無法規定或預測的。有的家長說,我的子女,我撫養長大,就一定得回報我。這無形中就給予子女很大的壓力。筆者是不讚同的。筆者認為,父母不應當明確要求子女給予回報。如果父母在晚年生活遇到困難,子女回報是可以得到認可的,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子女卻不是必須提供的。也許,這就是東西方社會的差異造成的。因為在西方社會,人人隻需要回報社會,而社會則對整體公民負責。相比之下,中國社會沒有對整體公民負責的機製和體製(或者說機製和體製不完善),就需要子女給予回報。當然,這一切過程和結論,都是基於中產以下的階層而言,而對於中產以上的階層,並不存在回報問題。如果有,那就是情感上的回報,而不是金錢;或者金錢隻是象征意義。

另外,消除代溝,筆者覺得是家長的責任!由於社會經驗和知識結構問題,子女並沒有認識到代溝的嚴重性,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找到解決辦法。因為子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新的信息需要去處理,他們無法找到比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代溝,也沒有足夠的經驗。而這些新的信息對於家長來說卻不是,家長由於自己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結構,可能會比較容易解決代溝。解決代溝的關鍵問題,在於家長需要有與時俱進、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其次就是家長的寬容、仁慈、理解。這個世界沒有什麽根本對立的矛盾,有的隻是主觀上的相互對立的感性思維。放下、寬容、樂觀、積極、博愛、隨緣,世界其實很美好!

總之,是否陪讀,有多少經濟損失,失去了多少朋友聚會,少吃了多少家鄉菜,個人的職業前途如何等等一切,其實都不重要。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觀念的延續、博愛仁慈的傳承、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人生目標的達成,這才能體現“子女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延續”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