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雜燴(漢語拚音:dà zá huì;英文:hodgepodge、hotchpotch、chop suey),就是用多種蔬菜、肉食(或者可能加上一點大米或其它種子)及各類調料混合在一起燴成的佳肴,就是綜合處理零星食物的方式。其它的名字有炒雜碎、什錦雜燴、大鍋煮等。其實質就是自由地、不拘一切地,想用什麽食材就用什麽,沒有固定模式,但調料則是比較適合自己口味的。古今中外都有這類食品。曾經聽過一個相聲段子,說是有位富人(暴發戶),什麽國內外的山珍海味都吃遍了,最後就搞了這麽一個“大雜燴”,覺得味道不錯,很新穎的佳肴,還被人形容為“豬食”。當然,這是笑話。
在中國,“雜燴”是一種著名的傳統美肴。此菜選料“雜”,動植物水陸俱陳,既有高檔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葷的,又有素的,還有葷素相混的,一菜多樣,琳琅滿目,質地軟、嫩、脆、滑,色、香、味俱美,無論官場或民間筵席飲宴,均是人們喜愛的美饌佳肴。烹製比較出名的有安徽“李鴻章雜燴”、湖北“全家福”(什錦大雜燴)、四川“紅燒雜燴”和貴州“烘雜燴”等。
1,在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發明“雜燴”的是齊魯之幫的婁護,字君卿,為漢武帝時人,曾做過京兆吏。當時婁護常往來於漢武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創造出了“五侯鯖”佳肴。“五侯鯖”,就是用魚和肉及山珍海味烹製的雜燴,即“五侯雜燴”。
2,在南宋時,抗金名將嶽飛被奸賊秦檜誣陷而死。當時福州有一名廚,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製了一道取名“雜燴”的菜。有一次官府接待一位來自京都的大官,特地品嚐這位名廚的“雜燴”菜,當客官問及菜名何叫“雜燴”?廚師則大膽應道:“小的識字不多,隻聽人講雜是雜種的雜,燴是秦檜的檜,木字偏旁換上火字旁。”這位京都來的大官聽了雖感到驚恐,但不知是酒喝多了,還是他也恨秦檜,隻是虛張聲勢地吆喝了一聲:“滾!”從此,“雜燴”一詞由福州傳到各地。
3,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年的元宵佳節,舉國上下,大鬧元宵,家家張燈,戶戶結彩,尤在京城更是燈火輝煌,鞭炮焰火,鳴金達旦,熱鬧異常。這天,皇上興起,傳諭出宮,皇後、太子及大臣等人隨駕上街觀燈,與民同樂。直到深夜回宮,帝、後及太子等人均感腹中饑餓,便令太監速即傳膳。因原來所備禦膳早已冰冷,禦廚措手不及,隻得將各種美味冷葷一起放入鍋內,經燴製成熱氣騰騰的菜肴裝盆進獻,由於複合多味,醇香滋美,明帝特別高興,即傳問:“此膳何名?”禦廚見皇帝全家合餐,便急中生智回答曰:“此乃‘全家福’。”明帝大悅,欣然禦定此名,流傳至今。“全家福”,即“什錦大雜燴”。
4,在晚清年間,即公元1896年的清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派洋務大臣李鴻章去俄國參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然後出使美國。一天,李鴻章用中國菜宴請美國高級官員,其菜味鮮美,令人讚不絕口。當美國官員問及菜名時,不內行的翻譯卻解答成為“雜碎”,於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國菜稱“雜碎”,一時傳遍美國。從此,在英文辭典裏便出現了“雜碎”的譯音,甚至美國唐人街華僑開設的餐館,也多改名為“雜碎”館,繼而在雜碎館食單上,莫不大書“李鴻章雜碎”,果然“雜碎”的名稱由此大振。雜碎、雜燴,乃一菜雙名,故又稱“李鴻章雜燴”。
5,李鴻章大雜燴。這道(安徽)菜很有講究,且事先要做過“前期工作”,如以雞雜、肚片、火腿、麵筋、香菇、山筍、海參等墊底,用麻油酥燒,然後裝入陶盆,點以白酒、醬油等佐料,放在炭基上用文火慢燒,直至油清菜熟方原盆上桌,十分講究。合肥名廚對傳統的“大雜燴”在製作工藝上加以改進,用水發的魚翅、水發海參、水發魷魚、油發魚肚和幹貝、熟白雞肉、熟豬肚、熟火腿、淨魚肉、鮮香菇、嫩筍、水腐竹、鴿蛋,加蔥段、薑片、紹酒、精鹽、味精、雞精粉、白胡椒粉、白糖、蛋清、濕生粉、熟豬肉、雞湯、熟雞油為原料,所做的新式“大雜燴”,鹹鮮可口,醇香不膩。
6,什錦大雜燴。楚鄉湖北遐邇聞名的傳統雜燴菜――全家福,俗稱“什錦大雜燴”。這一由明代禦膳傳入民間的美味珍饈,已成為當地喜慶筵席中經常出現的一道頭菜,建國後還被列為山珍海味類的中國名菜。此菜係選用“八珍”中的“四珍”,即海參、鮑魚、魚肚、魚翅作主料,以雞脯肉、鱖魚肉、香菌、蘑菇、鮮蝦仁、豬蹄筋作配料。其具體製食法是:將炒鍋置旺火上,放適量熟豬油燒六成熱,先把上漿魚片、蝦仁分別拉油後瀝出。再把發製好的海參、魚肚、蹄筋和雞脯片、香菇、口蘑分別置旺火沸水鍋中焯水,用清水衝涼。然後,炒鍋酌放熟豬油,下入蔥薑汁、高湯、精鹽、味精燒沸,倒入各種原料燒燴入味後勾芡,淋上雞油而成。此全家福肴撰,因其選料高檔,製作精細,一菜多姿,脆嫩滑爽,馨香濃鬱,身價很高,馳名全國,譽滿江城。
7,素什錦大雜燴。材料:1-泡開的香菇,切絲,擠水;2-冷凍胡蘿卜(不用削皮不用切);3-冷凍四季豆(不用摘,不用切);4-肉片(懶人可以用火腿片,好切,或者買火腿丁,切都不用切);5-澱粉水(栗粉水更好)。製作步驟:如果使用火腿,看3-、5-、6-步。1-肉片放入少量醬油和料酒,一兩肉放五分之一湯勺芡粉,攪拌均勻;2-放適量油,將肉片炒熟;3-洗淨鍋,放適量油,燒熱,將所有素菜材料放進去炒熟,如果用火腿,也在這個時候一起放進去,加適量鹽;4-放入肉片,翻炒一下;5-慢慢加入栗粉水,同時攪拌均勻,如果太稠了加些水;6-大火燒一分鍾,不停翻炒,出鍋。同類佳肴還有:香辣素什錦、泡素什錦、豌豆麻仁素什錦、益壽家肴素什錦、燒素燴、椰汁素燴等。
8,四川大雜燴。全國聞名的四川大雜燴,它的用料有:雞胗、蝦肉、蘇肉、熟豬心、熟豬肚、冬筍、胡蘿卜、馬鈴薯、水發香菇、扁豆、熟雞肉、火腿、水發海參,還有清湯。所用的調料有:料酒、醬油、鹽、白糖、胡椒粉、澱粉、蔥、薑、味精。製作的時候海參切抹刀片,雞胗刻菊花花刀,其它的原料均切成條形。先把海參、冬筍、香菇用水焯透,然後濾去水分。扁豆溫油下鍋炸熟,然後撈出。放入薯條炸成淺黃色撈出。炒鍋內留底油,放蔥、薑炒香,加料酒、醬油、鮮湯,然後放入除扁豆、雞胗、蝦肉以外的其它用料,加精鹽、味精、糖、胡椒粉,用小火燒透入味。放入扁豆,燒煮片刻後用水澱粉勾芡,淋入明油,裝在盤中。雞胗、蝦肉用六成熱油劃散,用青紅辣椒配色,燒滑後倒入漏勺。鍋內放湯,加精鹽、味精、少許胡椒粉調味,用水澱粉勾芡後,放入雞胗、蝦肉等翻勻,淋明油,出鍋,裝在大雜燴的表麵上。
9,真味大雜燴。主料,鵪鶉蛋10克、雞蛋糕50克、熟豬肚80克、雞腿菇50克、火腿30克、水瓜50克、鮮魷魚50克、生薑10克。調料:花生油8克、鹽6克、味精2克、白糖1克、紹酒3克、胡椒粉少許,熟雞油1克。製法:1、鵪鶉蛋煮熟去殼,雞蛋糕、熟豬肚、雞腿菇、火腿、鮮魷魚切片,水瓜、生薑去皮切片。2、鍋內燒水,待水開時,投入雞腿菇、豬肚、鮮魷魚、紹酒,用中火煮片刻,撈起洗淨。3、另燒鍋下油,放入薑片,注入上湯,加入鵪鶉蛋、雞蛋糕、熟豬肚、雞腿菇、火腿、鮮魷魚、水瓜,調入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燴透,淋入熟雞油,出鍋即可。 烹飪要點:水瓜切好馬上要用清水泡上,以免變黑,味道要清鮮。
10,粵菜大雜燴(又名羅漢齋)。這道菜裏的食材雖不名貴,但是要湊齊三菇三耳等等,卻是頗費心思的;正宗的做法裏烹飪步驟也相當繁複,所以也有說這道菜是佛門最奢華的一道素齋。原料:香菇,猴頭菇,鬆茸,木耳,雲耳,烤夫,豆腐幹,蘆筍,胡蘿卜,百果,玉米筍,腐竹。配料:食用油,老抽,糖,鹽,麻油,水澱粉。做法:1. 各式幹貨泡軟,擠幹水分備用; 2. 烤夫在滾水裏煮2分鍾,擠幹水分;在鍋中放食用油燒熱,將烤夫煎至金黃色盛出備用; 3. 鍋中放熱水煮開,胡蘿卜,百果,蘆筍等新鮮蔬菜分別焯熟備用;4. 鍋中放食用油燒熱,下豆腐幹,香菇,猴頭菇,鬆茸,木耳,腐竹,烤夫,玉米筍煸炒;5. 下老抽,白糖,鹽,少量水,燜煮5分鍾左右; 6. 水澱粉勾芡後,下少許麻油拌勻,最後加入所有蔬菜翻炒均勻即可。
11,湖北荊州大雜燴――“全家福”。荊州魚糕(荊沙魚糕)是過年過節、設宴擺酒必須有的一盤菜,正宗的吃法就是全家福,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喜慶全家福”。整道菜是以魚糕為主、加魚丸、肉丸排放好後一起蒸,蒸好後澆上用少量黑木耳、瘦肉、豬肝、大蒜一起炒的碼子,整道菜有白色的魚糕、紅色的肉丸、黑色的木耳、綠色的大蒜,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12,清湯全家福。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之一。一般是宴席的最後一道上品菜,故又稱為壓桌菜。“清湯全家福”選料精細,品種多樣,色彩繽紛,湯鮮味美,營養豐富,是多種喜慶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原料:雞脯肉250克。 雞蛋清20克、水發海參20克、蹄筋25克、魚肚25克。鴨肝20克、雞腰20克、鴨腰25克、豬黃管20克、水發魚翅20克、火腿20克、水發玉蘭片20克、冬菇25克。精鹽5克、味精3克、澱粉50克、清湯150克、紹酒15克。
13,“福如東海”這道菜,又名“扒全家福”。這道具有濃鬱魯菜風格的菜品內容豐富,包含了海參、蝦仁、蟹棒、筍等眾多高檔食材,再經過惠豐堂大廚的精心加工,其色、香、味、形均達到了更高境界。製作過程:1、把水魚宰好,去清黃膏,洗淨,斬件,飛水,以去穢水,然後用薑、酒煸炒過。2、把冬茹水發,去蒂、洗淨;火腿切片。各料放入湯窩內。3、燒沸上湯,調味,傾入湯窩內,加蓋,入籠燉焓。
14,貴州烘雜燴,也叫遵義烘雜燴。主料:豬肉餡(肥三瘦七)300克,雞脯肉100克。配料:米飯鍋粑50克,核桃仁末50克,紅薯100克,水發木耳15克,水發玉蘭片20克,麵粉35克,豆腐皮1張,雞蛋皮1張,雞蛋1個,菜籽油1千克(實耗200克)。調料:食鹽5克,薑塊20克,蔥節15克,蒜苗10克,醬油5克,曬醋15克,白糖30克,味精5克,白胡椒粉10克,花椒粉5克,香油10克,雞蛋清1個,濕澱粉30克,雞湯350毫升。味型:鹹鮮。特點:紅亮酥脆,用料廣泛。
15,瑤家大雜燴。桂林地區特產,類似一種火鍋。除香脆的菜點用碗裝上席外,其餘統統“五龍歸大海,百樣共鍋裝”。一個大鈀鍋架在火爐或炭盆上,大家圍攏坐成一圈,大碗喝酒,大口吃菜,一鍋滾燙滾燙的豬肉、雞肉、鴨肉、豆腐、蔬菜組成的大雜燴佳肴,任你隨心所欲。這種吃法,似乎全國各地都有,美其名曰“大鍋煮”,簡單、味美、食全,親朋好友聚會最佳選擇。
16,廣州牛雜蘿卜。牛雜的原料是牛肚、牛腸、牛百頁、牛肝、牛腰等。這些下水料在“識飲識食”的粵人眼裏卻是清心、補血、明目的“心肝寶貝”。 廣州牛雜有別於北方爆肚兒和炒雜碎。它一開始就跟蘿卜搭配,從不分離,海枯石爛般的姻緣。創造這種搭配的,是個回族廚師。清光緒年間,這位回族師傅在光塔寺附近開店,用牛腸、牛膀、牛肺、蘿卜加上花椒、八角等五種香料調和的醬汁燜煮,直至蘿卜吸入牛雜的肉香,牛雜滲透了蘿卜的清甜為止。
廣州牛雜的製作要訣是選料要新鮮,清洗要得法:牛肚內壁有無數皺褶,還有蜂窩狀組織,要搓洗得一幹二淨絕非易事。然後用鹽醃製,文火煲至九成熟,再次衝洗,至此牛雜異味盡除。接下來用文火慢慢熬燜,以保障牛雜爽滑,吃起來既有筋道又不硌牙。在廣州有60多年曆史、原位於中山四路城隍廟口的“蘇記牛雜”第N代傳人霍師傅卻說:“我們已經不用香料和藥材,而用七八種醬料混合調製。”即便你猜得出醬料,也猜不出比例。
17,日本大雜燴。日本人經常把各種海鮮、蔬菜、豆腐一起煮,不知道是什麽菜名,簡單講也就是大雜燴,類似火鍋。有的是日本豆腐、蝦仁、魷魚、雞胸肉、香菇筍片(玉蘭片)、黃瓜片、蔥末、薑末、鹽糖雞精等;有的是日本豆腐、鰻魚、海蝦、螃蟹、墨魚、胡蘿卜、白菜等;有的以貝殼為主。還可以加入粉絲或烏冬麵。可以是清淡的,也可以是辣味的,但日本的辣醬實在是不怎麽辣,吃的就是新鮮的海鮮味,豆腐和海鮮是主料。
18,美國大雜燴:chowder(雜燴燉湯)。這個單詞源自法-印第安語,這是一種類似中國的大雜燴,采用各種海鮮、蔬菜一起燉的湯,可能加入牛奶和/或奶酪。有很多變種,比如New England clam chowder就加入了蛤肉和土豆,Manhattan clam chowder加入了蛤肉和西紅柿,Corn chowder加入了玉米和一些魚,Southern Illinois chowder比較特殊,主料有牛肉、雞肉、西紅柿、甘藍、菜豆和綠豆等,而且,鬆鼠肉是通常需要加入的。
19,舊金山Cioppino。這是一道魚湯佳肴,源自意大利。通常含有太平洋大蟹、蛤、蝦、扇貝、魷魚、青口和魚,再加入西紅柿和醬汁,與sourdough或baguette一起吃。
20,美國Jambalaya。Jambalaya是南方美國南部地區所提供的品種花樣最多的一種主食了,並且是“什錦飯節”中最後一道佳肴。有人認為這個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中的“火腿”(ham)一詞。韋伯斯特詞典給出的解釋是:法裔路易斯安納人所烹飪的有多種原料成分的混和飯。據說它最早是十八世紀晚期克裏奧爾人使用的一種烹飪方法,也就是在飯裏加入各種當地的佐料。約翰•瑪瑞安尼在“美國食品和飲料辭典”一書中給出了一種更生動的解釋:一位紳士在一天晚上入住新奧爾良飯店,找不到東西下酒。飯館主人告訴一位名叫吉恩(Jean)的廚師,把一些東西混在一起,他用路易斯安娜方言說“balayez”(即混合),客人吃完了之後很感激,於是就把這個飯菜叫做“吉恩混合”(Jean-balayez)。
另外一種說法也許是對這個故事的補充,因為Jambalya風味獨特,不知怎麽就流傳起來了,最初往往是少數人聚餐時在室內烹製,除了白大米之外,烹製者往往是有什麽就往裏加什麽。漸漸地,這種烹飪法就在美國南太平洋幾個產大米的州如路易斯安娜、阿肯色、加利佛尼亞以及德州等流行開來,成了一種南方特色風味主食。後來,jambalaya 被認為是由大米、肉(可以是豬肉、雞肉、火腿肉、蝦或蟹肉等)和洋蔥、青椒、咖喱以及許多其它調味品做成的美味的cajun 或克裏奧爾風味佳肴。
21,西班牙及拉美佳肴Picadillo(什錦肉糜),也叫giniling。各地的做法有差異,但通常的主料有牛肉糜、西紅柿等,還有很多其它食物。而且要與大米或tacos(墨西哥玉米卷)或savoury pastries(餡餅皮)或croquettes(法國雜肉餅)等一起吃。在古巴,要加入胡椒粉、洋蔥、大蒜、牛至、孜然、高湯、西紅柿、橄欖、葡萄幹、土豆、刺山柑,還有橄欖油、白酒。要與black turtle beans(黑龜豆)和大米一起吃。在多米尼加,加入胡椒粉、洋蔥、大蒜、西紅柿、牛肉湯、橄欖、刺山柑、葡萄幹、熟雞蛋、蘋果醋、多香果,並與大米一起吃。在波多黎各,牛肉糜要用橄欖油或婀娜多油(annatto oil)小炒一下,加入佐料、百裏香、牛至、月桂樹葉、recaito(一種調料,用小辣椒、大蒜、洋蔥、燈籠椒、芫荽葉以及cula)、西紅柿、奶酪、葡萄幹、橄欖、刺山柑及火腿。在菲律賓,除了牛肉,要加入土豆或佛手瓜(合掌瓜)。在墨西哥,通常要用洋蔥、酸橙、糖以及沙司炒一下,在加入蜂蜜、葡萄幹、海鮮(比如貝殼、金槍魚的等)。
22,韓國Jeongol。類似韓國另一種佳肴jjigae,但後者通常加入其它成分,名稱也有變化,比如kimchi jjigae或sundubu jjigae。還有一個區別,Jeongol是皇家或上層所享用,而jjigae是普通民眾所享用,當然,現在不存在這種差別了。主料不同,名稱也不同:比如Haemul jeongol(海鮮)、Nakji jeongol(章魚)、Sogogi jeongol(牛肉)、Mandu jeongol(餃子)、Dubu jeongol(豆腐)、Beoseot jeongol(蘑菇)、Gopchang jeongol(牛肉碎)、Gaksaek jeongol(大雜燴)等。
23,韓國皇家火鍋Sinseollo,也叫yeolguja tang;漢字“神仙爐”、“悅口子湯”。成分多達25種以上,比如牛肉、豬肉、雞肉、野雞、魚、鮑魚、海參以及各種蔬菜。海鮮魚牛肉中,通常會加入蘿卜(韓語mu,日語Daikon,即大根)。此外,蘑菇、胡蘿卜、肉丸、核桃、鬆仁、銀杏果、紅辣椒也會加入。正規做法是用木炭燒。
24,匈牙利牛肉燉菜(Beef Goulash),也叫Sirloin dish。除了牛肉之外,還有葡萄幹、橄欖、洋蔥、西紅柿、青椒、雞蛋麵、沙司醬、黃油、麵粉、罌粟子、匈牙利甜辣椒粉、紅酒、酸奶油等等。
25,英國Hash,通常就是牛肉hash。一般油牛肉、洋蔥、土豆以及佐料。有的地方會與雞蛋、麵包或餅幹一起吃,或者會把雞蛋直接加入。美國的Hash差別不大,但可能會加入豬肉、雞肉等,並與大米一起吃。
26,丹麥和瑞典的Pyttipanna,在挪威叫pyttipanne,在芬蘭叫pyttipannu,是一種類似bubble and squeak(炸土豆和白菜)的hodgepodge(大雜燴)。一般來講,包含土豆、洋蔥、肉類或香腸,並用平底鍋炒,最後加一個煎荷包蛋,加上一點醃鹹菜、醃黃瓜和刺山柑。
27,奧地利的Tiroler Gröstl。主料有豬肉、土豆、洋蔥、黃油,外加鹽、香料、胡椒粉、牛至、葛縷子籽以及歐芹。最後加一個煎荷包蛋。
28,德國Labskaus。主料有醃豬肉或鹽牛肉、土豆、洋蔥。非傳統的做法還包括甜菜根、醃黃瓜、鯡魚。
最後一句感慨!不會做菜不要緊,隻要會一鍋煮或一鍋炒就行!
挪威叫pyttipanne:圖片請看:
http://millasmat.com/middag/pytt-i-p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