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最近,中國大陸各大網站中流傳著一個紀錄片的視頻:《轉基因的前世今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102/216487.html
其實,早在2008年,一些公司也有類似的宣傳電影或視頻:
法國紀錄片《孟山都的轉基因世界》(另譯: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孟山都的首創:毒劑和基因),英文名:The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200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UwGWpcV8Jo/
美國紀錄片《食品公司》,英文名:Food Inc. (200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6XNjyIVYM/
英國BBC紀錄片《轉基因食品之戰》,英文名:Jimmy's GM Food Fight (2008),
http://wiki.jlpzj.com/index.php?title=Jimmy's_GM_Food_Fight%E3%80%8A%E8%BD%AC%E5%9F%BA%E5%9B%A0%E9%A3%9F%E5%93%81%E4%B9%8B%E6%88%98%E3%80%8B
http://www.verycd.com/topics/229113/
上述這些紀錄片都是圍繞一個目的,即對轉基因的爭議。筆者從事轉基因研究幾十年,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1,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中性的
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Transgene technology)。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等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經轉基因技術修飾的生物體在媒體上常被稱為“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簡稱GMO)。轉基因的方法有很多,很專業;具體的操作與檢測也比較複雜,就不談了。
事實上,造成物種變異(或突變)的遺傳物質差別種類非常多:大到整個基因組的複製加倍,複製後重排,大片段的插入缺失和重複,中到某個基因的某個外顯子的增加或缺失,基因的融合和斷裂,小到一個堿基的插入和缺失。這個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原來隻有自然界存在的基因突變(即自然突變),使得人工突變成為可能。有人認為轉基因技術導致的人工突變,要比自然界的自然突變危害更大,這是一種偏見。人工突變本身隻是一種技術,與自然突變相差並不大。
2,轉基因的利弊爭論
在自然界,變異是絕對出現的,不變異才是相對而言的,這是進化論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說,自然界也有雜交、突變等產生新的不同的個體,通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更能適合自然環境的個體。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人類向大自然學習,通過雜交或通過改變環境增加突變的概率來改變後代的基因型,從而獲得新的不同的個體,已經成為現實。“雜種優勢”的生物學原理使得雜交水稻正在全球推廣,而且越來越多的雜交作物、雜交動物出現在農場或工廠。甚至人類自己本身,也是雜交的後代。
人們對於轉基因的危害認識,最初是來自對突變機製的分析。雜交和突變是一種模仿,是模仿較好的品種,是一種“小進化”機製;轉基因就不一樣了,轉基因是人工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大進化”機製。雜交和突變也可以產生轉基因物種,僅僅是時間和概率的問題;而轉基因產生的新物種,是比較大規模的突變,因為缺少了時間的考驗,沒有一代一代的進化,沒人知道新物種的突然出現對自然界平衡的影響如何(比如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動植物中、產生新的動植物害蟲、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食草動物的誤食、抗性動植物導致食物鏈的破壞等等),以及轉基因產品是否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等。因此,轉基因的環境問題和生態風險是最大的焦點。其次,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免疫係統和遺傳後代的影響、含有抗性基因(比如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抗除草劑等)的食品對人類健康(比如生理代謝)的影響、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動植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而產生新的病毒、不同轉基因食品的新基因片段在人體內的積累與重組等等,都是值得嚴重關切的問題。
支持方認為,自然作物也在不斷變異且沒有人檢測,轉基因作物因為要檢測和監控,並不比自然作物危險。基因突變率平均為百萬分之一,看上去很低。但是想想高等生物基因的數量,細胞複製的次數更是以億計,就知道這是常態。每個人每天吃到的食物中必然有部分是發生過基因突變的植物或動物。而這些基因突變是微小的、隨機的、自然的,不以人類利益和健康為中心的,那麽這些突變的食物給你造成了什麽危害嗎?你會因為這些基因的改變怕得不敢吃食物嗎?同樣,轉基因作物也隻是人為添加特定基因,對作物整體基因組而言,仍然是很微小的變化,其對作物的整體改變不會比自然突變和雜交作物要大。但不同的是,轉基因作物是人為的,可以控製的。如果製造者是以人類利益和健康為中心的,由於是人為添加,會進行嚴格的檢驗與檢測,比起沒有任何檢測的自然界突變和雜交作物來,還多了一層安全保護。
3,轉基因的危害在於人類的目的性
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植物是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1983年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國市場的轉基因晚熟西紅柿。轉基因農作物可能同時具有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抗除草劑等多重優點;轉基因油菜,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大增,對心血管有利;轉基因工程牛奶,增加了乳鐵蛋白、抗病因子的含量,降低了脂肪含量,轉基因食品前景十分樂觀。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準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
如果說僅僅用於觀賞的轉基因魚類、轉基因花卉等等具有較多的多樣性、觀賞性,對於這樣的轉基因產品,人們基本上還是可以接受的,至於生態問題隻是一個長期的影響結果,普通人100年也看不出來。而且,轉基因技術在其它方麵的用途(比如生物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法醫鑒定、疾病檢測等等)也是有較好發展前景的。
但轉基因作物和轉基因食品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與人類健康有直接的關係。人類生產是具有目的性的,就目前轉基因市場來看,人類的轉基因目的大部分都是以生產轉基因作物或食品為主,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促使投資者願意投入大量的金錢進行轉基因研究,從而獲得較高的收益。顯然,這種目的性是商業性的、利益性的。即使有人說轉基因是具有可控性、可調節性、可檢測性的,但如果檢測出轉基因食品或作物有問題,公司是否會銷毀花費幾十億投資獲得的新產品,是否有可能僅僅宣傳新產品的優點而掩蓋其風險,還是個問題,沒人可以說清楚。另外,事物都是具有兩麵性的,優點與缺點也是同時存在的。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產品隻有優點而沒有缺點,尤其是基因的突變在自然狀態下還是不可控製的,沒人可以保證轉基因作物在農田中生長時永遠不會再次發生突變。在對於食品這個特殊的商品上,我們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吃豐富多彩的食品,而不是任何單一的食品。假如我們吃的食品都是不穩定的、不可控製的、有風險的轉基因食品,食品本身在不停地、不斷地突變,我們還會安全嗎?我們的後代還會安全嗎?顯然,這種商業目的性的轉基因產品是很值得懷疑和質疑的。
除此之外,一些公司對轉基因產品還具有專利權、銷售權等等,他們的目的是控製他國的經濟,很難講這種目的性是以人類健康為中心的。再說,那些過分宣傳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或者轉基因食品的危害的行為,是否也是具有某種商業性或利益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