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人 姓 氏 有 寶 藏
(2008-07-14 00:24:27)
下一個
姓氏通常被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然而將它作為生物學標記進行群體遺傳學研究,在國外已有相當長的曆史。
從19世紀開始,西方姓氏遺傳學家已從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姓氏傳遞中,找到了有關生命遺傳的信息。
198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專家卡瓦利·斯福紮將他的“姓氏基因”理論帶到中國。那時,有著5000年姓氏記載的華夏民族尚未意識到姓氏與基因有關聯。 “
洋學者”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主要看中的是科研資源。
斯福紮認為,通過對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規律的研究,即有可能找到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係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中國人幾千年來有關姓氏的記錄,甚至可以解開人類遺傳的奧秘。
斯福紮來到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這位國際最著名的群體遺傳學權威提議,與我國大陸科學家聯合開展中國姓氏與遺傳信息方麵的研究,從這時起,北京大學生物係畢業分配到中科院遺傳所的袁義達加入研究行列,開始了長達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自此,國內開創了人類群體遺傳學的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
在許多國家,姓氏傳遞的曆史不夠長久也不夠連貫。
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氏的曆史隻有兩三百年,有些地區直到20世紀尚未普遍使用。土耳其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規定使用姓氏;猶太人按傳統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德、意、奧地區尤其是這樣,故都很晚才使用姓氏。
許多國家姓氏的形成與血緣、宗族等關聯不多。日本公元5世紀晚期產生姓氏,但這僅僅是代表社會政治地位和職務的世襲稱號,直到明治維新時期的1875年,政府才頒布法令實施戶籍登記,要求每一個日本人必須有姓,日本人這才急匆匆地為自己找姓,且多以居地名稱為姓,因此多為兩字姓。日本一下子湧現30000多個姓,今天已達12萬個之多。但是,此種背景下形成的姓氏傳遞,很難找到與遺傳基因的關聯。
然而,中國姓氏曆經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它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形式,並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中曾起到獨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
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時代,姓就被規定為世襲並由父係傳遞。受宗法製度的影響,祭祀祖宗、不斷煙火,成了家族的頭等大事。尤其是漢族社會,宗族觀念根深蒂固,有著同姓聚居和修譜聯宗的習俗,國內形成了無數群大小不等的同姓群體。
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曆史和相當穩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化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廣大農村一直存在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之婚姻半徑較小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某種程度隔離的Y染色體群體,這為近代生命科學探討人類Y染色體DNA多樣性和進化,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發展,在生命科學中也受到重視,並已形成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
在多數情況下,中國人的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比較容易搜集,其曆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
我國科學家自正式加入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起,共收集了上百萬份血型數據,經過計算機聚類統計分析,發現不同人群血樣中的血型、酶、蛋白質的區域分布和人們姓氏的區域分布高度一致。這證明了中國人的姓氏分布是穩定的!這一發現,無疑說明“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證明研究姓氏的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遺傳基因。
我國姓氏基因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全國第3次人口普查小組也給予很大幫助,當代人口的資料就來自於他們提供的人口普查資料中0.5‰的抽樣。
此項研究中宋朝和明朝的姓氏數據,是從上千種文集和年譜中收集到的。
研究者先從各種文獻中找到人物的姓名,再根據他們的籍貫和居住地進行統計。為便於與現代的姓氏研究結果比較,宋朝、明朝的地名省份歸屬均按目前的行政區劃歸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