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效 能 父 母 的 21 個 教 子 習 慣
(2008-07-11 22:27:48)
下一個
1、“這是最後一次,我最後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相當的分析:他們事先考慮行為並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後果。
2、“我就是不吃!”──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
如果父母在孩子挑釁的時候不能掌握局勢,他們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製造了可能持續一生的傷心。
3、我哭,我哭,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
要注意兩件事情:
一、你要學會堅持。二、隨時用語言解釋你的行為。
從小開始,堅持跟孩子解釋你的行為。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會比較講道理,而且聽得進去道理。
4、“我不要打針,我怕!”──抓住挫折帶來的機會 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於讓他‘心想事成’。”
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這種態度逐漸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付一切。
5、洛克菲勒的家規──獎勵常常比懲罰更有效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願使用獎勵的方法,可能他們把獎勵看成了“溺愛”或者“賄賂”。 “獎勵”這種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一種觀念上的誤解而被大大忽視了。
6、“我很想要那個玩具,可是媽媽不喜歡。”──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你要經常解釋你的行為,你為什麽要責罵他,或者你為什麽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並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7、“你還小,讓我來幫你!”──不必要的幫助阻礙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發展
缺乏兒童心理發展知識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於“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時間進程,錯過了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8、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在等待中學習克製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麽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9、“嗚嗚,媽媽,瓊今天又欺負我了!”──讓孩子通過自衛贏得自尊
自衛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製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嚴。
10、“不是我幹的!”──製止孩子撒謊的幾個技巧 孩子小時候因為是非觀念不清而說謊,他們多數會說出其實是他希望的結果,漸漸長大後,則用說謊來逃避麻煩。
對於父母而言,讓孩子知道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外麵,說謊都會陷入更糟糕的麻煩中,這非常重要。
11、“別走!別離開!帶上我!”──改變孩子的依戀心理
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後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前,父母一定要再三告訴孩子你會回來,並向他說明你會說到做到。 父母應該時常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能夠自己獨自一個人玩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12、“你不認錯就永遠別回家!”──在懲罰孩子時也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我們確實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讓孩子在受到嚴厲懲罰時,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
13、隻做“開門人”──有效溝通從消除10種交流障礙開始
如果孩子在父母麵前嚐試著敞開心扉,卻常常以失望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後卻發現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不再來“煩”你了。
14、“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隻是一個孩子!”──平等對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我們每天都可能采用了不平等的方式在對待我們的孩子,這也就難怪孩子不會像朋友那樣體貼你的難處,尊重你的感覺。
15、“不用你幫,我自己能穿!”──你會不會保護孩子的“麵子”? 年紀較小的孩子會試圖盡可能去主宰一切,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 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讓他知道你同樣希望他成長,並且在適當的時候保護他的“麵子”,他就會不再感受失敗,同時,也不會變得那麽固執。
16、不會擤鼻涕的孩子──你是否在潛意識裏蔑視你的孩子?
雖然父母可能會相信他們的孩子漂亮完美,雖然他們可能會以他為驕傲、“望子成龍”,但父母的實際行為卻表現得就像他總是認為孩子是“傻的”、“壞的”,所以需要不斷的教訓和糾正。
17、“幼兒園的小朋友笑我長著個豬耳朵”──對待孩子不妨幽默一些 父母親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適當運用幽默感,不僅可以緩解父母和子女之間發生衝突時的緊張氣氛,更可將幽默感漸漸傳給孩子,讓孩子學會幽默輕鬆地麵對人生。
18、“我想留這樣的發型!”──讓孩子“自食其果” 對父母而言,眼看著孩子犯錯,造成尷尬或不快,讓他“自食其果”,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是失敗將教會他懂得,現實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他犯了錯,就是他自己造成的,別人不該也不會為這個錯誤承擔責任。
19、“媽媽,你想到過自殺嗎?”──告訴孩子真相
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後,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應該顯得有把握、有主見,沒有缺點、沒有煩惱,他們甚至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和孩子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20、“葉子為什麽是綠色的?”──有效嗬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果孩子的問題總是不能被很好地解答,孩子的大腦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阻力越大,越多的智慧之源會被損耗。
21、“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當孩子根據神話或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去扮演騎士或英雄,或者模仿小鳥飛翔,父母千萬不要去阻止或嘲笑他們,因為這正是孩子想像力的表現。不曾注意到的東西,很多時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沒注意到的教子習慣,往往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
讀陳忻的《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最大的感受形容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恍然大悟。
不愧是留美的兒童心理學博士,她不僅細致敏銳地抓住了兒童成長中所遇到的典型問題,也抓住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典型誤區,並且對兒童和父母的心理和行為分析得十分透徹。她書中的案例簡直就是你我平時教育孩子的真實寫照,所不同的是,當她把每天在你我家庭中上演的一幕幕父母與孩子的鬥爭、對抗等戲劇具體重現出來並進行心理學上的分析時,我們就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然後恍然大悟:看是微小的細節,卻顯示了我們不好的教子習慣。而這些我們沒有注意。孩子自信與否,孩子是否具有責任感,孩子是否在麵對挫折和困難時毫無畏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教子習慣。正如書中所說:“父母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一生。”良好的教子習慣讓孩子受益頗多,反之則反是。
恍然大悟的當然不僅限於此,更在於這本書提供了21個切實可操作的習慣,讓做父母的發現,原來應該這樣教孩子。
大多數做父母的一定有這樣的體會,知道一種理念並不困難,但按理念實踐卻經常無從著手。這是因為理念是抽象的,一抽象就失去了指導和可操作性。所以,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抱怨:真不知道怎麽管教孩子,管嚴了怕他的個性得不到發展,管鬆了又怕他變壞。有的父母甚至憑著自己對某個教育理念的一知半解胡亂教子,比如有教育家談到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他們就會說,這個我懂,不就是給孩子自由嗎?那他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吧,我不幹涉。至於給予什麽方麵的自由,給予多大限度的自由,他們茫然不知。
其實,教育孩子不是一件憑借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需要好的觀念、手段、方法。《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給為人父母的提供的就是好的觀念、手段、方法。
書中的21個教子習慣體現的教子理念是西方成熟的家教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規定的範圍內允許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斷力、行動力。一個母親支配欲望再強也不能在規定的範圍內幹涉孩子的行動。 書中的21個教子習慣十分具體,操作性很強。拿講原則這個習慣來說,作者在讓父母謹記要不時提醒孩子原則的存在之後,又通過一個案例讓父母更了解如何養成這個習慣。作者講一個媽媽是這樣讓孩子遵守原則的:媽媽說:“我們10分鍾以後要走,給你10分鍾時間收拾東西。”然後定好鬧鍾,等鬧鍾響了,告訴孩子:“十分鍾到了,我們該走了。”逐漸地,孩子對時間慢慢有了概念,心理已經做好了要走的準備。就這樣母親講原則,孩子也自覺遵守原則。這些案例使得21 個教子習慣不是枯燥的說教,也不是空洞的口號,父母在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發地覺察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按書中所標明的習慣去實踐。
21個教子習慣還向我們勾勒了父母的多重角色。父母在維護規則是一個鐵麵無情的法官,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尊嚴時是優秀的仆人。說父母有時應當是優秀的仆人,這個比喻新穎又富啟發意義。書中說,一個優秀的仆人會始終保持主人梳妝台的整潔,他把各種用具放到最適當的位置,但絕不會告訴主人什麽時候該用什麽;一日數餐,他都會在旁伺候,但決不會強迫主人用餐。他做好每一件事後,一句話也不說就悄悄走開。但主人獨自一人時,仆人決不會打擾他,但是,當主人喊他時,他會迅速地跑去詢問主人需要什麽。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精神時,做父母的也應如此。
羅馬非一日建成,習慣非一日養成。21個教子習慣雖然簡單,但父母要養成這些習慣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恒心。不過正如作者所說:“教子,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也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我們完全值得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把自己首先變成明明白白的好父母。 ”所謂講原則就是一旦立了規矩,就必須執行。規矩是客觀的條條框框,不是父母情緒的好與壞。鑒於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以幫助孩子記住。但是,提醒隻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事。
第 1 章“這是最後一次,我最後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1、在成千上萬個家庭中反複上演的一幕戲劇
晚上,媽媽覺得自己的頭越來越沉,經過辛苦的一天,她實在太累了。但此時還有一件更辛苦的事情等著她做:得讓4歲的崎崎趕快洗澡睡覺。但每一次,這件事都不那麽順利。
這不,今天,崎崎正坐在地板上玩著他的玩具,他一點都不想去睡覺。媽媽看了看表說:“崎崎,快9點了(媽媽習慣性地多說了30分鍾),你該洗澡睡覺了。” “不嘛!我不想睡覺!我還要玩。”崎崎嘟囔了一句,頭也沒抬,繼續玩。此時,他倆都清楚,按照慣例,這件事並不需要立刻響應。媽媽沒有迫使崎崎立刻行動的意思,她隻是希望開始這個過程。而崎崎知道,每次讓他上床都得花去他煩惱的媽媽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大約過了10分鍾,媽媽又開口了:“崎崎,越來越晚了,你明天還要上幼兒園,快把玩具收拾好,洗澡去!”但她仍然沒有指望崎崎服從命令,並且崎崎也知道這一點,媽媽的真實意思是:“我們的時間又少了一些,崎崎。”
崎崎拖拖拉拉地四處晃悠,隨意地收拾著一兩個玩具盒子以示聽到了媽媽的話,然後,他又坐下來玩上幾分鍾。
又過去了大約10分鍾,媽媽再一次發出命令,這回她有些憤怒,威脅道:“你怎麽還在玩?我警告你,再不收拾好,趕快去洗澡,我就對你不客氣了。”崎崎懂得,這次是真正的命令,他必須盡快收拾好玩具。 他這樣做了,然後磨磨蹭蹭地走向洗澡間。通常,這時候,如果母親很快地走過來催促他,他就會馬上開始洗澡。但是,如果媽媽忽然因為什麽事轉移了注意力,比如電話鈴聲奇跡般地響起來,崎崎就又可以撿到幾分鍾的自由了。
在緊張、辛苦、匆匆忙忙的一天之後,這樣的情節就像一幕戲劇,會在成千上萬個家庭中反複上演。 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和崎崎都像是老練的演員,他們已經純熟於戲劇的情節,並且認真忠實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事情正是如此,整個場景像是事先安排好的、計算機程序化般的、按照劇本上演的。事實上,每一天,每當媽媽想讓崎崎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都要經過這些從假生氣逐漸升級到真生氣的步驟,以平靜開始、以沉著的臉色相威脅結束。崎崎已經很明白,在媽媽達到爆發點之前,他都用不著行動。 難道這樣的遊戲不夠愚蠢嗎?媽媽的力量隻有那些空洞的威脅,她不僅令自己一直處於煩惱的狀態,並且還破壞了和孩子之間的積極關係。除非自己最終達到了真正的憤怒狀態,她永遠也別指望能讓孩子立即響應。
2、 父母的指令不明確,導致孩子對規則的蔑視。
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應該以一定的規則來約束他們的行為。比如,定點喂奶,定點睡覺。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懂得規則就是規則,如果他們不遵守規則,他們就要承受他們所不喜歡的後果。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壞規則。早期的親子互動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課堂。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反饋來認識或矯正自己的行為。一個母親常常抱怨她8個月大的兒子不好好睡覺,兒子幾乎每晚半夜起來,一定要媽媽陪他玩,有時要玩一個多小時才肯再去睡。這位母親被搞得精疲力竭,工作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位母親無奈地說:我一遍一遍地說,喬,現在該睡了。可他就是不聽。是呀,媽媽一遍一遍地說,但結果呢,她還在繼續陪孩子玩,不是嗎?這樣的行為無疑給了孩子一個訊息:原則?啊,那是虛無的東西,和我無關,我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於是,成人隻看到表麵現象:孩子抗拒父母權威、破壞規則。但這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惡果。是父母的行為教會孩子,不服從父母的命令,並沒有什麽不良後果,於是他們就不再服從這些命令了。 謹記 高效能的父母,必定是講原則的父母。
所謂講原則就是一旦立了規矩,就必須執行。規矩是客觀的條條框框,不是父母情緒的好與壞。鑒於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以幫助孩子記住。但是,提醒隻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麽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麽事都認真的習慣,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監督了。
媽媽對蒙蒙說過,“早上的時間非常緊張,你必須要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飯,隻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準時上班,你才能準時到幼兒園。如果你不按時起床,我會認為你是放棄你的早餐,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
有一天,蒙蒙起床太晚,超過了規定的時間。當他來到餐桌前時,發現媽媽早已收拾好了桌子,也把他的早餐收走了。
蒙蒙看著媽媽,想發脾氣,“媽媽,我餓了。” “對不起,蒙蒙,我也想把牛奶和麵包留在桌子上,但是,我們有約在先,我不能隨意破壞它。我想你也不想破壞它。你餓了卻吃不到麵包,這隻能怪你自己。”
早餐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應該知道,規矩就是規矩,雙方約定好的,是必須遵守的。
美國有個公益廣告,告訴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煙或接觸毒品。
廣告中,一位母親告誡兒子:你現在該做作業了,不能看電視!同時她拿走了遙控器;你現在不能玩電子遊戲!同時她關掉了遊戲機,等等一連串的類似場景。每一次,母親都嚴格地維護了規則。最後,當這個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給他一根煙時,他堅決地搖頭:不!我不喜歡抽煙。這時畫外音響起:說一不二,孩子會聽從。
這則廣告告訴家長,製定規則,並嚴格執行規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謹記 當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從卻被孩子置之不理時,你要用行動,而不是空洞的威脅,去獲得期望的行為。
很多方法都可以獲得想要的反應,其中一類是“否定性強化”,而另一類則是給孩子們一些獎勵或叫“積極強化”。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酌情而定。
父母必須懂得影響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東西。絮叨的討論和空洞的威脅隻能對孩子產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點作用也沒有。這個結論已在無數家庭中得到驗證。在那些家庭中孩子會把一個家長推到忍耐極限的邊緣,而在另一個麵前卻像甜蜜的小天使。一位媽媽抱怨道:“瑞克十分在乎他的爸爸,但是一點兒也不理會我的話。”其實瑞克並不傻!不難想象,瑞克的爸爸肯定是個講原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