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曆史上的科舉製度, 一千多年來,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選材製度, 主流就是科舉製度, 其次還有薦舉, 推舉,察舉等, 大同小異。總體說來, 這種製度是為封建皇帝服務的, 考生基本是地主階級, 沒有普通老百姓什麽事。 至於貧寒苦讀, 一朝中舉大概隻是一種理想,不能說絕對不可能, 但基本上隻能在 傳說和戲劇裏才能看到。
解放後的17年實行的高考製度,基本類似於科舉,不用說仍然是有優勢教育背景的人群的天下。 韓素音(1967 年)寫道:“對城市大學和高級中學進行的調查,令人感到震驚:社會主義的中國過了 17 年之後,竟仍然有40%以上的高校學生出身於資產階級、地主和資本家家庭,雖然這幾個階級僅占全國人口的 5%。
文革開始,毛澤東認為教育戰線仍然是資產階級占領, 是一條黑線, 廣大工農兵得不到適當接受教育的機會。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刊載《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並加編者按。編者按中有毛澤東親筆加的一段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話被稱為“七二一指示”)。
1970年6月下旬,毛澤東批示照辦的中發[1970]46號文件《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請示報告的批示》中正式宣布:“從農村中招生,應注意招收那些有三年以上勞動鍛煉,表現較好,受貧下中農歡迎並為群眾所推薦的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一年後,1971年7月,毛澤東批示同意的中發[1971]44號文件,批轉《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又一次宣布,“大專院校招生的主要對象是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的工農兵”。1970年, 部分院校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 71年各大學普遍招生。雖然有工農兵學員的招生程序和規定,但具體執行起來可塑性很大, 各地或多或少都出現走後門現象, 部分相對嚴重。
中國的“走後門”之風就是從這個時候刮起來的。這時期文革被打倒, 靠邊的老幹部們幾乎全部恢複了工作, 回到領導崗位上。 文革被鬥的經曆並沒有徹底洗滌他們的靈魂,反而變本加厲, 開始以權謀私。當然也有新貴們加入行列。此前大規模上山下鄉基本完成, 工農兵學員2-3 年的社會實踐的要求,知青們基本具備了。 於是大批的領導幹部們利用權力為子女謀出路, 招工,參軍,上大學大肆走後門,一些軍隊幹部幹脆將子女送去走後門參軍,逃 避下鄉。文革之前已經不斷滋長的官僚特權並沒有因為“打倒走資派”而得到根治,隻不過是通過你死我活的“路線鬥爭”來了一次“你下我上”的特權易位,真正聽從領袖的號召“靈魂深處鬧革命”的究竟有幾個?根本上, 大多數跟毛澤東鬧革命的並不是毛思想的追隨者。
由於各方反應強烈,1972年5月中共中央下達《關於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現象的通知》,10月發布40號文件禁止當兵“走後門”,12月發布44號文件規定“走後門”招工入城者必須退回。在短短半年時間裏,中共中央專門就同一個問題追擊般地公布三個文件實為罕見。從一個角度看是問題相當嚴重。
當年政治經濟社會的體製無法根本解決積重難返的“知青難題”,為了讓自己的子女擺脫知青厄運,就是普通家庭也上行下效,從而使原本局限於官僚特權的“走後門”逐步擴大成為一種社會“新時尚”——回城的誘惑使平民百姓的知青絞盡腦汁,家長親戚朋友使盡渾身解數,調動所有的人際關係,請客送禮,行賄受賄,目的就是回城。
據網絡資料介紹,1973年“批林批孔”伊始,江青指名批評老帥送女參軍走後門,毛澤東覺得“此事甚大”,明確批示——此事甚大,從支部到北京牽涉幾百萬人。開後門來的也有好人,從前門來的也有壞人。現在,形而上學猖獗,片麵性。批林批孔,又夾著走後門,有可能衝淡批林批孔。
顯然,這是為了安撫老幹部,滿足“路線鬥爭”大局的需要。
事實上,不僅是文革中一度被衝擊的官僚特權被保存了下來,運動式的衝擊也未使那些人有所醒悟;而文革結束後“批走後門”莫名其妙的卻成為“四人幫”亂政的罪狀,
改開以來官複原職的人們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 把“走後門”之風發揮的淋漓盡致,學曆成為小case,幹脆先富起來再說。腐敗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矛盾尖銳的根源。
毛澤東的初衷是想改變一下舊社會高等教育被資源豐厚的資產階級, 官僚階級把持的不合理的狀況,可最終還是不得成功。
說毛澤東不太鳥知識分子, 大概是有些的,但他還說老九不能走。
毛澤東也不想看到幹部子女“走後門”上大學, 可從下麵兩個文件看他也無奈啊。
不管是科舉,薦舉, 低端階層還是低端階層, 少數人高端人士永遠都是受益者, 不是嗎?
隻有毛澤東始終心裏裝著工農兵, 即勞苦大眾, 盡管他和他的思想最終成了孤家寡人。
公平是沒有的, 你公平了, 我就不公平。
附錄一 http://www.xj71.com/2009/0108/515452.shtml
中共中央關於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現象的通知
中發[1972] 19號
毛主席批示:同意。
目前,高等學校一九七二年春季招生工作正在進行。遵照毛主席關於“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指示,自一九七零年招生試點以來,招生工作的主流是好的。各級領導對招生工作一般比較重視,注意發動群眾,宣傳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線,較好地完成了招生任務,促進了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發展。
當前值得認真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走後門”現象,有些地區和單位情況比較嚴重。據反映,有少數幹部,利用職權,違反規定,采取私留名額,內定名單,指名選送,授意錄取,甚至用請客送禮、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將自己、親屬和老上級的子女送進高等學校。有些招生主管部門和負責招生工作的幹部,不按黨的原則辦事,講私人交情,私送名額,或強令招生人員違章接收不夠條件的人入學。這種“走後門”不正之風,嚴重幹擾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線,破壞教育革命的成果,敗壞黨的優良作風,損害黨群關係和軍民關係,對於這些“走後門”進學校的青年的學習和進步,也是不利的。為了反對特殊化,糾正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的不正之風,現通知如下:
(一)各級領導部門要加強對招生工作的領導,嚴格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辦事,在方法上要切實執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原則。選送學員的地區和單位,要把中央有關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辦法和本地區、本單位的選送名額原原本本告訴群眾,發動和依靠群眾進行推薦選拔;審批機關要了解群眾評議和推薦的情況;學校要認真進行複審,有關領導機關和選送單位要給以支持。
(二)各有關領導部門、選送學員的單位和招生的學校,要按照毛主席批示“同意”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對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規定,采用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辦法,對招生工作認真進行一次檢查。對檢查出違反招生規定的問題,應及時向當地有關黨、政、軍領導機關反映。各級領導機關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製止和糾正。今後,如再有幹部濫用職權、違反招生規定“走後門”者,除對有關幹部進行嚴肅處理外,也要把學生退回。
(三)對幹部子女應和廣大工農群眾子女一樣看待,都要按招生條件辦事,即: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年齡在二十歲左右,身體健康,一般是未婚的,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本通知發到縣、團和各高等學校。通知內容要向選送學員的基層單位的幹部和群眾傳達。
一九七二年五月一日
附錄二 http://www.xj71.com/2009/0108/515298.shtml
通知
中發 [1974] 8號
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各大軍區、省軍區、各野戰軍黨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領導小組或黨的核心小組、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黨委:
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不少單位提出了領導幹部“走後門”送子女參軍、入學等問題。中央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認真討論了這個問題。中央認為,對來自群眾的批評,領導幹部首先應當表示歡迎。但是,這個問題牽涉到幾百萬人,開後門來的也有好人,從前門來的也有壞人,需要具體分析,慎重對待。當前,批林批孔剛剛展開,又夾著走後門,有可能衝淡批林批孔。因此,中央認為,這個問題應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政策,放在運動後期妥善解決。
當前批林批孔運動已經展開,主流是好的。各級黨委,首先是中央和省、市、自治區一級黨組織,應當繼續努力,放手發動群眾,加強學習,聯係階級鬥爭,兩條路線鬥爭的實際,認真地抓緊批林批孔。要注意不斷總結經驗,使批林批孔沿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深入開展起來。
中共中央
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日
(這一文件發到縣、團級、可向基層群眾傳達。)
下麵這位也算反潮流英雄,回到下鄉的地方做農民, 做到縣委副書記後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