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zd3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過大年

(2016-03-27 15:06:30) 下一個
說起過年, 好像隻有兒時, 少年時代的印象最深刻了。人說孩子們盼過年, 老人怕過年, 這話一點不假,
尤其是那貧窮艱苦的年代。
就從上世紀60 年代我兒時的記憶說起吧。 

1. 殺豬,殺雞過大年

從十來歲起, 記憶中我家的過年就從臘月23 開始了。 通常每年這天我家殺豬, 父親在這一,兩天前從外地工作的地方回家了。 那幾年, 我家的豬基本是我喂的, 到臘月22 這一天早, 就不給豬喂食了, 到中午時分, 父親便拿來一碗玉米粒倒在盆裏, 隨聲一叫, 那肥豬便過來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是它 一生 最好的,最後的好日子, 當時我不怎麽理解, 覺得有些浪費了, 多年以後才理解那是父親給豬的上路餐, 和死刑犯一樣的待遇。那豬吃完以後, 再喝些水, 然後舒坦地躺在父親跟前, 父親坐在小板凳上一邊和豬說話, 一邊拿個鏟子給豬抓癢癢, 有時甚至給豬身上捉那個。 誰要說豬蠢我絕不同意, 那豬的靈性不亞於狗, 我喂豬的時候, 開始的小豬為了吃食, 很多時候就將前腿放到食盆裏了, 有過幾次, 我用棍子敲打幾回, 再罵上幾句, 那豬也就明白了, 不過它會忘記,重犯的, 記吃不記打, 通常是這個意思吧。 那豬和父親更像是有靈犀, 父親不常 在家, 可豬看見了他很親近。 父親從小就幫人殺豬羊, 在我的記憶裏, 父親便不願意自己動手, 他說他殺生已經太多, 得積德了, 連殺雞的活兒都教,交給我。 他教我先把雞的翅膀從背後扭轉在一起左手攥住, 再將雞頭 向後一翻用雞頭用拇指壓住, 右手找見動脈拿刀輕而易舉放血。我十來歲就能幹這個,父親交給我殺雞的絕活, 後來一直受用, 直到出國。

記憶中, 農村的年市(節前農貿市場)從來沒有停止過, 隨後的幾天裏, 總是在忙活過年的事, 我和父親在年集上賣肉, 有時我們會把肉多賣掉一些, 另買一些豬下水回來, 因為我家的孩子們更喜歡那些豬雜碎, 好吃又便宜。文革開始後, 學校停課, 那時我十三歲, 就在家裏就是喂豬喂雞等, 每天得出去打足夠的的豬草, 經常也去撿些破爛賣錢, 到現在我也沒整明白, 大我兩歲的哥哥為啥很少幹這些事, 他就是出去溜達,參加大隊文藝宣傳隊, 學個二胡什麽的。每半年我就能喂出 一頭肥豬來, 當時這給家裏幫了不少忙, 我想我是因為好吃, 願意辛苦就是為了過年能多吃肉。 每年臘月23 殺豬, 到此以前父親就回家了, 一直到年三十上午, 我和父親就是上集賣肉,父親讓我跟著, 是因為我靈氣些, 幫著算賬,收錢, 看攤,父親則是在市場上轉悠, 尋找機會賺錢。 那時候, 隻有自養豬才可以宰賣,要交屠宰稅, 收據隨時備查, 我們家的豬肉父親是不急賣完的, 先賣掉一些, 然後他就去整個買人家的,一些鄉下人, 沒有功夫, 也沒技術, 非常願意將豬肉整個賣掉, 一般比零售價便宜一毛多錢一斤。 一百多斤的豬, 一買一賣, 能賺個十多塊的, 一個年集幾天下來, 大約也能淨賺個一,二百快的, 這在當時是算投機倒把, 有幸的是, 父親人緣太好,那些管理員多半睜隻眼閉隻眼,有時就是一根煙, 一盒煙,有事也就沒事了 。一日回家後,我掏錢數錢, 我將賣肉錢是裝在襯衣口袋的, 這天一掏錢, 隻有幾塊, 近二百塊錢沒了, 我當時就嚇蒙了, 渾身發抖, 眼淚刷就下來了,父親一看, 說, 別急,先想想看, 丟了就丟了。 我靜下來一看, 原來錢從衣袋掉出來了, 外邊 是棉襖, 還劄著腰帶,錢就掉在棉襖和襯衣的夾層裏, 有腰帶擋著。 父親笑了笑, 當即拿出一張五塊的, 這個是提前給你的壓歲錢,去多買些鞭炮。  
   那一年臘月29, 天空陰冷, 西北風呼呼地吹,半下午的時侯, 街上已經沒多少人了, 時時飄些雪花, 被北風吹得在街麵上打卷兒。 正準備收攤回家的時候, 過來一個老太太,領一個瘦小的男孩, 哦, 我記得, 上午他們就來回過去好幾次了。 那老太太穿一身破爛棉袍, 什麽顏色已經不能分辨了, 無數的補丁和無數的窟窿, 看起來很多是火燒的洞。 那個男孩的臉髒的看起來從未洗過, 棉衣又小又爛, 鼻涕似乎凍住在鼻孔下麵。 那老太太戰戰兢兢走到父親跟前說: 他叔, 我看了一天了, 你是個好人, 我的孫子12歲了, 還沒吃過肉, 他爸媽沒了, 我也快沒了,我這有一塊多錢,想割一斤肉給孫子嚐嚐, 可走遍集市, 沒人願意給我割肉, 你行行好, 多少給割一點吧, 我一看, 她手裏捏著幾張一角, 貳角的破票子, 還有一些硬幣, 那男孩說是12 了, 看起來隻有8, 9 歲的孩子那麽高, 眼睛裏流露出一種恐懼, 好奇和貪婪。父親拿起刀來, 割了一條大約有三斤的豬肉, 又加了一小塊豬油, 遞給老太太, 對她說, 那點錢, 你去稱一斤鹽, 買點紅蘿卜, 洋芋, 回家把肉切成碎片, 先把豬油煉了, 肉快爛熟了把菜放進去, 這樣做成肉璪子, 你們婆孫就能過個年。 那老太太千謝萬謝, 好人啊, 好人啊! 一步一顫的迎風去了。(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6352/201407/22367.html? )

   辦年貨, 蒸年饃, 蒸菜碗, 做煎餅, 天天有大年事 做, 到年30這一天, 煮肉, 午後下鍋, 到傍晚時分出鍋,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臨了, 兄弟姐妹們都等在鍋邊, 父母先分給孩子們一些肉骨頭去啃, 一年了, 那剛出鍋的熱骨頭肉, 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佳肴。 年30晚上, 重要的節目是全家包餃子, 那時候沒電視可看, 全家人都動手, 按各人的能力和喜好隨便包 個什麽樣子的餃子。 餃子包完了, 就上年夜酒, 一般就切一大涼拌盤肉, 加上紅白蘿卜粉絲等, 再開一瓶西鳳酒, 那滋味就沒說的了, 男孩子不管多大, 願意就可以喝一點。 等喝完酒, 差不多就午夜時分了,父親便拿出壓歲錢給我們, 都是他提前去銀行換的新票子, 雖然是一角, 二角的,但仍然很激動人心, 接著母親便將各人的過年新衣服拿出來, 衣服有新有舊, 舊的肯定是拆洗過的,每人必定有一件是新的, 最差也有頂新帽子, 孩子們便各自枕著自己的新衣服轉輾入睡, 我, 還要操心新年起早放炮呢!四更時分, 炮聲便響起來了, 我的趕緊爬起來放一掛鞭再說,有時天太冷, 放完後又 鑽回被窩去, 等天麻麻亮, 就正式起床放炮了, 從屋內到院子, 再到大門口, 大街上, 一步步把魔鬼趕出去, 給新年帶來開門紅和好運氣。自己放完炮, 就去撿人家沒爆的炮, 主要是各單位放的鞭炮, 有很多沒爆的, 自己撿回慢慢玩。 

2. 特殊的春節禮花--=打樹花

打大躍進我記事起, 60年代春節是放炮放花最多時期, 春節是再窮的人家也要放幾個炮仗---打窮氣, 驅魔鬼。實際上放煙花炮仗最多,最好看的是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財粗嘛。到70 年代, 機關單位春節放炮就 減少了。我兒時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是打樹花, 那應該是59-63之間的一年春節。 縣 機械廠表演的打樹花,觀看的人很多, 機械廠 煉了一爐鐵水打樹花, 效果就是下麵視頻這樣的, 記憶中打的沒有這麽快, 前邊有一排大樹, 鐵水在樹枝上二次碰濺, 很壯觀, 是男人勇敢的遊戲, 觀者 限製在20-30米開外。 

文革前, 春節一大早的必定節目是拜祖, 磕頭, 拜年, 家族的男丁們先去拜祖, 然後晚輩們就去給各家的長輩們磕頭拜年, 長輩一定要備些, 花生, 核桃, 糖果 慰勞晚輩們。 文革開始這些習俗便沒有了,  成四舊 了, 這些年估計又恢複了吧。 年初二, 關中的風俗是不走親戚, 是“新陵”的日子,紀念先一年去世的老人, 主家要待內客,就是親戚, 特別是女兒, 女兒進村前就要大聲啼哭,哭的要讓滿世界都知道才算孝女。  初三開始走親戚, 都是年前安排好的, 當然先去最重要的親戚, 如女婿拜“ 丈人”-女兒回娘家,陸續到初十才能完事。 

3. 家鄉的社火和鑼鼓

小地方過年熱鬧的時節是正月初六七到十五, 一般從正月十三開始, 連耍 三天社火, 關中的社火是出名而流行廣泛的, 農民再窮, 這個時候也要大方一陣子, 更是要麵子的事,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各村有約定成俗的比賽, 賽社火, 賽鑼鼓。 如果不參與是很丟人的事。 

從廣義講,關中社火包括了舞獅子、龍燈、秧歌、高蹺、芯子、竹馬、旱船、大頭娃娃、民間鑼鼓等各種民間藝術,但從狹義講,關中地區的群眾習慣將芯子稱為社火,這也是耍社火時最常見的形式。各村都有自己的社火藝人, 搞設計, 服裝,化妝等, 又緊密和戲劇連接在一起, 戲裝 差不多都是從專業,業餘劇團借來的, 也有自己村常年積累置辦的。芯子以前基本都是木製的, 粗笨不好裝飾, 就是那幾年,我們幾個年輕人革新, 大量采用鋼鐵芯子, 這種傳統藝術更好看了些。這種民間藝術講究的就是高, 險,巧, 妙”,一台社火就是講一個故事。 裝社火時先將鐵棍鍛打彎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用於連接和支撐。 表演時把化了裝、身著戲裝的兒童固定在鐵棍上擺出各種造型,由人們抬著遊行。過去一般是固定在八仙桌上, 以前由八名漢子抬著遊行,後來便有機動車用了。社火隊前邊由 鑼鼓隊開道, 各村的社火對通常在時間上, 路線上錯開, 以免直接衝突, 但也有故意撞行的, 目的就是打擂台, 看誰家有人氣, 沿途經過的街道, 各商店, 單位, 和個人, 都要擺出香煙, 小吃, 糖果等慰勞小演員和社火隊。

社火的內容一般都是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傳奇改編的。現今的社火節目中有《軒轅黃帝戰蚩尤》《白蛇傳》《三娘教子》《鍘美案》《楊家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耍社火都要化裝、畫臉譜,在勾畫社火臉譜時,關中社火也保留著一些奇特的習俗。如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因“忠、勇、義”而被作為神靈來崇拜,所以表演社火時由誰來扮演關公就備受村民關注。文革前 基本就是傳統舊戲的人物裝飾表演, 文革開始後主題就是樣板戲和其他的地方故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 我們家鄉的鑼鼓隊, 我家地處的縣城 古稱監軍鎮, 顧名思義, 不是很確定從那個朝代起, 是監軍駐紮的地方, 古代打仗離不開戰鼓, 所以監軍戰鼓就世世代代相傳下來, 形成一係列的鼓譜兒承傳, 到現代, 最好最完整的 就數我們村的鑼鼓隊了。 十幾歲時的記憶很強, 我的記憶中, 那監軍戰鼓的樂點是我聽到過最振奮人心的鼓樂。 什麽2008 奧運的鼓樂也沒有那麽複雜而動聽。 一個曲段十來分鍾, 適應不同的氣氛。 有張有弛, 有疏有密, 有低有高, 時而 聽起來 像排兵布陣, 時而像十麵埋伏, 有時蕩氣回腸, 有時排山倒海, 雷霆陣陣, 聽來真如親臨古戰場一樣。 有一年在縣城街中心, 賽鼓時而興致, 擊鼓者精神抖爍, 聽觀者群情振奮, 多年後都是當地人閑扯佳題。文革 期間, 可能是監軍戰鼓最繁榮 的時期了, 那時候人們熱情高昂, 各級組織動員得力, 加上這種戰鼓適合文革中熱情奔放的氣氛,自然很受歡迎。現在, 據說, 拿錢推都很難推起來。 印象中, 文革期間群眾文化活動非常豐富, 有錢沒錢,唱戲過年是老傳統了, 文革 期間的春節恐怕是最熱鬧的階段了, 革命化春節不假, 文化活動幾乎是全民參與,各種層次的文化活動,演出, 匯演 到處都有,廠礦企業, 農村村一級都有宣傳隊, 甚至劇團。 當然, 飲食方麵是差一些, 但也比平時比,過年那十天半月可能花半年的消費。尤其 在農村地區。

放狗搜索了一下, 看到我們村的鑼鼓隊視頻, 雖然有點意思, 但仍和當年的表演, 排列和陣勢相去甚遠,那時候鑼鼓隊常有50人左右,沒有統一服裝, 最多一個紅腰帶, 現在視頻中那種精氣神已經沒有了, 想必那一代人已經離去, 而新一代有此專誌的人太少了?

視頻: 監軍戰鼓伴跑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2NDgwMTUy.html

記得 過去的牛皮鼓是舊式手工製的, 周邊是一圈小指般粗,一寸多長的硬木銷子釘住牛皮, 擊打者時而將鼓槌沿邊一掃, 那聲音, 配合鼓點, 聽起來絕了。 

我是不是有點過時了, 過分了,總感覺很多 事物還是舊的好。

( 本文是去年初稿, 修飾後重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