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40左右(被稱精神病):4月12日合浦,2死5傷,其中4名學生或幼童。
陳康炳33歲:4月28日雷州,砍傷16學生1教師。
徐玉元47歲:4月29日泰興,傷32,學生29,數人危殆。
王永來45歲:4月30日濰坊,錘擊並抱學生自焚死,5學生傷。
是什麽,讓他們在40多歲的時候選擇放棄人生?是什麽,在他們心中積攢如此的怨恨?麵對這種極端發泄,“拉人一起死”的案件,談論作案者“劣跡斑斑” 或道德品質,都是蒼白,甚至毫無意義的!他們都曾經是好孩子,天真少年,熱血青年。每個人也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產品”,一個“傑作”。
也許大多數中國人都熟悉這段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活過了幾個十年之後,許多人發覺,兩千年前孔夫子所作的人生概括,竟然是那麽精辟。十年一個循環,人生應當正常地向上邁出一個階梯。但如果三十而“未”立,四十而“積”惑呢?
有位三十四、五歲的朋友,讀過名校MBA,常年心浮氣躁,像條瘋狗(這是他自己的形容)。他常常提所謂“四十歲現象”,是他自己觀察的結果:發現許多超過四十歲,“很優秀”的人,被邊緣化、被社會淘汰,活得很鬱悶,這是令他惶恐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知道,必須在四十歲前“成功”,這成功,不是在一個企業裏做個小職員、中層幹部,甚至爬到管理高層——他知道那就是失敗,因為在企業裏爬到那個位置,就到頭了,就該被淘汰了。所以,他必須追求更能讓自己安心的“成功”,他不能安心做個小職業,因為他知道如果那樣,四十歲以後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搞管理的人,可能知道所謂“彼得原理”,是說在金字塔結構的職業及報酬體係中,所有的人都拚命爬向塔尖,結果是,大部分人都是失敗者,大部分的崗位上都是不勝任的人(因為人人都是硬撐到再也爬不上去的位置)。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呈現成典型的金字塔。可能有朋友會說,這很正常,社會就是充滿了競爭,勝者為王嘛。好吧,這不成問題——但我們的環境是:所謂“勝”與 “敗”,變得如此懸殊,我們的社會,會將所謂“敗者”(其實就是平庸者或一些不走運者)的空間,擠壓到落草為寇都難的地步。也有許多人不想拚命地往上爬、做大老板、做總經理,隻想老老實實打份工,過平安的日子,結果呢?老大徒傷悲,到了40歲,他/她發現:那種老老實實的小職員也輪不到你做了,再想做個小老板,也不可能了。40歲前你沒攢下一生的錢財或權勢、依靠(不做老板,不是權貴,怎麽可能呢),40歲後你的問題不是平庸與否,而是將被社會淘汰。中國 “體係內”的人對此可能是不敏感,甚至不解的。但請記住,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體係外”的。年輕氣盛的人可能會說:這沒什麽值得同情的,這就是優勝劣汰。問題是:在社會金字塔上,這種“失敗者”(其實就是平庸者)必然占大多數。一個社會,如果不給這“大多數”一種“平庸生存的機會”,那將會怎樣呢?
況且,我們說的不是七十歲、六十歲、甚至五十歲。四十多歲啊!本應是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精力也仍然足夠充分,同時有著穩定的思想觀念(因此方能不惑),因而是最可靠、最能負責任的年紀。在哪個相對發達、成熟的社會,這個群體不是中堅?可在中國,除非你發了大財,或者擁有足夠的權勢,否則,相當多 (也許是大部分)這個年紀的人很尷尬、很困惑:無權無勢,自己不是老板,打工,嫌你薪酬高又不聽話,或者是知識陳舊不值得培訓。現在企業招聘決策管理層都普遍限製40甚至35歲以下,普通員工找90後已經成了常識。至於40歲再創業,那簡直就是笑話。新聞中常提到:國外的餐廳服務員、空姐,許多都是大叔、大媽,甚至白發蒼蒼,在中國,簡單培訓就能上崗的快餐服務員招聘,要18-28歲(甚至被限製到更小),還要求身材、性別、相貌,這幾乎是“常識”……在發達國家,這是職業歧視,可在中國,根本不能放在職業歧視這個層麵上去解讀。整體而言,我們幾乎還談不上治理所謂“職業歧視”。
“四十歲現象”這個說法,已經低調而確實地流行了若幹年。這與前麵那些駭人聽聞的凶殺“個案”所呈現的年齡特征,是巧合嗎?我認為:不,這正是中國“四十歲現象”的證明,一些鮮血淋漓的腳注。最近,我們的溫家寶總理,胡錦濤主席,先後提出了讓百姓活的“有尊嚴”,讓民眾“體麵勞動”。咱們搞改革開放,搞現代化、奔小康三十多年了,現在反而提這個,是不是太低調了?我覺得,兩位領導人這種被許多人認為不同尋常的表述,這或許折射出,他們對社會危機的認識。 “四十歲現象”,是這危機中的典型。連續的、極端的自殺式社會報複與怨恨發泄的惡性大案,為我們的社會敲響了警鍾。
祝你一切都好!
40歲的人有勁兒? 嗬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