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陳琳之死看歌壇黃金一代凋零 唱片業現狀堪憂

(2009-11-03 17:04:11) 下一個
其實,很多人都忘了她,還有他,他們。或者,根本不認識。

  《女青年墜樓 朋友邊哭邊罵》,10月31日,在北京某報的社會類新聞版麵的小角落裏,出現了這樣一條毫不起眼的新聞,新聞事件的主角是一個沒有名字的“女青年”,而就在幾個小時之後,這個“女青年”才被人發現正是曾在歌壇紅極一時的女歌手陳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讓人難受的事實。對那家報社而言,他們錯過了一條絕對的獨家新聞,而對於陳琳乃至老一代的流行歌手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天大的悲哀。

  陳琳生前的最後一段時間,一直在為新發行的EP做籌備工作,她和老公張超峰及幾位好友還當起背包族去海拉爾、雲南等地采風。 不過,等待事業重新複蘇的陳琳卻並沒有那麽好命,陳琳身邊的好友稱“EP並沒有媒體看好,加之唱片上架後,銷量並不樂觀,好像說隻賣出了數百張碟。”她曾向朋友透露,想要解散音樂工作室,幹脆去生孩子。她的朋友江小魚分析說,“陳琳活得非常矛盾,她在心裏對未來有期望,但是現實卻讓她感到無助和冷漠。”

  今年5月,她在博客中上傳了兩張自己掩麵哭泣的照片,下麵寫著一行字:不是說想幹嘛就幹嘛嗎?那先讓我哭一場吧。

  2008是中國流行音樂被回顧得最多的一年,因為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契機,讓許多幾乎已被淡忘的歌手名字又重新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裏,伴隨著無數人對那個黃金時代和青春年少的留戀,再度泛起漣漪。回顧完畢,2008年翻了過去,2009年,大家繼續熱鬧地看快女,癡心的粉絲們繼續抱成團。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小角落。

  直到她的縱身一跳,我們這才發現:現實比想像殘酷得多,而對於這些成名後又過了氣的歌手來說,則更加殘酷。林語堂說:但凡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實都是宿命的必然。許多的時代變遷,也都有引發或標誌它的某個事件。在陳琳的個人悲劇之後,哀傷地昭示著的,其實是整整一代“唱片歌手”黃金年華的終結。

  唱片已死

  全部收入

  抵不過一場商演

  在那個跳樓的晚上,“選秀教母”龍丹妮提到了自己離開天娛、轉行做新媒體的原因之一:“唱片已經死掉了,不過是歌手的衍生產品。”幾乎人人都知道,現在做唱片已經掙不到錢了。雖然歌手們依然會被習慣性地問:“什麽時候推出新專輯?”

  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識到:如今“出專輯”這三個字已經和賣唱片沒太大關係了,隻不過是歌手們發表新作品的一種方式,告訴大家這些歌是他們唱的。如果某一首歌走紅了,也幾乎不會有誰知道它來自哪張專輯或EP,隻會記住歌名,然後去網上搜索、免費下載,放進自己的MP3裏,高高興興地聽,不花一分錢。

  太合麥田唱片的老總宋柯也承認:目前歌手們掙錢基本上不是靠發行唱片,“對於那些一線歌手來說,商演和廣告代言的收入與賣唱片的收入相比,後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加容易理解,宋柯這樣總結道:“這麽說吧,現在一個歌手進行一場演出的收入,就比他賣一張唱片的全部收入還高。”

  也許,正是因為如今唱片業的蕭條,才讓許多人加倍懷念過去的繁榮———1993年,崔健的第一個演出經紀人王曉京正式涉足音樂圈,策劃、監製了錄音帶《陳琳·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與《搖滾北京》,陳琳當年正是憑著那首《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紅遍了大江南北。 至於《搖滾北京》,則是無數搖滾青年們的熱血記憶,收錄了包括輪回、指南針、黑豹、眼鏡蛇等樂隊的當紅之作。“那兩張專輯我投了20多萬,一共拿回來保底數25萬,單陳琳那張才6萬。”在王曉京的回憶裏,當時的唱片市場就是如此不規範。然而,這並不影響歌迷的熱情———“這兩張專輯最少賣了上千萬張。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說是這些唱片歌手的黃金年代。”宋柯也說,當年像王傑、崔健這樣的大牌歌手,一張專輯賣個上百萬盒磁帶是很正常的,“但當時盜版也很厲害,歌手和公司最後掙不了多少錢。”

  網絡災難

  免費下載

  宣判了唱片的死刑

  盡管如此,當時這些盜版對唱片業“黃金一代”歌手而言,並沒有構成太大影響,應接不暇的演出給他們帶來了滾滾收入。1994年憑《大中國》而紅遍大江南北的高楓,一場商演的收入是3萬元,毛阿敏也差不多,最高的是崔健,15萬。而在當時,中國大眾的平均工資不過區區幾百元。

  著名樂評人金兆鈞認為: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後,中國流行音樂便走入了另一個時代。“無論是作品還是歌手,已經很少出現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期那樣集體出場的狀態了。”與此同時,“日流”和“韓流”日益興盛,更年輕的“80後”開始成為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大部分的童年期是在日本動畫、漫畫和遊戲的熏陶下度過的。金兆鈞說:“這種情況越接近世紀末就越明顯,這使得無論是音樂人自身還是樂評人都越來越難以應付。這個由年齡決定的代溝現象在歌壇上更是顯得格外明顯,幾乎可以說是三年一代人。”

  金兆鈞提到的集體出場的一代歌手,便是1994年前後湧現出的陳琳、鄭鈞老狼林依輪、高林生、謝東等人。他們被稱為“94新生代”,也就是中國內地唱片業“黃金一代”的中堅力量。當時,他們被寄予了中國樂壇改朝換代、承上啟下的厚望。

  然而,在最初的新鮮熱烈之後,七年之癢伴很快隨著網絡的興起到來了。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流行音樂,有兩個關鍵詞:網絡和選秀。1997年,音樂人陳哲即建立了第一家音樂網站,到2000年,全國已有各類音樂網站數百家。2001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絡上一炮走紅,成為歌壇特大新聞。從此,眾多歌手發現了一條成名的新路。2004年,《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隻蝴蝶》相繼走紅,網絡歌曲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象,刀郎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說是網絡宣判了唱片的死刑。”王曉京說,“不少網民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從網上下載什麽都應該是免費的,連音樂也不例外。”

  中年危機

  選秀一夜成名,

  老一代歌手尷尬轉身

  唱片的敵人顯然不止一個,跟著便是鋪天蓋地的選秀,這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內地娛樂圈運轉模式的風暴,雖然到頭來並沒有成功造就出幾個真正的超級明星,但卻極大地將人們的視線從傳統歌手身上轉移開了,並加速了他們的過氣。2004年,正好距離“94新生代”崛起過去了整整十年。湖南衛視舉辦了第一屆“超級女聲”比賽,坐在評委席上的常寬,恐怕怎麽也不會想到,這幫娃娃們日後會把他和他的同時代歌手搞得那麽尷尬。

  “張含韻奪得2004年超女季軍時才15歲,15歲是什麽概念!包括陳琳在內的那批老歌手在上世紀90年代成名,雖然有很多人是因為一首歌而唱紅了,但在那之前,他們都已經努力了很久、積累了很久。”王曉京說,“可是這些超女快男們,是真正的一夜成名,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了粉絲簇擁,而他們本人卻連最基本的演藝從業經驗都沒有。”

  除了高人氣和善於製造各種話題之外,選秀明星們擁有的最大資本便是年輕。年輕代表著無限的可能。而與此同時,那些在成名前已經年紀不小的“黃金一代”們,卻正在步入自己的中年。

  他們開始老了。即使身為名人,也不得不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遭遇“中年危機”。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麵對來自這批生猛新人的挑戰。雖然從來都沒人正麵承認過,但據圈內知情人透露,不少老一代歌手都曾氣憤地罵過這批選秀明星,恨他們搶奪了自己的飯碗以及風頭。麵對殘酷的現實,很多老一代歌手選擇了轉型。1993年,林依輪推出專輯《愛情鳥》時,大街小巷的人都唱著“我的愛情鳥已經飛走了”,漸漸地,他開始係上圍裙,主持美食節目了,而在主持之餘,他也參演了一些影視劇或音樂劇。2009年7月,林依輪還在成都的錦城藝術宮出演了音樂劇《I Love You》;曾因《阿蓮》而走紅的戴軍李靜一起火了一陣子,不是因為唱歌,而是因為做主持,他目前的稱謂也早已從歌手變成了“知名主持人”;唱《大哥,你好嗎》的甘萍嫁給了球員黎兵,再也沒有複出過。更多的歌手選擇了慢慢下降:從大型城市的晚會唱到中型城市,然後是小城鎮。

  也許,在一些整日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的房間、書櫃、抽屜的某個角落裏,還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他們年少時最愛的磁帶。那裏,還有“黃金一代”歌手的一個小角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georgiagirl 回複 悄悄話 也許我們不懂她, 作為平常人的我, 覺得生命是那樣的寶貴. 很為她可惜, 她還年輕. 就這麽走了. 希望她一路走好, 在另一個世界裏活得好!
big-guy 回複 悄悄話 以平常心做人生活最重要。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名氣難道比生命更重要嗎,還是想開一些的好。
無忌哥哥 回複 悄悄話 現在那些“表演唱歌”的都稱呼藝人而不是歌手,時代不同了。說到唱片業衰落,多媒體技術應該是主因吧,Free下載大概算不上主要因素。現在的孩子都用MP4、IPOD了,即使在網上花錢下載也願意,而不會去買唱片。就好像CD淘汰了卡帶,卡帶淘汰了唱機。
jokerjoker 回複 悄悄話 雖然說人必須順應社會,可是我還是很理解她為什麽這麽做。對於一個中年女人來說,愛情婚姻不幸,事業不順利,又沒有子女,那可能就真的絕望了,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常人沒有走到那一步,無法體會她的絕望。
anniesky 回複 悄悄話 是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人生總有高有低,個人要努力,還要懂得順勢而為。生命可貴啊。
然而,也很理解陳琳的選擇。也許,在她,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快樂。其實,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在那個世界裏,陳琳也許更快樂。
安息吧,一路平安。
jokerjoker 回複 悄悄話 可能除了醫生律師教授,處在各行各業人都過氣非常快。人無法改變社會,隻能順應社會。
英子Yingzi 回複 悄悄話 心理健康很重要..
五弟五哥 回複 悄悄話 和平哥一起位老歌手們悲哀,,,
無論什麽人,都應該堅強些,選擇絕路不是好辦法。
逝者如斯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