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風靡舊上海的十大美人(ZT)

(2009-08-11 05:12:43) 下一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美女明星雲集,讓這個城市如此香芬。美人骨頭輕不過三兩,如花的麵孔也終會凋零,化身成泥,但泥土中的芳香在耐住嚴寒後,總會在每年春歸大地時,嫋娜成無處不在的風景。上海美人就是這樣一處風景,幾十年過去了,風景雖已被曆史風幹,但倚風景而立的依舊是那些鮮活的麵孔,還有各自精彩的傳奇。  在上海女人所有的傳奇裏麵,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曆史中最華麗的一幕光影,最濃鬱的一段沉香,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靡上海灘的紅顏們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卻留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風情,一個別致。聞香識女人,有關上海的諸多往事中,總少不了那些紅顏的影子。她們躲在歲月紅塵的深處,眼波流轉,巧笑倩兮,與許多年前舊上海鮮活的景象毫無二致。 龔秋霞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走紅的影歌明星,她的歌喉甜潤婉轉,有"銀嗓子"的美譽。當時的"金嗓子"是周璿,她倆名列“上海十大歌星”的前兩位,並率先在電影中自演自唱,開創了影歌風氣的先河。龔秋霞演技出眾,在銀幕上塑造過多種類型的女性,尤以扮演賢妻良母著稱。她一生拍攝過90多部影片,是位卓有成就的著名影歌明星。 原名龔莎莎、龔秋香。江蘇崇明(今 屬上海市)人。十二歲參加上海梅花 歌舞團。 1936年從影,在文化影片公 司攝製的《父母子女》中扮演角色。  1937 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演員。因在影片《壓歲錢》中的表演而知名。後主演影片《古塔奇案》,在其中主唱 的插曲《秋水伊人》,曾流行一時。 因其能歌善舞,後成為影歌雙棲演員 。抗日戰爭期間在上海民光、新華、 國華等影片公司主演《歌兒救母記》 、《歌聲淚痕》等影片。 1942年後在 中聯、華影拍攝影片。1946年赴香港 ,加入大中華影片公司。 1949年後在 長城、鳳凰等影片公司拍攝近六十部 影片,多扮演賢妻良母類型的角色, 主要有《花街》、《兒女經》、《寸 草心》、《中秋月》、《豆蔻年華》 、《雷雨》、《三笑》等。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秦怡1922年生於上海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對文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商科的時候,秦怡就曾參加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離開自己封建的家庭,參加“中萬”劇團。  1938 年,秦怡來到重慶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在此期間,演過話劇《中國萬歲》、《正在想》和電影《保家鄉》、《好丈夫》。1941年秦怡離開中國電影製片廠,進入中華劇藝社,成為該社演員。在長時間的話劇舞台實踐中,秦怡的演技不斷進步,在話劇《草木皆兵》、《離離草》、《桃花扇》、《戲劇春秋》、《結婚進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當時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銀幕,參加了電影《忠義之家》、《母親》、《無名氏》等片的拍攝。由陳鯉庭編導的《遙遠的愛》成為她的成名作。  解放後,秦怡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時的她演技成熟而自然,在影片《農家樂》、《馬蘭花開》、《女籃五號》、《青春之歌》以及《鐵道遊擊隊》等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在《女籃五號》中,秦怡扮演的林潔,是一位在舊社會受盡苦難的藍球運動員,秦怡以深沉細膩的表演,展示了人物內心及生活中的複雜情感。在《青春之歌》中,她的表演含蓄而凝重,揭示了女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秦怡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女電影演員之一。  80年代,秦怡主演了《海外赤子》、《雷雨》、《夢非夢》等影片,還主演了多集電視劇《上海屋簷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響的表演技巧,和她那具有東方女性魅力的風韻。  2000 年5月21日,中國特奧世紀行上海慈善晚會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舉行,國際著名影星阿諾.施瓦辛格以國際特奧會慈善大使的身份光臨。當晚會的慈善拍賣和捐款活動開始時,施瓦辛格除了向中國特奧會捐獻了15萬美元,又用25000美元通過拍賣買走了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的兒子金捷的《衡山公園寫生》畫。 在會場,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秦怡是我崇拜的中國影星,同時她又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弱智的兒子,她做得太多太多!”沒錯,秦怡為了金捷確實付出了太多。金捷患有精神分裂症,盡管醫生告知,金捷的病很難再恢複,秦怡卻從沒有絕望。 兒子病後,什麽事都不知道做。她除了按時給金捷吃藥外,還要給他洗頭、洗澡、換衣。直到如今依舊如此。金捷從小十分喜愛繪畫,秦怡請來繪畫老師教他畫畫。金捷喜歡媽媽與他一起畫畫。每當媽媽與他一起去公園寫生,他就像過節似的喜笑顏開。施瓦辛格買走的《衡山公園寫生》就是他與秦怡一起在公園畫的。這兩幅畫很多人評價說:一樣的景,媽媽的畫沒有兒子的棒。秦怡畫得規矩有層次,金捷畫得灑脫活潑。難怪施瓦辛格要說金捷的畫:“這是一個奇跡!”  正如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說的:“因為她的性格和品質的美,她才能塑造那麽多美麗的人物,包括偉大的母親。”這就是秦怡,一位出色的母親,更是中國影壇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家。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黎莉莉,1915年生於北平。原名錢蓁蓁。其父錢壯飛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安徽桐城人。她從小當過丫頭,做過養女,學過京戲,進過孤兒院,童年生活極為不幸。1926年,在影片《燕山俠隱》中第一次扮演角色。 1927 年,她移居上海,父親送她進黎錦輝主辦的中華歌舞團學習歌舞,此團後改名為明月歌舞團。她隨團曾到過南洋一帶演出,由於她表演出色,與王人美、胡蝶被稱為歌舞三傑。黎錦輝也十分喜愛她,認她為幹女兒,改姓黎。1931年,黎莉莉隨團轉入聯華影業公司,後歌舞團又更名為聯華歌舞班,1932年解散。她進入聯華影業公司成為基本演員。 1932年,她主演了孫瑜導演的《火山情血》,同年還與王人美合演了《芭蕉葉上詩》,1933年她主演了《天明》,參加了《小玩意》的拍攝。後來孫瑜專為她寫了幾個劇本,由她主演,如《體育皇後》和《大路》,在這兩部影片中,她以活潑、健康、富有時代性的形象征服了觀眾,被公認為典型的“甜姐”,頗受當時學生及青年人的歡迎。1935年至1937年,她在“聯華”主演了《狼山喋血記》、《人海遺珠》等八部影片。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加入了中國電影製片廠,與高占非合演了《熱血忠魂》後,便和該廠當時的技術科長羅靜子結婚,1939年,她由重慶去了香港,參加了香港大地影業公司由蔡楚生導演的《孤島天堂》的拍攝,這部影片公映後,極為轟動。 1940 年,她回到重慶,在“中製”主演了《塞上風雲》,她在片中的表演獲得好評,1946年,她到美國,在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學習表演,到紐約學習語言和聲樂,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暑期班進修化妝,還到好萊塢觀摩實習過,1947年回國。解放後,她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參加了《智取華山》的拍攝,1955年她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學習,後留校任教,成為表演係教授。 《小玩意》中的珠兒,《大路》中的茉莉,《狼山喋血記》中的小玉,還有《體育皇後》,在那些暢快淋漓的講述背後,敢愛敢恨又不失嬌?之美的女性,就安靜地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角,安享晚年和獨屬於她的如煙往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上官雲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江蘇江陰長涇鎮人,女,名均葷,字超群,小名亞弟,又名韋亞君。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影協會員,上海影協常務理事,上海市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和第三、四屆常務委員。 民國26年(1937年),其全家為了避戰亂而到上海。韋君犖最初在何氏照相館當開票員。民國29年(1940年)考入華光戲劇學校習話劇,繼人新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學習,改用藝名上官雲珠(當時的著名導演卜萬蒼為其取的藝名)。 民國30年(1941年)開始演藝生涯,首演話劇《雷雨》(飾丫鬟四鳳)獲得成功,後進入電影行業,主演的代表作有《天堂春夢》、《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香飄萬裏》、《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 1952年,在全國第一屆優秀電影評比中,《烏鴉與麻雀》獲金質獎,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迫害,因不堪忍受折磨於1968年11月23日淩晨3 時跳樓自殺。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湖南瀏陽人,生於長沙。(1914--1987年4月12日)。1927年,王人美到黎錦輝創辦的上海美美女校學習歌舞。黎錦輝親自為她改名為王人美,將這女孩列入王家的“人”字輩,是要破一破女性不入家族輩分的舊習。 在美美女校學習歌舞期間,王人美就跟著黎錦輝學習歌舞。她學得快,嗓子亮,又能識譜,黎錦輝總是要她先試唱,然後讓她當“小先生”教其他人後來,王人美果然沒辜負期望,成了上海早期著名的歌星和影星。同年王人美到上海加入中華歌舞團。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電影演員。1935年入電通影片公司。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人美拒絕為日寇拍片,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並參與了以"七.七"事變為主題的大型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抗戰期間她主要從事話劇活動。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先參加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後進昆侖影片公司。解放後她返回上海,在長江電影公司拍片,後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 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漁光曲》曾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1951年她主演的影片《兩家春》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  王人美,一個在當時以“野貓”之名而享譽影壇的明星。她主演的電影《漁光曲》堪稱百年中國電影的經典;她演唱的歌曲《鐵蹄下的歌女》七十多年傳唱不息;她和舊上海紅極一時的影帝金焰的婚戀至今撲逆迷離。而在晚年她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卻把成名看成是一生的不幸。王人美,一個知性紅顏的傳奇人生。  在電影《漁光曲》中,“小貓”王人美在波光萬頃的海嬪先鐾?隊愕那榫耙殉晌?倌曛泄?纈暗木?渚低罰?瞧?髁戀南閽疲?樗孀潘?謨捌?醒莩?鬧魈飧瑁?中??懍似呤?嗄甓?凰ァ!隊婀餷?返奈適潰?詰筆鋇鬧泄?纈敖繅?鵒司藪蟮姆聰歟?隊婀餷?肥狀臥諞?簧險故玖四歉瞿甏?泄?撞怵投?嗣竦謀?噯鬆?:煆脹躒嗣潰??紗艘帕糲呂吹某料怵朊竇渥罱??胛頤切那樽罱?!? 屬於上個世紀的那段美麗肯定是不能延續到現在,多年之後,世界沒有輪回,隻是遠遠地還能看見那麽一點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罷了。而屬於老上海的王人美,就是一那一朵花,雖有盛開的燦爛,也有凋落的淒涼。但無論如何,每走一步,都帶起風,隨風起舞。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楊秀清,原姓張,後隨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張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 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讚化贖出,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王濟遠學畫。 1921 年畢業後,又考取安徽省公費津貼留法的資格,成為裏昂中法大學的第一批學生,但她到法國1個月後,就投考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兩年後成為巴黎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油畫班的插班生,與徐悲鴻同學。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 1926 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曆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術教育成為畫家的極少數例子。女性畫家限於客觀條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難,必須付出許多犧牲,才能成就事業,潘玉良即是這樣的例子。潘玉良,畫家、雕塑家。畢業於巴黎及羅馬美術專門學校,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意大利政府美術獎金。 1929年歸國後,曾任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西洋畫主任,後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曾為張大千雕塑頭像,又作王濟遠像等。潘女士為東方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於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麵,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1977年,這位旅居法國的
一代畫家逝世於巴黎。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周璿出生在蘇州一戶姓蘇的人家,學名蘇璞,小名義官。蘇璞三歲時,被舅父拐賣到常州金壇縣一帶,後來被一戶姓王的人家收養,改名為王小紅。不久,養母改嫁給上海一名姓張的工人,就將小紅送給了住在北京東路的一戶周姓人家,這樣,小紅又換了姓,叫周小紅。 周小紅長至七八歲時,周家家境日益貧困。根據周璿自己的回憶:"養母被迫去幫傭度日,那個被鴉片熏黑了肚腸的養父竟喪心病狂要把我賣去妓院當妓女,幸虧養母及時搭救,才免去我一場更大的災難……那時,日子越來越苦,往往餓著肚子呆呆地坐著,口水直往肚裏咽……" 她在給《萬象》雜誌寫的文章中這樣說:"我自幼愛聽人家唱歌,耳音也好,常常跟著哼,一遍兩遍,三遍四遍就能上口了,在學校裏,我唱歌的成績總是第一名。" 她常常獨自在家,以唱歌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哀愁。周璿成年後,內心的陰影也許就來自於蒼涼的童年。童年的苦難深深烙在她的心間,使她的性格變得抑鬱、內向、多愁善感。  周璿在一篇名為《我為什麽出走》的文章中寫道:"6歲以前我是誰家的女孩子,我不知道,這已經成為永遠不能知道的渺茫的事了!"周璿的出生和來曆,正如她自己所預言,似乎已經不可能被揭開真相了。她一生都沒有放棄過尋找自己的父母,隨著她後來的出名,她的尋親也被許多人當作了生財之道。 1932年,12歲的她經人介紹加入黎錦輝創辦的明月歌舞團習藝。周璿和夥伴們在舞台上演出救國進步歌劇《野玫瑰》,在終場時,高唱主題曲《民族之光》,黎錦輝笑著鼓勵她:"小紅,你這一句'與敵人周旋於沙場之上'唱得真好,是你進劇社以來唱得最好的一句。你正好姓周,以後就改名叫周璿吧!"叫"小紅"的女孩子因為被肯定而有了一個後來被人們所熟悉的名字--周璿。此後,在演藝圈裏人們常常喊她"璿子"。 周璿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並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電影《馬路天使》中飾演女主角小紅,並在影片中主唱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銀幕偶像。主要作品還有《李三娘》、《董小宛》、《蘇三?史》、《長相思》、《歌女之歌》、《莫負青春》、《憶江南》、《夜店》等。 在一個明星不斷湧現又不斷被遺忘的時代,離開這個世界已近半個世紀的周璿居然一直沒有被遺忘,人們無法忘懷她在銀幕上無邪而甜美的麵孔,還有她天籟般的歌聲。 她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 在近20年的演藝生涯中拍攝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為早期娛樂界的一顆耀眼之星。她的代表作《馬路天使》、《憶江南》等片更是享譽海內外,受到廣泛好評。其中《馬路天使》在20世紀曾被評為"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之一,周璿本人則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她最適宜扮演的角色是那種天真未泯的小姑娘。看過《馬路天使》的觀眾誰能忘記小紅俏皮的笑容和受委屈發脾氣時的傷心模樣。古裝片盛行的當兒,她披上了古典的衣飾,更顯露了她的東方美。《孟薑女》、《李三娘》和《董小宛》賺得了多少人的同情之淚?她頑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中國電影界似乎還無第二人可比。而周璿的歌聲至今仍在各色場合流淌著,與今天的時尚依舊顯得那麽合拍,有一種老貴族般的華麗氣息透過歌聲流瀉出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蝴蝶,原名胡瑞華,祖籍廣東鶴山,生於上海。因其父曾任京奉鐵路總稽查,她從小便隨家人各處奔波,16歲時遷家上海。 1924年,受方興未艾的中國電影事業的吸引,投考中華電影學校,成為首屆訓練班學員。訓練班結束後,在處女作《戰功》中初上銀幕,隨即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電影演員生涯。 1924―1927年,相繼在“天一”、“友聯”等公司主演了《秋扇怨》、《梁祝痛史》等20餘部古裝片。她麵貌甜美, 身材挺秀,氣質端莊,儀態大方,再加上聰明靈巧、勤奮好學,很快就在中國影壇走紅了。 1928 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該公司的鄭正秋、張石川賞識她的條件和才華,認準她是一名頗具號召力的演員。不僅重用她主演公司著力推出的影片,甚至請人專為她寫作劇本,使她很快步人其藝術事業的輝煌時期。她主演了轟動一時的《火燒紅蓮寺》(3一17集),隨著俠女紅姑瀟灑飄逸的身影,她也紅遍各地,受到更多觀眾的矚目。 她還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與阮玲玉合演了《白雲塔》,還主演了影響較大的《空穀 蘭》、《啼笑姻緣》等片隨著左翼電影運動的興起,胡蝶又相繼主演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狂流》、朋旨粉市場》、《鹽潮》、《姊妹花》等片。其中,《姊妹花》堪稱其電影表演代表作。她以嫻熟的演技將兩個經曆、 性格完全不同的雙胞胎姊妹演得各具光彩,影片出映後,連映兩月不衰,盛況空前。 1935年,應邀隨中國電影代表團一行攜《姊妹花》、《漁光 曲》等片赴莫斯科參加國際電影節,後又赴德、法、英,意等國考察,擴大了中國電影在歐洲等地的影響。之後,相繼主演 了《夜來香》、《劫後桃花》、《兄弟行》、《女權》、《永遠的微笑》等片。 抗日戰爭爆發後,“明星”公司毀於戰火,她輾轉香港、重慶等地。抗戰勝利後,在香港主演了《春之夢》、《某夫人》、《錦 繡天堂》等片後息影,隨夫經商。 1959年複出。為邵氏公司主演《街童》、《苦兒流浪記》、《兩代女性》、《後門》等片。因《後門》一片獲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 佳女主角獎。1967年拍完《塔裏的女人》一片後息影。1975年移居加拿大,後病逝於溫哥華。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張愛玲,本名張瑛,筆名梁京,海派作家,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給她取名叫做張?。張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裏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隻有在她那裏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隻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裏,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隻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隻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隻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癡,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誌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猝死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75歲。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 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 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並用適當的眼神、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準確的內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力結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她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功力。 《野草閑花》(1930年)----一個直麵人生而又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愛情故事。拒絕包辦婚姻的音樂學院畢業生,愛上一位從災區流落上海的賣花女,並把她培養成歌唱家,兩人一起勇敢承擔生活的風雨。 《三個摩登女性》(1933年)----通過一個男青年和三個女青年對生活道路的不同選擇,寄寓了時代環境與個人命運關係的現實思考,構成了沉淪或新生的時代特征。刻片上演後引起轟動,被譽為“新興電影運動”的“第一隻報春之燕”。 《神女》(1934年)----向觀眾展示的是一位身處都市最低層的下等妓女的生活遭遇。年輕女性阮嫂在環境逼迫下靠出賣肉體養活孩子。某晚,為躲避警察追捕而誤入流氓章老大住處,從此被章老大霸占。她把孩子送進學校,然而孩子的身份卻又為校董們所不容,她正打算與孩子一起離開,卻又發現章老大把她的血淚錢全部偷去賭博,絕望中她趕到賭場用灑瓶砸死章老大,她自己卻被關進了監獄。正如編導吳永剛所指出的: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這是社會經濟製度的病態!影片的矛盾頭正是指向那些依附這個病態社會的吸血鬼。而在深切的人道主義同情中,發掘出弱者身上所潛藏的美質與反抗意識。 《神女》的風格屬於“冷雋型”的美學觀。而阮玲玉“清麗優美的表演風格和善於刻畫人物性格的天才演繹,使得影片在不可能憑藉對話(因當時是默片時代),而又極少使用字幕的情況下,卻以自然質樸而又蘊涵深刻體驗的表情和形體動作、細膩、準確、傳神地表現出人物思想的躍動和靈魂的震顫,從而使刻片成為默片時代的經典作品,代表著默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 阮玲玉一生中拍攝的29部影片均為默片,直到最後一部《新女性》才開始在伴奏音樂之外配有若幹插曲,從而成為無聲片向有聲的過渡的嚐試。可惜阮玲玉不久竟在“人言可畏”的巨大壓力下蕞爾辭世,這是中國電影藝壇的無可估量的損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