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盤橐城牆
新疆喀什市的盤橐城,又名班超紀念公園,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間,是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城堡遺址。班超以盤橐城為根據地,抗擊西奴,安扶西域,恢複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並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目前,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占地14.5畝,以班超雕像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後襯36米長,9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牆。
24,巍山城牆
雲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縣的巍山古城牆,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牆上,有五間重簷歇頂式的古老建築。城樓南麵掛“魁雄六詔”,北麵掛“萬裏瞻天”橫匾。氣勢雄威。古樓高23.5米,下舌城牆高8.3米。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25,鳳陽城牆
安徽省鳳陽縣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600多年前造就了中國曆史上一代農民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創了明王朝,營建了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享有“東方巴比倫”之稱。中都城共有內、二、外三道城牆:“外城”周長30.36公裏;二道城稱“禁垣”,周長7.67公裏,高2丈;內城稱“紫禁城”,周長3.68公裏,近似方形,高15.15米,牆底寬6.9米、頂寬6.4米。中都皇城為最裏麵一道城,周長3.68公裏,平麵近方形,規模比北京故宮還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罷建後)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26,歸德城牆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明歸德府古城牆,始建於唐代,睢陽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時被淹,次年築土圍城。正德6年(1511)在舊城北重築新城,以元代城牆為南城牆。嘉靖37年(1558)包磚建成。南牆長950.6米,北牆長993.4米,東牆長1210米,西牆長1201米,周長4355米。高6米,頂闊6米,址闊9米。南為拱陽門,拱券式建築,門洞全長21米,台高8米。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門上原皆有城門樓,1943年毀於炮火。現北城門樓與南城門樓均已修複。四門之外原皆有甕城,每甕城各1座扭頭門,民國年間被拆除。城牆四麵共有9座敵台,形製大小不一,西門向南的第一個馬麵呈半圓形建築,其餘皆呈凸出牆外馬頭形。城牆角各有一處角台,形製相同,大小不等。城牆上城垛口3600個。城牆外3.5米為護城河,寬處500米,窄處25米,水深1-5米,繞城一周。護城河外550米處的護城土堤,周長9公裏,基寬20米,頂寬7米,高5米,明嘉靖19年(1540)築成,今堤上果樹飄香。
27,洛陽城牆
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故城有二: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十八裏今洛陽市區。洛陽是我國7大古都之一,以三個最而著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曆史最長,三是朝代最多。據說在這建都的先後有13個王朝,100多個帝王,延續1600多年。
漢魏洛陽城城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裏偃師、孟津相鄰處。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現存平麵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衝毀。北、東、西 3麵城牆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麵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裏。西城牆探出5座城門,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皆為一門一洞。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時期修建的金墉城,由 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麵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3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12-13米,殘高 6米左右。
隋唐洛陽城的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正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稱建國門,唐朝、北宋繼續沿用,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發掘顯示,定鼎門遺址由平麵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製目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作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定鼎門沿用時間長達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國古代都城城門中沿用時間最長的。2007年,工作人員在定鼎門遺址區發現了駱駝蹄印,它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重要的考古學證據。曆經1000多年,隋唐洛陽城遺跡保存完好。
28,廣府城牆
廣府古城牆,位於邯鄲永年,四周環水,處於永年窪地的中央,又有滏陽河繞城而過,素有“雙水繞城”之說。其民居古樸雅致極具明清風情,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猶如鑲嵌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集古城、水城、太極城為一體的古鎮典型。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曆代為郡、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裏二十四步。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元朝侍郎王偉做郡守時,將土城增擴為9裏13步(4522米)。明嘉靖21年(1542年),知府陳俎調集9縣民工,曆時13年將土城改為磚城,城高12米、寬8米,建垛口1752處。嘉靖43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又增修四甕城。古城內外曆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步步皆古跡,處處有風情。行走在古城深處,整齊的青灰色民居,分列街道兩邊。圍繞在古城牆四周的是長約5公裏的護城河。
29,蘇州城牆
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古城牆,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兩千多年前的夯土圍城,早在五代時期就已改成了磚砌。上世紀50年代以前,蘇州的城牆還是連綿的,隻是經過了全國性的毀城浪潮後,蘇州的城牆也就成了現在這樣殘缺不全的了。時值今日,蘇州仍擁有的城門或者沿用的地名有(從正北順時針):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盤門、胥門、金門、閶門等10個。能夠看到較完整城牆的有盤門到胥門段;能看到城牆遺址(有土牆,但無城磚)的有南門到葑門段、相門到婁門段、金門到閶門段;擁有古城門的有:盤門、胥門;擁有殘存城門的是閶門;民國後新建帶羅馬風格的城門:金門;恢複重新建設的城門及城樓的:閶門、葑門;擁有完整甕城或遺址的:盤門、閶門;能夠參觀的帶有水門的城門:盤門(古建)、閶門(重建)和葑門(重建);已無遺跡可尋的城門:相門、齊門、婁門、平門等。 曆史上,蘇州最早的城牆是8陸門8水門。蘇州是當年的大城,又是水鄉。擁有地理之便的蘇州,連護城河都修得那般寬闊。蘇州城牆大多都擁有兩條水道,叫做內城河和外城河,這是兩條軍事防禦的溝壑。
30,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名,秦時有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新莽改長安為常安,於南郊建九廟。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獻帝一度遷都於此,其後西晉惠帝、湣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城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掘。
西漢長安城平麵不規則,東垣平直,其餘三麵牆隨地形河渠曲折。經實測,周長25千米餘,約合漢代六十二裏強。城外挖有護壕。每麵城牆有3門,由北至南,東牆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牆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發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對長樂、未央二宮,其餘8門各與城內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每條街均分成3條並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即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31,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是明朝初期的皇宮。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26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隻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奉天殿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曆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最終選定這塊“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用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曆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這座朱元璋的宮殿,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明故宮現存午門,東華門,西安門門闕,以及內外五龍橋,柱礎,碑刻等建築遺跡。
32,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即後金故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是後金和清初的皇宮,占地約6萬平方米,全部建築114所,300餘間。與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33,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龐大建築群,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曆史見證。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麵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裏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裏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4,長城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裏,約13300裏,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在萬裏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上、中、下。
芝蔴開門吧!
嘿嘿!
層層疊疊五千年,
伊為規距吾設關。
平哥今日述皇域,
長城內似盡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