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古詩詞知識(3)—— 調平仄和聲律(ZT)

(2008-11-16 01:43:36) 下一個

平仄是漢字的不同聲調應用於詩詞格律中的名稱。平,就是平聲,指的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不升不降。仄,就是仄聲,不平就叫仄,也就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或升或降。要弄清平仄的問題,不得先具體了解一下漢字的四聲。

所謂四聲,就是漢字的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這是古代漢語聲調的劃分法。按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怎樣具體分辨四聲呢?過去有一首歌訣可以參考:“平聲平調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是對古漢語聲調的概括的論述。至於現代漢語的聲調,撇開方音不談,即以普通話來說,已經有了不小的發展變化。

在現代普通話中,漢語的四聲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北方話沒有入聲,所有的入聲字都已分化、歸入上述四種聲調裏去了。在漢語拚音方案中,這四聲又依次分別稱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具體說來,陰平聲(第一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陽平聲(第二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上聲(第三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第四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和現代普通話的四聲的關係大致如下:

平聲——分化為普通話的陰平和陽平(第一聲和第二聲)。例如“江”、“陽”在古漢語中都屬於平聲,但在現代普通話中則“江”為陰平聲(第一聲),“陽”為陽平聲(第二聲)

上聲——衍變為普通話的上聲和去聲(第三聲和第四聲)。例如“好”、“道”、“考”、“浩”在古漢語中都是上聲,但在現代漢語中“好”、“考”仍為上聲(第三聲),而“道”、“浩”則是去聲(第四聲)。

去聲——在普通話中仍為四聲(第四聲)。

入聲——原來是一個非常短促的聲調。它的分化情況,在各地方方言中大不一樣。在北方話中,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如“郭”讀為“guō”),有的變為陽平(如“實”讀為“shí”),有的變為上聲(如“乙”讀為“yǐ”),有的變為去聲(如“密”讀為“mì”)。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現在我國南方有些地方,仍然保留著入聲這個聲調,因此,這些地方的人閱讀和寫作舊體讀者詩詞來沒有多大困難。北方話沒有入聲,寫新體詩歌一般問題不大,但是讀(寫)舊體詩詞在區別聲調方麵就有一定的困難。比如毛澤東同誌的《念奴嬌·.鳥兒問答》這首詞,按格律規定押的是仄聲的入聲韻;可是用普通話來朗讀,押韻的那些字就變了音,有的字就好象不那麽押韻了。例如入聲的“角”變成了第三聲(jiǎo),“郭”就成為第一聲(guō),“閣”成了第三聲(gé),“雀”成了第四聲(què),如此等等。如果按照原先的入聲來讀,韻腳的讀音卻屬同一個聲調,非常和諧,沒有忽升忽降的現象。

怎樣解決入聲字的困難?積極的方法自然是了解和掌握漢字古今讀音的變化(已如上述);其次是多查韻書,因為韻書對每個韻字都標明了平、上、去、入四聲;再次就是借助於字典。舊時代編印的如《康熙字典》,。每個字的讀音也都注明了平、上、去、入四聲,寫作舊體詩詞可以參考。解放後新編的如《新華字典》、《四角號碼新詞典》,每個字都標明了現代的四聲,寫作新詩可以參考。

漢字的四聲弄清楚了,那麽區別平仄就比較容易了。一般說來,凡屬於陰平和陽平(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都是平聲字;凡屬於上聲和去聲(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字,都是仄聲字。如果按照舊四聲來區分,那麽,除了“平”是平聲之外,所有“上”、“去”、“入”的字都是仄聲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平就是仄”這句話是最簡捷的區分平仄的要訣。——詩詞格律中的平仄就是這樣劃分的。

舊體詩詞之所以十分注重平仄,正是因為適當地運用平聲字和仄聲字,可以使詩(詞)句音韻靈活多變,增強詩詞韻律的美感。因此,自從聲律之學興起,詩人逐漸總結詩歌創作的經驗,於是形成了固定的詩詞格律。一句之中,哪幾個字該用平聲,哪幾個字該用仄聲,都由格律嚴加規定。按照一定格律形式創作的詩詞,大都節奏鮮明,音韻鏗鏘,悅耳動聽,易唱易記。不少古典詩詞之所以傳誦不衰,不脛而走,除了內容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之外,聲律之美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把平仄應用於詩歌中,早在格律詩形成以前就已經開始了。

四聲八病之說,實際上就是針對魏晉南北朝的五言詩而發的。所謂“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徽不同”,雖然當時是指永明體而言,但實際包括永明體以前的五言詩。自此以後,聲律越來越嚴,運用平仄的形式也逐漸趨於一致,於是格律詩便形成了。再以後,詞、曲也都規定了嚴格的平仄格式,平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平仄應用於詩詞,便形成了詩、詞的不同平仄格式。這些格式一經固定下來,便構成了詩律和詞律。詩律所規定的詩的平仄格式隻有屈指可數的幾種;詞律中詞的平仄格式就多到數以千計了。這裏,我先談平仄在律詩中的應用。

毛澤東同誌的《七律·長征》是一首與“平起式”七言律詩的格式完全吻合的極具典範性的詩篇。我們舉以為例,看看律詩中是怎樣應用的。

《長征》原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平仄的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對應的平仄格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平仄在律詩中的排列是有明顯的規律的。這種規律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  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2.  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先解釋第一句。不論是詩句還是詞句,在每一個句子裏,平聲字和仄聲字都是相互交替出現的。試以《長征》詩第五、六兩句為例。如果按七言詩每句四個章節來分,那麽這兩句詩的平仄交替現象就十分明顯:

平平〡仄仄〡平平〡仄
仄仄〡平平〡仄仄〡平

先看上句:第一個音節是兩個平聲字,第二個音節是兩個仄聲字,第三個音節又是兩個平聲字,第四個音節又以一個仄聲字收尾。下句平仄依此類推。可見,在每個句子的本身,平聲字和仄聲字是輪流出現的。這種情況叫做“平仄交替”。

在對句中平仄又是怎樣對立的呢?仍以上麵兩句為例:上句(出句)第一個音節是兩個平聲字,下句(對句)緊接著在相同的位置上是兩個仄聲字;第二個音節:出句是兩個仄聲字,對句在同一位置上是兩個平聲字;以此類推。這樣,出句和對句的平聲都是和仄聲都是兩兩相對,所以說“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要舊體詩詞中,平仄的應用對於調節音律至為重要。因為平仄在句中交替出現,就能使句式多樣化,音節回環,抑揚頓挫,增加聲調旋律的美感。如果不管平仄,就可能使詩句枯澀、單調之感,勢必削弱詩歌的感染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nowfall6789 回複 悄悄話 挺好,在學習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