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he Chinese Must Go” Movement - 重貼

(2008-10-27 21:57:12) 下一個
前言: 翻開加州和美國的曆史,對華裔來說它既是一本辛酸史又是一部創業史。華裔社區抗擊著長期的壓製和歧視,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華、排華潮流,本著自己解救自己的信念,通過正當的法律渠道,艱難而又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唐人街的形成正是說明他們生活的艱辛,靠共同的力量相依為命,同時又力從保護自己的文化。他們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省吃儉用,把子女送進學費昂貴的一、二流學校。為的是有望可以衝出種族隔離的禁閉,進入主流社會,不再被人歧視。在聖火到達舊金山的時刻,這些幾代在美國生長的華裔,含著眼淚,和我們一起肩並肩地為中國驕傲,為公道疾呼。他們為我們開創的這片天地來之不易,我們後來者,應該接過火炬,繼往開來。

或許你曾聽說,或許你已淡忘,或許你還太年輕而不曾經曆過那一次又一次的排華、反華。1882年國會通過的 “Chinese Exclusion Act” 及舊金山地區的 “The Chinese Must Go” Movement,許多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從50年代興起的麥卡錫主義到李文和事件,對華裔學者進行無端指控,使用政治迫害排斥異族。

我們固然繼承著忍讓的美德,但我們自古就是驕傲的民族。誰說我們能忍受種族歧視,願意接受種族隔離?誰說我們不該做國家的主人,不能登上政治的舞台?我們這一代新移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萬不可辜負眾望。重溫曆史,讀一讀那字裏行間華僑的辛酸和受到的侮辱, 聽一聽為社區服務、熱心捐助的組織人語重心長的勸導,看一看其他少數民族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想一想馬丁路德金為此理想所付出的一切和他那日趨漸近的夢想。衝破種族隔離這道無形的束縛,融入主流社會,享受主人的權益。一次受過中西文化教育的宋美齡訪美,一場震撼世界的奧運開幕式,給主流社會的美國人予以認識中華的機會,也為改善華裔在美國的地位提供了條件,成為曆史的轉折點。

然而,我們身上也帶有許多惡習和不足之處。一些惡習來源於被稱為“民族劣根性”的處事之道,比如所謂“自掃門前雪”的心態,缺乏社會責任感,過於計較得失。其中還有一些惡習,並非我們民族的傳統,而是由於貧困或敵意的經曆引起的,比如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歧視。我們首先需要有勇氣來麵對自身的弱點,才能排除擋在我們麵前的路障。

就拿美籍非裔這個有代表性的族裔來說吧,我們最先同是作為勞工輸入,同樣飽受奴役、久經磨難、被拋為社會底層,我們卻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生存、來抗爭、來振興。一個浪漫的民族和一個理性的民族,我們各自都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相互排斥或敵意都沒有出路,隻會被人利用。取長補短、攜手共進才是唯一的希望。

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出亞裔投票率甚低,而華裔據六族亞裔之最低。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弱點,改變這種狀況,關心選票上和我們切身權益息息相關的每一提案,關心地方到全國的主要論題和候選人。最重要的是去投票,這是成為主人的第一步。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用我們的智慧和判斷力為美國選擇未來,為世界和平作決策。

許多網友,如此熱情地投入這一場有意義的討論,說明我們不僅在關注,也已經積極參與主流政治。我懇切希望大家保持這股熱情,並把它帶給周圍的人們,用行動改變投票率低的狀況。

文章背景:Norman Matloff 是 UC Davis 計算機係軟件工程的教授,是一位中國通,也是中國及移民問題的活動家,中美關係委員會成員。Matloff 經常在各大報紙上發表排亞裔,或者說批評亞裔社區一些現象的文章。1994年發表在 National Review 上,指責亞裔老年移民普遍申請SSI的文章 “Easy Money, Lost Traditions”,曾引起申請SSI的條件從綠卡修改為公民。1998年,微軟向移民局提出放寬對中國籍軟件人才申請H-1簽證的限製,以緩解軟件人才奇缺的現象。Matloff 以軟件工程教授的身份在國會聽證, 並提供論據和證據材料 “Debunking the Myth of a Desperate Software Labor Shortage”,以拒絕微軟的提議。1997年5月20日,Matloff 在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發表文章 “Asians, Blacks and Intolerance”,指責亞裔社區歧視黑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並指責亞裔對社會不盡責。

有人將Matloff 的立場和活動視為 “The Chinese Must Go” Movement 某種意義上的繼續。然而,Matloff 所提出的,對我們來說也是挑戰,也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華人權益服務社,不僅為華裔社區組織活動、提供服務,也對華裔以外的社會盡義務。在華人受到外界指責的情況下,華益社作為社區代言人,提出申辯和反駁,保護社區利益(下文)。與此同時,也苦口婆心地提醒社區成員多為社會盡義務,對子女言傳身教,提高社區普遍素質,改善聲譽(參閱:“回顧曆史- 華裔社區也須自我省思” )。

亞裔 隻關心自身利益? 華益社:無稽

以大量事證指出此說法對熱心人士不公 隻會煽動種族情結

May 22, 1997 《世界日報》


[記者徐敏子佛利蒙報道] 針對戴維斯加大教授麥諾門(Norman Matloff)20日在舊金山記事報批評亞裔有種族偏見,隻關心自身利益而不關心其他市區的文章,佛利蒙 “華益社” 社區活動委員會主任王彥邦 21日以大量具體事實表明,麥文的上述指控頗有“雞蛋裏挑骨頭”之嫌,這種指控對亞裔並不公平。

王彥邦表示,華益社成立六年來,舉辦了許多活動,其中不少就是幫助當地主流社會非華裔社區的活動,而華益社中的許多成員,也分別在佛利蒙地區各非華裔組織和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如在 Ohlone 社區學院擔任董事的 Herbert Chiu 醫生、在華盛頓醫院擔任董事的 Joe Ching 先生和 Benn Sah 醫生、佛利蒙憲章起草委員會十人小組成員之一的曹業雲等,而王彥邦本人也曾參與過學區重建的重要工作。

除了上述個人的參與,王彥邦說,華益社多年來都支持佛利蒙地區最大的醫院 – 華盛頓醫院的年度籌款餐會,給醫院經濟上的支持,華益社成員 Steven Chen 就擔任了一九九七年度籌款餐會主席,為醫院籌得四萬美元。此外,華益社還支持Ohlone 社區學院基金會的籌款午餐會。去年(1996),佛利蒙地區有一幢公寓發生火災, 一百多家庭受到影響,華益社積極響應當地扶輪社、誌願者聯會的號召,幫助收集民間捐獻的金錢和物品。佛利蒙中文學校師生每年都為當地的食物銀行捐獻大量食品,而這些食品大多用於幫助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低收入家庭。

在與其他社區聯合方麵,王彥邦說,他前不久就代表華人社區參加過一個由市府人類關係委員會主持召開的一個社區論壇,探討如何建立種族和諧。約在半年前,佛利蒙公立圖書館發現有人在書上畫有納粹標記,人類關係委員會於是召集各族裔群眾討論如何預防仇恨犯罪的社會問題。王彥邦目前也正在積極與當地的非裔、東印第安裔、同性戀社區和拉丁裔社區建立聯係,共同商討如何通過加強教育,防止仇恨犯罪的問題。

王彥邦並表示,每一個以種族、性別、年齡為基礎成立的組織或者工會組織、商業組織、都各有其共同利益和目的;指責華裔組織隻關心華裔利益,就像指責工會隻關心提高會員薪金一樣是無稽之談。麥文中特別提到謝國器和鄧式美,指責他們隻關心亞裔利益,是不公正的,眾所周知,謝國器和鄧式美長期來所作的事,遠遠不限於華人社區。麥文的這種說法,隻會在各少數族裔之間煽動種族情結。

王彥邦指出,如果說目前亞裔和非裔社區之間存在種族偏見,那多半是雙方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而產生的誤解。消除此一鴻溝的唯一辦法是,通過教育和合作以取得更好的了解,“如果我們沒有了解和尊重對方的願望,那我們也不能期望對方了解和尊重我們。”

王彥邦說:“我們必須了解,這裏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台灣、香港,作為一個好的公民,在我們自豪地與主流社會分享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必須使自己的處事為人與整個社會取得共識。”王彥邦說:“我們的下一代在與朋友們玩耍的時候,腦子裏就根本沒有種族意識,如此來看問題,隻要大家長此以往地努力,種族之間的鴻溝終有一天會消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