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小石榴、小雞啄米、大師風采

(2009-05-21 09:03:35) 下一個




不知是不是氣候原因,觀賞類小石榴(Punica Granatum “Nana”)在我們這裏不太常見,幾天前趕巧看到,連忙買了一盆回來,標簽上寫著原產地是西班牙,開花期是 4到 8月,結果是從 6月開始。

觀賞石榴栽培要點:
1,充足的日照
2,夏季每兩天澆一次水
3,施肥:春、夏季節每周1次,秋天每月1次,冬天可以不施肥
4,適當修枝

這種石榴開花兒多,可結果並不容易,小時候有個李奶奶照看我,她和李爺爺都很愛養花兒,其中就有幾盆觀賞石榴,有一次石榴結了果,她告訴了我,於是我就偷偷地挑了一個最大的摘了帶學校玩兒去了,放學時李奶奶在門口等著我...:DDD 




梔子花又開了幾朵,淡淡的清香,特別好聞。
梔子花喜歡酸性土壤,半蔭涼的環境。 觀賞石榴、梔子花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擺在臥室裏都沒事兒。



這是一個好玩兒的玩具,小雞啄米。用手托起來,小球球在底下懸空,隨著手的水平晃動,幾隻小雞就會此起彼伏地啄米,發出敲木板的聲音。

我第一次看見這類玩具還是在瑞典的朋友家,據說是五十年代風行的兒童玩具。第二次竟是在法國羅浮宮紀念品商店,當時覺得算不得法國特色,就沒買。直到前幾天在路上看到一個小朋友拿著,又勾起了我的興趣,隨即買了一個,隻是沒有在朋友家和法國見到的製作精致。



如今的傳媒已經令“大師”蒙上了貶義的色彩,不過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推出的係列紀錄片《大師》令人刮目相看,稱之“良心工程”並不過分。昨天讀了一篇《大師》開播之後的講座交流記錄,喚起了對豐子愷散文和畫冊的美好記憶。我尤其喜歡其中的一些內容,比如這一段:

李正強:胡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片子裏麵講到他的一個轉折,尤其是第二集抗戰爆發的時候,最慘烈的在1939年完成的,在那個時候他反而把第二集處理的非常恬靜、非常優美、非常充滿了生機。您在采訪中也說到,這其實已經不是豐子愷的手在畫畫,他的背後有一隻文明與文化的手。您解釋一下您為什麽會這麽說?

胡曉明:我就覺得中國的文明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中國的藝術宗教道德,都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不可戰勝的文明。這樣一個文明是不可能是被暴力所摧毀的,兩千多年中沒有被摧毀,在二十世紀空前野蠻殘酷的暴力之下,她也一定會充分、曲折、或者說是透過一種別的方式,就是千方百計的表現出文明固有的一種生命的精采。表現出她的力量,她的優美,她的價值,豐子愷所畫的畫背後有一隻柔軟、輕盈、美妙的手,像佛手、像蓮花,像輕栁,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 傳送文明、仁愛、善良,傳送富於人心、富於人道的生命氣息。還有中國的道家,講溫柔的母性,講自然,還有中國的佛家講慈悲,講善良的,這樣一個東西。隻要是我想相信中國人還在,中國的文明就一定還在,中國的文明是靠什麽?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像豐子愷這樣的人,像李叔同這樣的中國人,一代一代的中國文明的價值,隻要他們還在,中國文明就不會死。我看到豐子愷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畫的最後作品,還是拚死的黃鱔,隱忍的老龜等,我心裏很感動。那是護生畫集中最具有宗教情懷的作品,畫於黑暗深重的時刻,他還是這樣表現。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背後是文明真正的力量,非常深厚,壓不住的。

完整內容參見: 《在上海圖書館的講座:豐子愷為今天畫了什麽》(點擊進入)

今天是我們這裏的假日,風和日麗,在這樣平和的下午,樂得在記憶中重抹幾筆童年的快樂和大師風采,雖然他們不曾遙遠...

背景音樂:《送別》,李叔同填詞,奧德威曲,楊鴻年改編,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合唱團演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飛揚的青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河中泥鰍的評論:
現在的杭州變化很大,不僅漂亮而且能感受到人文氣息,上次回去我去了兩次,非常喜歡。

回國我幾乎不看電視,商業氣氛太濃,各個台充斥著“二把刀”大比拚,除了你說的這兩個,還有一個是央視六,古典音樂台值得看。
河中泥鰍 回複 悄悄話 十幾年前陪父母遊杭州,參觀靈隱寺時赫然發現李叔同是我們老鄉。家鄉出了這等大名人,而我竟然聞所未聞,再問我父親也是茫然不知。大概弘一法師的籍貫也和我一樣,隻是冒名一下,從沒在那生活過。不然以當今的做派,老家何以沒有發掘出個故居或紀念館之類。
再說國內電視,我回國最難熬的是晚上,如果有人約我出去混混還好,否則就慘了。幾十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隻有兩個頻道能讓我按下心來看一會兒。一個是中央10台科學教育頻道,另一個是上海電視台探索紀實頻道。其他省的頻道午夜過後簡直是
照片整理好了,我回頭發給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