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鶴

非得介紹點什麽嗎﹖我看﹐還是以後再說。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方方日記在美國出版

(2020-04-11 14:37:47) 下一個
方方日記要在美國出版,頗有爭議,聊2句。
對方方日記不陌生,在某些海外媒體報道時,曾瞄了幾眼。後來得知此人曾官拜湖北作協主席,也就沒再關注。體製內的,套用雲長或是翼德的話,“不過爾爾。”
日記嗎,記點雜感隨想、身邊的雞毛蒜皮,很正常,特別是文人,整天待在家裏,信手寫點心情,就更沒有問題了。人家秋雨同誌,沒啥大部頭,就靠一篇篇的文字,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大家”。
從曆史上,讓日記成為一個時代見證的不乏其人,魯迅的“狂人日記”、安妮的“安妮日記”、拉貝的“拉貝日記”。當然還有“蔣介石日記"、“曾文正日記”等等。
無論是民眾還是名人,稱得上日記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就是自己寫的。這似乎是一句廢話,但是如果說日記不是“命題作文”,這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方方日記,能這麽快在美國出英文版並據說還有德文版,著實有些讓人意外,因為實在是快了點;不過若是從記日記那天起就有出書計劃了,也算是正常了,畢竟是大半年的時間。
如果在美國出版社中文書籍,就容易多了,拿錢就出,3000美元應該可以出個幾百本,送給親朋好友、同學同事,自己在留點庫存,夠了,當然還可以在亞馬遜上出售。
與中文書籍相比,在美國出版英文書籍就沒有那麽簡單了,因此,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德文版或許是“約稿”之作,或者說是“命題作文”。
“約稿”如同買賣,就是一筆交易。這是一個供需關係,一個願“買”、一個願”賣“,雙方都可能認為這是“等價交換”,如此交易,無可厚非。但有一點必須要指出,買家是有標準的,即賣家的“貨”一定是如買家所願。
“約稿”,會很快被出版或者說本來就是某階段出書的計劃,這應該是對方方日記在全球Covid-19疫情仍在肆虐的大環境下迅速出版英、德文字版本的合理解釋。那麽,方方是在什麽時候被“約”的?應該是武漢封城之後或者的方方日記出籠之後。
能夠被“約” ,還是令我等吃瓜群眾羨慕的。
其實,有時“命題作文”是很難的,因為要始終圍繞“題”,這就很容易有失偏頗。
據說在封城期間,方方是在她的別墅裏完成了她的“日記”。顯然,應該是聽到的比看到的多,因為行動受到了限製,別人家發生的事,也隻能靠道聽途說了;而後就是透過道聽途說所產生的臆想,這應該是其日記的主要內容。
當然,封城期間電視上應該有不少內容,方方的家裏也應該有電視,不過都是“黨媒”的宣傳,應該不在“命題”的範圍之內,或者不適合“賣家”的胃口。
失去親人一定是痛苦的,政府救助不利一定會遭到責罵;但痛苦和責罵顯然不是抗疫的全部和全貌。麵對天災人禍,人性的閃光總會有的;愛,也會噴湧而出。
我經常看到的畫麵是武漢人的堅強,全中國對武漢的支援;這讓我想起特朗普總統的堅強。他曾表達過的這樣的意思,如果美國在這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數低於10萬人,應該視作抗疫的勝利。
如果方方在美國寫日記,就寫這10萬死亡家庭的憤怨、就寫對特朗普政府初期失誤的責罵,顯然無法反映出美國戰疫的全貌。因為還有醫護人員對病患的全力搶救,因為還有各地的誌願者源源不斷湧入疫情中心的紐約,因為還有愛心機構、愛心人士的大量捐贈。這樣的場景,其實在中國已經發生了。
我相信,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德文版,會成為某些人手中的投槍、匕首,但不會成為槍炮。一泡尿,能撒多遠?
人生在世,大都希望揚名立萬,不過經曆大災大難的武漢人大概會想不到,他們的方方竟是這樣“揚名世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