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chineseweek.com

《世界華人周刊》-----海外華人精神家園www.chineseweekly.org/www.worldchineseweekly.com //www.kfbookusa.com//www.apaote.org//www.isitae.org
正文

商人胸懷 書生本色 ——記美國《世界華人周刊》出版人張輝

(2008-05-01 23:38:09) 下一個

                                                                                                          文/史飛翔(陝西作家)

人生一世,什麽時候遇見什麽樣的人,親近到什麽程度,其實是有一定數的,用佛家的話講那就叫因緣遇合。有緣人天涯咫尺,無緣人咫尺天涯。

2007 年 11 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芝加哥,來電的是《世界華人周刊》出版人兼總編輯張輝先生。頭一天,我無意中在互聯網上發現剛剛創刊不久的《世界華人周刊》第四期選用了我的一篇文章《 林語堂的死亡情結 》。於是我按照網站上的提示給他們發去了伊妹兒。郵件發出不到半小時我就接到了這個電話,而且是 張輝先生 親自打來的。這讓我著實吃了一驚。此前我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多家華文報刊上發表過不少文章,由於這些文章多半是編輯們直接從我的博客選取的,因此常常是既無樣刊也無稿酬。稿酬給不給都在其次,樣刊無論如何卻體現了刊物對作家勞動應有的尊重。遺憾的是就連這點起碼的禮貌和常識,時下的許多報刊都做不到。也正基於此,我才對 《世界華人周刊》出版人平易近人、禮賢下士的舉動分外感動。

張先生在 電話裏告訴我 《世界華人周刊》創辦不久希望我多多指點、批評。張先生還讓我將我的博客地址告訴他,說是以後他會安排編輯從上麵多選些文章,以便於一次性多付點稿酬。從電話裏聽張先生講話是那麽的親切、熱情和富有磁性,那是一種久違了的人格魅力。

此後不久我就收到了他安排人寄來的《世界華人周刊》,厚厚一疊。平日裏我的書桌案頭總是堆積著各種各樣的報刊雜誌,有的是官樣文章四平八穩、有的是花裏胡哨滿紙噱頭,對於這些報刊我有的隨手翻翻,有的幹脆連信封都沒拆就送進垃圾桶。這也不足為奇,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吸引眼球的東西實在太多。實事求是地講,起初我對《世界華人周刊》也並沒抱太大的希望。春節期間的一個夜晚我一口氣讀完了該刊 4 —— 11 期。閱讀的結果令我大吃一驚。我沒有想到《世界華人周刊》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比時下國內同類刊物嚴肅高雅。 別的不說,單是那段“本著‘聚焦全球華人,弘揚中華文化’的辦刊宗旨,《世界華人周刊》以迅速、準確、客觀、公正地傳遞華人心聲為己任,立誌打造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投資理財的得力助手、娛樂休閒的時尚參考、健康生活的貼心指南”刊首寄語就足以說明這份刊物的視野和胸襟了。

眾所周知,近年來, 隨著全球經濟力量的不斷湧動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海外華人正逐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在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的海外華人早已憑借他們的聰明與才智過起了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的中產階級生活。然而客居海外的特定角色又注定他們要備受精神的煎熬。異國他鄉,非我族類的膚色人等、迥然不同的風俗習慣、全然陌生的文化環境,這樣的處境難免會使人產生一種“漂泊”與“隔離”之感。一個人隻有當他離開故土、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時候,他才能真切地體會到什麽叫做思鄉、什麽叫做愛國。“葉落歸根、狐死向丘。”思念故土、眷戀祖國既是人的一種先天本能,又是人的一種後天情感。如何尋找靈魂的寄宿地、如何營造精神的後花園,這是擺在每一個海外華人麵前的精神難題。

《世界華人周刊》提出打造“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前瞻的眼光。從這個角度上講,張輝先生為海外華人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 《世界華人周刊》以開啟民智、推動社會、影響世界華人為理想,以弘揚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為宗旨,以聚焦全球華人為己任,立誌打造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我特別欣賞《世界華人周刊》發刊詞中的幾句話“讓言說者不空談,讓主事者不麻木,讓剛烈者不偏激,讓脆弱者不沉淪”。這表明,《世界華人周刊》是一份富有良知的刊物,是一份具有人文關懷的刊物。

一份成功的刊物離不開一個成熟老練的掌舵人。 張輝作為 《世界華人周刊》的締造者,他有一套成熟的辦刊理念。為了辦好刊物,他廣開言路,海納百川。為此他不惜重金延請在北美華人圈聲望較高、著作甚豐的媒體元老莫利人、胡思升、周勻之、李勇擔任周刊社長、顧問,同時還以豐厚待遇聘請蜚聲海內外文壇和華文網絡的章立凡、範學德、蔡真妮、趙明、陳強、莫西、冰人等實力派作家擔任專欄作家。在稿件的選擇上張輝先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好文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讀起來有趣和實用;二是要唯美、精煉,富有收藏價值。張先生百忙之中撰寫的有關美國生活的散文小品就是這一辦刊理念的結晶。他的《在芝加哥過端午節》一文,短小雋永,感情真摯。文章講述的在美國第一次過端午節的情形:不會開車的作者騎車出外,四處尋找端午美食,結果買來的隻有比薩、麵包、牛奶和漢堡包,作者由此聯想到中國的燒餅、油條、豆漿、炸醬麵……並進而回憶起自己兒時的幸福時光。文章字裏行間洋溢著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文末作者這樣寫道:“很多東西,你無意中擁有時不會感到它的可貴,但一旦失去,你的那份牽掛、懷戀,一定會象陳年老酒一樣,愈陳愈香,曆久不衰。”這樣的語句已不是簡單的文字書寫,而是融入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以及對於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那份滲入骨髓的理性感悟。

張輝先生 1986 年工科大學畢業執教 4 年後放棄公職,全身心投入高校教材、學術著作出版、印刷、發行一條龍服務,經過 18 年的商海打拚,積累下了豐富的人生經驗以及足以保證他和家人此生衣食無憂的經濟財富。按說曆經了人世的淒風冷雨,他完全可以伺花弄草、頤養天年,再圓擔任大學文學社主編時的文學夢,但他偏偏又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儒商。當他看到在海外華人後裔中中華民族文化麵臨斷裂危險時他憂心忡忡,作為文人的那份良知促使他創辦一份周刊,以繼承發揚源遠流長的中華五千年之文明,同時也做到中西溝通、兼容並蓄。張先生人在海外,心係祖國,情駐華夏,時刻不忘他是一個炎黃子孫。其愛國熱情可嘉可獎、可圈可點。

我與張先生至今未曾謀麵,但我敢大膽預言:張先生從骨子裏講是一個書生文人,一個恪守“修、齊、治、平”傳統思想的書生文人。這從他的文章、他的人生軌跡、他為人處世所一向所堅持的那些稟賦諸如:平易近人、以理服人,勝不驕、敗不餒,嚴謹務實、不追名逐利;,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就能夠真切地看出來。商人胸懷、書生本色,這就是張輝。

(相關資訊敬請瀏覽《世界華人周刊》門戶網站 www.WorldChineseWeekly.com ,各期內容網站 www. ChineseWeekly.org ,科發書業網站 www.kfbook.com ,美國科發集團網站 www.kfbookusa.com ,書會網站 www.apaote.org ,國際教育信息技術及應用研討會網站 www.isitae.org ,張輝先生博客 http://blog.sina.com.cn/kfbookusa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