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chineseweek.com

《世界華人周刊》-----海外華人精神家園www.chineseweekly.org/www.worldchineseweekly.com //www.kfbookusa.com//www.apaote.org//www.isitae.org
正文

藍天那邊紅旗飄 ------- 對小馬哥和一個新時代的期待

(2008-05-02 21:48:16) 下一個

                                                                                          文 / 奇樹(溫哥華)

備受全球華人矚目、並被布希總統盛讚為亞太典範的台灣大選終於在無驚無險中落幕,小馬哥以開明謙卑納言審慎的姿態大熱勝出,一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風雨飄搖之汙,並一雪蒙縛八年、差點泡沫的在野之辱,可謂民心所向,再次昭顯了民主的力量和人民的勝利,是值得全球所有華人驕傲的幸事。

台灣的藍天重現,驕陽更似火,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機遇等於挑戰,一個時代的終結就意味著另外一個起點的開始,小馬哥如今背負的壓力,絕對比阿扁“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身後是一堆陳年的爛攤子和爛賬,包括八年積累的一籮籮沸騰中的島內民生問題,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壓力來自島外,那一片紅旗飄飄的地方。時至今日,兩岸問題沒有因為阿扁的口水戰術而有絲毫的進展和改變,反而因為不斷地觸摸對岸的紅線而幾乎數次擦槍走火,讓大陸的鷹派在“國防預算”方麵有了充分的口實、占了不少的便宜和上風。進而還讓自己辛苦擴展的外交空間縮小到幾乎窒息的地步,令人歎息不已。所謂“針尖對芒刺”,海峽雙方都采取鐵板一塊的不妥協的政策,搞得最終兩敗俱傷,得不償失,顯不出一點執政雙方的智慧。

政黨輪替,正是小馬哥大展拳腳的機會,可以從容拋棄民進黨的思想包袱,可以輕裝上陣,揚蹄奮進一片新的天地。當然機遇的來臨,也同樣需要智慧,去帶領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走向富裕安定的康莊大道。從短線而言,小馬哥“新官上任三把火”,從三通開始,的確可以把奄奄一息的經貿往來帶來一線生機,透過兩岸的交流、旅遊、投資、互惠、互補,齊頭並進,為台灣民眾謀取更多的實惠和利益。進而可以考慮謀求中港台的大中華經貿圈的藍圖,同香港一樣掛接起大陸的經貿火車頭,為技術型、服務型等領域的產業注入強心劑和活力,謀求進一步強化本地技術與大陸勞動力的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地同大陸的密集型工業模式銜接成一塊生命力旺盛強大的泛亞經濟板塊,一同在經濟舞台上、並在巨人的肩膀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當然經濟的發展不能代之以“民主和自由”的妥協,要經濟發展不等於投懷送抱,開關放閘迎接陸資和開放大陸投資並不等於需要在政治原則立場上妥協。因為對民主和自由的共識,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價值取向。這一點不容含糊,沒有為民主妥協讓步的餘地,相信這也是兩千三百萬的人民心聲和呼求,當然,坐言起行,以聖人自居的小馬哥也斷不會貿然自砸招牌。以兩岸特殊的地緣關係和曆史關係來看,拋棄政治歧見,期望經濟掛帥,似乎也有點天方夜譚。因為,從一國兩製的構想在香港具體實施的十一年來看,似乎一國兩製的方式並不適合台灣的民情,因為同樣經過兩蔣以戡亂為名的白色統治後的台灣人們實在無法接受“走回頭”的老路。因此現狀注定“經濟的牌好打,政治的牌不易”。所以小馬哥如今堅守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不無道理”,雖有搖擺的成分,但也是相當智慧的應對。俗話說“唇亡齒寒”,同樣要搭乘大陸經濟快車的香港特區,因為其政治不能自主,民主自然打了折扣,其行政長官是否有“夾心餅”的感受,恐怕不得而知,隻有當局者心知肚明了。所以在政治和經濟勢必掛鉤的整盤棋的博弈考量中,小馬哥的政治智慧備受考驗。

所以長線而言,作為民主的橋頭堡,台灣有著香港不可比擬的強大優勢,是可以促使大陸邁向民主的中堅力量。這不是大陸樂見的,而且每每都想扼殺的。目前,可喜的情況是,胡錦濤已經釋出善意,允諾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下進行對話,這在鐵板一塊的大陸政壇來說,可謂退了不小的一步,算是給即將履新的新總統送上了一份意識形態的大禮,因為這一鬆動就意味著停止多年的對話可以展開,一直敵對緊繃、劍拔弩張的雙方神經可以放緩。不說領導罵戰開始的前總統李登輝,就連一直倡導“一中主權內自治”的達賴喇嘛都得不到大陸一絲一毫的溫和表態,態度之差別,足以表明大陸對陸台關係的重視程度和緊張程度,特別在這奧運盛事即將拉開帷幕的敏感關頭。

所以時機對於小馬哥來說,有時真是時不我待,因為他目前的對手,是以綿裏藏針著稱的胡錦濤,後者沒有太多前任跋扈的作態,正是這個對手,讓半個世紀的“死對頭”國民黨的領導人在內戰結束五十年後得以第一次踏上了久暌的故土,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一大盛事和佳話。所以機不可失,倘若幹年後,其後任領導人重新收拾起江澤民主政大陸時期的強勢作風,並慣以大家長的姿態頤指氣使的話,兩岸的關係的再度緊張和對峙恐怕在所難免。當然,對手胡錦濤的壓力也不小,他背後的軍方鷹派勢力一直蠢蠢欲動,讓胡手上的牌能出的不多,發揮的空間也不大,欲速則不達,統一的話題在潛在暴力的脅裹下恐怕不易定位。所以小馬哥的期望,諸如“六四平反”的前提設定,有些不切實際。從務實和靈活的角度,周旋於狹小的政治空間,恐怕也真的很難為素有君子之風、說一不二的小馬哥了。

既然一國兩製,很顯然不容易被島內的大多數聲音所認同,而且小馬哥也放言不排除“台獨作為一種選項”的論調(或者說心裏話),其實他也不妨考慮一下在“一中(市場)”的交集下謀求鬆散的一種邦聯的概念,恐怕也不妨為一種選項。此種“邦聯”當然不能存在兩國的概念在裏麵,因為這是大陸眼睛裏麵揉不下的沙子。既然大陸曾經允許所謂的改進版“一國兩製”容許台灣有獨立的軍隊和政府體係,不妨將兩者的概念揉合一起,釋出雙方最大的善意來討論“一中”的概念整合。當然這需要大陸做出更多的讓步,因為畢竟“民國”的國號牽係著千百萬人延續了百年的夢想和企盼,無論島內還是海外,其凝聚力、向心力絕對不容小睨。這也是國民黨雖曆遭兩次敗選仍無法釋放的根本心結,也是民進黨“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保留曲目(即更改國號)。所以有人慨歎:如果當年毛澤東不大筆一揮把“中華民國”的國號輕易改掉,那麽兩岸許多技術操作的難題如今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實,既然大陸默認了台灣事實上處於“分治”的現狀,那麽如何尋求一個大家都可以下來的台階,非常關鍵。長此以來,大陸在十幾年的兩岸較勁中一直處於被動,就是因為信心滿滿、智慧缺缺,以致始終誤判形式,幾次被台獨勢力拖著鼻子走,還數度量出了底牌,最終搞出個混淆視聽而無作為的《反分裂法》,可謂“黔驢技窮”了。在長期以來這種近乎不平衡且有些南轅北轍的兩岸博弈中,其實最得益的是後來的執政者,即小馬哥。因為,目前而言,一直硝煙彌漫的統獨兩極化論戰為小馬哥未來的兩岸談判營造了大量的餘地和空間。在新一局的較量中,被拉大的空間,也即一黑一白的統獨之間的灰色地帶,可以有相當程度的作為,例如“一中”下“鬆散邦聯”的論調或模式,等等。麵對這樣一個相對有利的起始牌局,麵對對岸“不獨就可以談”的善意釋放,小馬哥的確不能簡單地“擱置爭議,發展經濟,回避矛盾,留待下任”,因為他無法回避經濟與政治一體的大陸現狀,因為他肩頭也有責任,同樣背負著為大陸十三億人民謀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深切冀望。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如何跨越統獨的心理門檻,單純靠推出一份對抗性質的《反反分裂法》,是無法止息口水的紛爭和敵意的。

無論一中的牌如何打,“如何確保台灣民主不褪色”,是小馬哥權衡及討論統獨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因為的確有不少人擔心,經濟的過度依靠容易造成內在的危險和失衡,這很現實,因為過度的依賴的確容易造成經濟命脈的易手把持,容易造成社會的動蕩和崩潰,這是顯而易見的。大陸台灣融為一體,說易行難,一個不小心就會讓一個獨立的民主體製因為經濟的過度依靠變色,變成一個沒有政治發言權的“經濟特區”,進而蠶食整個本來健全發展中的社會體製、政府體製,讓辛苦二十年的民主大廈一夕崩塌,毀於無形。所以如何不受幹擾地、或者把幹擾降至最少地大規模展開兩岸的經貿活動,是民主得以延續基本的保證,扁政府采用的是閉關鎖國的鴕鳥政策,未來的馬政府如何解決這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呢?拭目以待。或者說,以目前的現狀而言,以技術為龍頭的發展取向,倒是的確可以使台灣有別大陸經濟體係,暫時緩解過分經濟依賴的壓力和猜疑。

此外,長期以來的事實證明,大陸的武裝力量在呈現不平衡的幾何增長的同時,一種武力威脅、軍事解決的態勢開始發酵,而且近年來軍人幹政的態勢有日趨上升、尾大不掉之嫌,所以,在兩岸經濟發展過程中,力保兩岸軍事力量的均衡是保持預警和警告的必然手段,但類似無底洞的軍購不僅帶來島內的經濟發展飽受影響,更容易令到兩岸的軍事競賽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駕馭。所以“求經濟”、“談一中”的同時,還要“求和平”、“談合作(軍事合作和透明化)”。因此馬政府一定要警惕麵對對岸伸出橄欖枝的同時,另一支手裏麵的大棒,因為中共國防力量和其鷹派的能量都是不可測、不透明的,天天搞漢光演習也不一定能支撐對岸一個星期的海陸空打擊。所以力求為兩岸達成一種長期和平的協議框架,將有可能成為小馬哥任內的一大亮點。這種和平協議,可以說是“三不”政策的具體文件落實,在得到國際的保證和承認後,這種和平陽光下的發展才是真正可續持久的。

而且,和平協議的核心意義就是要徹底打消大陸鷹派的日益抬頭的叫囂、顧慮和企圖,至於和平協議的內容是否涉及高度自治的問題和主權矮化的問題,或許牽扯眾多用詞的細節,但大致方針如果都是朝向“永久和平”的方向邁進的話,都是值得可喜可賀、大書特書的世紀大事。也可影響海外的藏獨和疆獨勢力,使激進分子有版可循,放棄武力,尋求和平協商、共同發展的和諧之路。畢竟,民主的終極就是民族的融合代替民粹的對抗、人類的多元大同代替曆史文化的單極發展。歐洲國家從十八世紀的分裂對立走到現在的融合睦鄰實際上就是民主發展很好的一個應證。希望馬帥哥的“彈性”和“柔性”的個人魅力和特質可以幫助他在兩岸問題的處理方麵、相關政策考量實施方麵有所突破和作為。

無論如何,兩岸關係的處理不能再走過去或“對抗”、或“含混”的老路,可以肯定的一點,“要和平”,就必須對“一中”概念的認識進行戰略性地厘清,必須成為兩岸攜手達成的概念的共識,不是戰術性考量的“各自表述”。“一中”的策略定位,影響深遠,是最容易激起擦槍走火的概念,因為兩岸關係最大的變數往往就在於“各說各話”,這樣的話,雙方很容易又落入類似阿扁的文字遊戲怪圈當中,大家都執著己意,隻進不退,於是產生爭執,跟著沒有結果,接著就是關係的誤判、停頓和倒退,最終兩敗俱傷。所以理想的狀況,就是能夠促成“各退一步”,也即放棄國號的爭論,采取一種類似“民國”的簡稱,讓雙方的黨史國史都可以得到傳承,畢竟“兩岸親兄弟,本是同根生”,即使兄弟鬩牆數十年,也沒必要為了名號的曆史問題搞得兵戎相見、生靈塗炭;另外,大陸也放棄“一省論”的傲慢言行和思想狹製,因為曆史的形成和製度的迥然,很難讓“非民主的意識形態”取代“民主的意識形態”、讓“講專政的人”對“講民主的人”進行暴力式的洗腦,民主不能也不容“開倒車”。其實,既然縱觀這幾年的兩岸情勢變化,不難發現,鑒於大勢所趨,大陸已經開始學習摸索切割、放棄鐵板一塊的僵硬思維,軟化食古不化、了無新意的“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段論立場,如此,兄弟間彼此謙讓,跨越曆史恩怨的一天不是沒有可能出現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頭三把火怎麽燒,便可以看出小馬哥政治智慧的端倪。如果小馬哥拿出務實認真、不回避的態度,切實解決兩岸的關係,那麽不僅可以在經濟領域實實在在地福澤島內的民眾,更可為對岸真正樹立起民主的、人心所向的標杆典範作用。君不見,當年連戰到訪大陸後,大陸民眾要求加入國民黨的呼求竟然此起彼伏,雖然被官方慣性彈壓,但也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一種民心熱流在中華大地的湧動。所以,小馬哥上任之初,如果將考慮全麵開放三通,作為第一步棋的話;開啟會談的大門,應該成為第二步棋,此間可以說服大陸放棄岸基導彈的武力恐赫,或後退至有效射程以外,此舉可領島內“恐中”的緊張程度進一步緩和,為小馬哥的順利交接執政、團結各勢力量、削弱台獨呼聲鋪平道路,並為其強勢形象營造頗為強大的聲勢,作為善意的回應,小馬哥也可以順應民聲地把“有聲勢無實際”的漢光演習取消,把戰火和硝煙徹底從島內清除;第三建立軍事互信體製,取消目前不切實際的“六四問題”的掛鉤,不要設定任何前提條件地開始“和平協議”的研討,此舉可以增加軍事透明度,減少鷹派可能在某種失控的條件下挑動起摩擦的機率。

至於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會談重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趨勢下,無非是個時間表的問題。雖然兩岸關係因為飛彈、大選、台獨,降至了曆史冰點,卻也為修彌創傷,帶來了極大程度的期待值,吸引了兩岸民眾極大程度的熱切關注和盼望。這種會談的重啟動作,實際上,如果操作得宜、宣傳到位的話,也可成為一時無雙的熱門話題,為馬帥哥增分增色不少。而且,這種民間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如果上升到政府行為的話,並加大會談的力度和頻度,那麽這種對話的高階更容易把具體事項和細節落實到實處,讓民眾直接受益,同時也讓政府對話的渠道更加暢通,政府職能的高效參與也能令到民間活動的信心攀升至曆史高位,為促進民間資金、物力、人力的有效交流和互動備增信心指數,進一步切實保護台商的合法權益、刺激並加深經貿的聯係和往來。甚至,也可以考慮效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雙方本著“積極管理,對等互惠”的大原則,簽署一個可使雙方獲利共贏的《更緊密地區貿易協定》,讓該協議可以超越黨派輪替、超越意識形態地進行,謀求締結一種不受政治因素左右和政府幹擾的長期協約和保證。

或許在大陸政權日益壯大的前提下,進行兩岸“對等”的談判近乎渺茫,但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上還有一個毀譽各半、同樣講求民權民主的美國老大哥在背後撐腰、守望相助,所以小馬哥的腰板可以在禮貌性的鞠躬之後挺直,不必彎了又彎,畢竟,雖然民主的聲音有時雖然顯得很小,但正義的力量卻不能軟弱;雖然談判的技巧可以靈活,但民主訴求的基石不能動搖,沒有妥協的餘地。謀求“非戰”“雙贏”的未來,的的確確,不是一方能夠掌握的,需要雙方的努力才能達至。在變數極大、官僚僵化的大陸政權麵前如何象韋小寶一樣討巧生存、並遊刃有餘、成就大事,實在是以“正直率性”著稱的小馬哥麵臨的極大挑戰,他不是郭靖,他需要靈活的技巧、過人的頭腦應付一個經濟上號稱強大、政治上堪稱弱小的大國對手。這個對手有《反分裂法》的緊箍咒、有強大而僵化難纏的八股官僚專製機器、有百萬枕戈待旦的善戰之士、並有一個自以為高明的港式民主的樣版在手,而且非常慣常給“敵對勢力”戴“反華”的帽子、不惜用暴力鎮壓異己聲音,這一切都是務須麵對的難題和挑戰,而且難度極大,搞不好又站到了大陸的對立麵,和李登輝陳水扁一樣,搞得灰頭土臉、下場倉皇。

或許,大陸方麵會刻意或執意要求進行一種“主仆相稱”的不對等對話,凸現明眼人看來的“婆媳關係”,隻是為在世界上申明“隻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姿態和立場,加之總讓人不舒服的、大凡官僚間流行的前恭後倨的態度,間接為會談設置了人為的層層障礙,同前者反複強調要達賴“放棄藏獨主張”一樣,或許未來的談判手法都會同出一轍。值得借鑒而又讓人不明所以的是,雖然後者已多次表白聲明無意“主權獨立”,仍然頻吃會談的閉門羹。所以,小馬哥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為著兩千三百萬人的福祉和安定,廣聚賢士能人的聲音和智慧,站在心理的高度,從容應對對岸的隨時出現的冷風驟雨。

同香港一樣,台灣的發展勢必要搭乘大陸經濟的巨輪,即便企圖拓展外交空間,也必需務實地借助這個大碼頭,才能在揚帆出海。因為解鈴還需係鈴人,當年蔣總統“一怒漢賊兩不立”的激憤失誤既然導致了外交空間如氣球般破滅,就必須收拾起心情,以換位思考和協商共榮的方式,認真和對岸坐下來一道處理和解決這個問題,畢竟大灑金錢來交國際朋友的話,結交的必然都是些見利忘義、無法患難與共的酒肉朋友,起不到任何積極的效果,到頭來還搞得“竹籃打水兩頭空”,甚至搞得自己被動挨打,在大陸對抗性的打壓下,最終連世界衛生組織的大門都摸不到。所以,首先解開大陸的心結,掌握大陸的心理,回歸“一中”的軌道,如此,談判的主動性就容易掌握,談判的籌碼和國際間的認同理解以及支持度便會向台方傾斜。其實大陸也必樂見台灣在“中華台灣(抑或中國台灣)”的旗號下,一道在國際的大環境中兄弟間彼此幫助、航行、漁獲、共贏、互利,雖然可能大陸的心態或許難以揣摩,甚至不同,但無礙台灣在“一中”的前提下,大量豐收經濟發展的漁獲,大量采摘貿易發展的果實。同時也可以在同樣“和平發展”的口號下,積極“積穀防饑”地造出自己的救生艇(包括積極開拓新的經濟立足點和國際關係、深化美台的互動和交往等),當對岸的巨輪有個“三長兩短”的時候,也不至“仰人鼻息,看人麵色”或“一同沉沒”。所以調整外交的彈性策略,同樣是考量小馬哥是否可以在兩岸關係中遊刃有餘的指標。

最後,無論如何,相信大多數的華人都熱切期望未來兩岸領導人的“曆史性破冰之旅”,無論在台灣,抑或在大陸,未來的四年都是兩岸邁向和解、締結和平的契機,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翹首以待的大事。無論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民主的台灣正如一支初開的花朵,是世界上所有華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光彩奪目的啟明星。它必將成為大陸政治民主化的指南和燈塔。在回歸後東方明珠的民主之光開始黯淡之際、在曆經了以反對二十三條惡法實施為訴求的七一大遊行的若幹失落後,我們熱切希望,寶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燃燒紅色的中華大地。無論未來台灣領導人帶領下的台灣走向何處,我們都不希望,戰火在這片美麗和諧的土地上重燃,因為人民的意願是當權者行政的基礎,因為人民的選票見證了每一個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民主是自由、公義、和平的基石保證,凡經曆過戰火荼毒的人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和平,我們每一個炎黃兒女都期望這一支民主之花能夠在和平的土壤中開花結果,可以在同一片藍天下漂洋過海,灑遍對岸,讓屬於你我、屬於曆史、也屬於未來的故國重新散發醉人的朝氣和光彩、散發重生的希望。小馬哥!為著“生於斯”的香港、為著“長於斯”的寶島、更為著你的“根係之處”和“血脈相連”的億萬萬期待中的同胞,加油!

2008/03/28 15:30-22:47 於家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