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玉石文明

(2009-04-16 05:31:14) 下一個

中國人尚玉,且不論拜天祭祖的環玦琮珮、皇家貴胄的冕旈印璽,單是尋常百姓家,翻翻箱底也能找出幾件玉鐲玉墜玉簪子,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黃金有價玉無價,即便是金錢至上的現代,真到了要改運或避邪的時候,自覺不自覺的還是選玉,而非昂貴的鑽石或者黃金,因為人們相信,玉是有靈魂的,同人一樣。

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從混沌初開時的玉神人和玉豬龍,到工藝登峰造極的大禹治水圖玉山,無一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技藝;在漢字中,“玉”做邊旁的字,代表的意思大都是美好美麗;再引伸到人,便有了“顏如玉”的美人和“溫潤如玉”的君子,可以這麽說,在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河流裏,美玉無處不在。

(圖: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玉神人,上海博物館收藏中我最喜歡的藏品,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網頁)



(圖:大禹治水圖玉山,完成於清乾隆年間,世界最大玉器之一,故宮博物院藏品,圖片來互聯網,如果想看局部細節,可到故宮博物院的網站)



我一直以為,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對玉的尊崇為中國文明所獨有,直到兩年前走完了瑪雅之路(RUTA MAYA),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孤陋寡聞,在中美洲的各支文明中,玉均占有重要地位,尤以瑪雅文明為最。

很難用語言描述瑪雅人對玉的狂熱,生佩死葬,瑪雅人的一生與玉緊緊相連,這些在殘存下來的瑪雅典籍和石碑神廟的雕刻上均有體現。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墨西哥的帕倫克(PALENQUE)古城,考古學家發現了位於金字塔底部的瑪雅國王墓。當巴加爾二世(K‘INICH JANAAB’ PAKAL,公元603年-683年)雕刻精美的石棺最終被打開時,所有在場者都讚歎不已:已化成白骨的國王身穿紅袍,臉上罩著精巧的玉石麵具,棺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玉飾,後來發現,甚至連國王的一顆蛀牙也是用玉石填補的。

(圖:墨西哥博物館地下的巴加爾二世墓,僅石棺為複製品,原物還在帕倫克金字塔下的墓室中)



(圖:巴加爾二世墓葬還原圖,石棺內還有木棺,內裏塗成紅色,國王身穿紅袍,戴滿玉飾,尚紅也是瑪雅文明的特點之一,圖片來自互聯網)



那天,我站在墨西哥博物館地下墓穴裏,隔著玻璃看著精巧的玉飾,在燈光下依然溫暖潤澤,猶如一千四百多年前在熱帶雨林的陽光下一樣,心中充滿感慨,要知道瑪雅文明的最大特點就是自始至終沒有過任何金屬工具,當年的工匠們將堅硬的玉石切割開來,再雕刻琢磨成形,靠的隻是繩索做成的簡單工具,這該需要怎樣的持之以恒和堅強意誌才能做得到啊!玉在瑪雅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圖:巴加爾二世的玉石麵具,圖片來自互聯網)



 嚴格說來,傳統的中國玉和瑪雅玉並不同種,前者為軟玉(NEPHRITE),後者屬硬玉(JADEITE),原產緬甸的翡翠也屬硬玉,在中國成為最重要的玉種卻已經是十八世紀以後的事了。中國玉的品種很多,河南獨山玉,遼寧岫岩玉、湖北綠鬆石和新疆和田玉並稱為中國四大玉石,產地分布也廣。而整個中美洲的玉石產地卻隻局限於危地馬拉的莫塔瓜河穀(MOTAGUA RIVER VALLEY),對玉的追求刺激了古代中美洲的貿易,自然,也引發了無數的戰爭,也許這是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之一吧?

我既不是漢學家也非瑪雅學家,可麵對兩個絕對尊崇玉石的文明,我不能不異想天開,很是懷疑在那遙遠過去,中國人和瑪雅人是否曾經有過某種意義上的聯係,否則如何能解釋瑪雅文明的突然誕生和突然消亡?如何能解釋由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其它歐亞文明,從沒對玉石有過特別的興趣,而太平洋另一邊據說是與歐亞隔絕的瑪雅人,卻有著和中國極其相似的玉石文明?

2009年3月22日於卡塔爾多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