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豆子先生有個段子,說印巴移民的:我們喜歡咖哩,但是我們已經知道了咖哩的配方了。愛上咖哩也是要有環境和過程的,期間辛酸不足道與外人。記得第一次見識咖哩的威力是和太太一起去參觀豪宅,房主是印度人,一進門就被一種強烈的,直達腦仁的味道逼得倒退一步。地產經紀連忙扶住,趕緊介紹,這個就是聞名遐邇的咖哩的芬芳。
人說,在美國逃不過死亡和繳稅;那麽當碼農就逃不過咖哩。每天午餐用微波爐加熱的中餐,無論如何都能帶點咖哩的味道,終於經曆了阿凡提能聞著肉香就大餅的體驗,加班的夜宵和每周五的公司聚餐基本都是印巴風味。我這個人,別的好處基本沒有,入鄉隨俗倒是頭一份。這麽說吧,按我們家老太太的說法,久聞不知其臭,進朱者赤:在咖哩的包圍和熏陶下,我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咖哩。盡管每次大吃咖哩回到家,第一件事是直奔茅房疏通一下下水道,事畢抱怨一下咖哩太辣,再沐浴更衣,否則太太都不讓我靠近10米以內。但是過幾天,又和印度巴基斯坦兄弟討論下一頓咖哩到哪裏去吃。
畢竟老是下館子太破費荷包,於是我準備自己做咖哩菜。試做過幾次,感覺味道差距太大。於是從私房小菜投得咖哩秘籍:1. 並不是有咖哩就行的,配套也很重要;2,烹調如治國,程序正義要講的。以咖哩雞為例,步驟
1. 咖哩用熱油爆炒出香味;
2.加剁碎的洋蔥,炒出香味;
3.加雞塊,炒到黃色;
4.加西紅柿;
5.加辣椒
6.加水,鹽,悶燉。
7.祈禱(最好是向印度教大神濕婆。如果不信印度教,也可念幾遍南臥阿彌陀佛。但不可以求助於耶穌基督,這個犯忌。不信者事後咖哩不成不要說我言之不預)。
以上步驟切不可缺少,但各步驟的食材的量和時間,需要慢慢長期摸索,不是可以語言表達的。
總之,我基本練成了咖哩功,隔三插五都要搞頓咖哩吃吃。我對咖哩的熱愛導致了太太的嫉妒,“你這麽愛咖哩,幹脆嫁給印度妹妹好了”。不行,雖然我愛咖哩,但天天吃咖哩還是吃不消,得有中餐調劑才行。我太太的母親也幫腔:“我們是鄉下人,吃不懂你做的這些個洋味道”。是啊,吃咖哩要從娃娃抓起,我兒子還在吃奶,我可以在奶瓶裏加點咖哩粉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