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景點簡介——香雪海

(2014-01-17 15:57:53) 下一個
景點簡介——香雪海
湖光山色 福地洞天
 

光福鎮名的起源,眾說紛紜,而未有定論。通常認可的說法為《光福誌》的記載,“光福鎮古虎谿地,相傳吳王養虎處,蕭梁時建光福寺於龜山,遂以寺名鎮,迄今因之”。至於光福寺的名字由何而來,史書沒有記載,隻有道聽途說隱隱約約的可能。

香雪海:明明愛青梅,來的卻都愛看花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吳昌碩

當年宋犖這老兒冒雨拄著拐杖來光福賞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冒著料峭春寒,開得肆無忌憚,放眼望去波瀾起伏、延綿不絕,他的靈感一下子被這浩瀚的花海震撼得出竅,從容揮毫“香雪海”。雖然這名字取得還有些臘梅的寒氣,但“香雪海”卻一舉成名,以致後來眾多商標用此名,包括蘇幫菜特色的“香雪海”飯店。

可關於香雪海風景本身,該用怎樣的詞句才能表達出它的魅力呢?關於香雪海的文章詞賦很多,名人亦題過不少,不過與實際的風景相比,似乎都相去甚遠。來香雪海的人群,除了讚歎,幾乎無從表達,因為所有的表達都變得蒼白和不準確。就是這麽一小朵一小朵的花,用微弱的主體構成宏大的遼闊,遼闊得像波瀾翻滾的海一般;然後凝固成一種氣勢,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表達著生命無意識的追求。就這麽微弱的、一朵朵花的力量,模糊了山與海的分野,讓山變成了海,讓海有了山的脊梁。
香雪海,每年隻有一次的表演,對觀眾來說是吝嗇的;然而每次表演都是精彩絕倫、絕唱般的絢爛,從這方麵來說,欣賞過的人是不留遺憾的。

林逋的“梅妻鶴子”對這片香雪海來說隻是個過客,那是臘梅的孤芳自賞和特立獨行,帶著太多的對抗。而香雪海卻是柔軟的,花開花落都順應著上蒼賦予每一株春梅的宿命;他們不僅要開花,而且還要結出果實。果實是山農養家糊口的生計來源,不僅梅子可以做成蜜餞,可以做酒,而且梅子搗爛可以醃製桂花醬。也正因如此,春梅才能漫山遍野地花開成海。

司徒廟:處江湖之遠

光福,別名鄧尉。諸多詩文說香雪海時,常說鄧尉香雪海。或許因“鄧尉”較之“光福”,更有史可考,且大名赫赫。鄧尉,就是姓鄧的太尉,指的是東漢光武帝時的大司徒鄧禹。太尉與司徒隻是叫法不同,官職相當於宰相一級。
由於鄧禹德高望重,死後許多地方建有祭祀他的祠廟,光福司徒廟便是其中一座。雖無史書記載此廟建成年代,但鄧禹草堂,以及手植的4株柏樹,或可說明此廟的原址是鄧禹的隱居地。

光福塔院、銅觀音寺:唐朝銅觀音的一片慈雲
進入光福,遠遠映入眼簾的便是塔山上一座巍巍方塔,光福的標誌——光福塔。此塔座落於光福寺內。光福寺宋朝以前又名光福講寺,宋朝後則銅觀音寺的名聲蓋過了光福講寺。
寺內有南北朝時的方塔,唐朝的銅觀音,宋朝的琵琶橋,元朝皇帝特賜的匾額,明朝的古香樟,清朝的大雄寶殿,著實一句“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此中提到的琵琶橋便是指寺門前的光福寺橋,這座保存較完好的宋橋采用的是武康石,倘若有人在橋欄一端用手指甲輕輕搔動,你側耳在另—端則能聽到錚錚的清脆響聲,猶如善才演奏琶琶,故此得名。更有趣的是,借著光福寺橋的石級與光福寺門前的石級,加上中間的街麵,便構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翻轉旱橋,橋麵中央由鵝卵石拚砌成一朵篩麵大小的梅花。正橋接反橋,反橋連古寺,成為光福寺一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