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照相技術的問世並日漸發展,傳統繪畫開始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界。一方麵,它所擅長的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又有什麽比照片所反映的鏡像更真實呢?另一方麵,傳統繪畫的主要目標之一,人物肖像畫,其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擠壓。在這種情況下,繪畫革命的發生幾乎是必然的。 現代繪畫流派繁多,各門類作品汗牛充棟,歸根到底,畫家已不再以真實性為第一要務,他們明目張膽地在個人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感,這在古典繪畫中是很難想象的。而這種對照相式真實的反動,事實上把繪畫提高到了更高層次的真實。 讓我們簡單地檢討一下文藝複興以降的繪畫作品的題材,概其大要可分為:聖經故事、大事(宗教、戰爭、慶典)記錄、(大)人物肖像,其涉及範圍比文革時批判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要狹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絕少進入大師們的畫作,更遑論他們的喜怒哀樂。從這點來看,現代繪畫的貢獻巨大。 然而,現代派繪畫的欣賞需要一個不大不小的學習過程,對於畫家及作品全然缺乏了解的話,事實上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觀賞的樂趣。這一點與古典繪畫的觀賞非常不同,達芬奇或拉菲爾作品的美明明白白地呈現在他們的畫作上,完全不了解其背景並不會讓你的審美過程產生多少缺憾。 事有一失,必有一得。現代派繪畫融入了太多畫家自己的個人情感與生命體驗,作品成了畫家內在衝突的客觀顯現,這樣的畫作帶來了理解上的不確定性,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了觀賞者一個發揮的空間。甚至可以這麽說,欣賞現代派繪畫的過程,其實是觀賞者在畫家完成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這種“再創作”所帶來的快感,是大多數人對現代派繪畫樂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世界同類博物館中名列前茅,或許也就巴黎的奧塞博物館(Orsay)能與之比肩。住在紐約周邊的我們,真應該好好利用這一優勢,每年至少去一、兩次。我這人有“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壞習慣,盡管我們全家進 MoMA 是免費的,但並不怎麽去,前一個周末好不容易才又去了一次。
1。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2。莫奈(Monet),印象派(Empressionism)的代表性畫家。印象派在光與色方麵對傳統繪畫技法進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印象派的畫作尚能為大多數人所欣賞,因為它們還是有著完整的內容的。欣賞印象派的畫作不能靠太近,要退後幾米,這樣才能看出印象派對光與色的獨到處理確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3。我認為這幅也是莫奈的作品,但沒辦法確認。
4。梵高的作品《郵差》(Postman),梵高喜歡重複同一題材,他畫過很多幅郵差、很多幅向日葵、很多幅自畫像。梵高是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最傑出的代表,也是最為人知的現代派畫家。
5。梵高的名作《星夜》(starry night)。梵高在這裏用他擅長的斷斷續續的短弧線與互補色,描畫出一個充滿了騷動與詭異氣氛的夜空,成功地把觀眾領進了他的情感世界。我PS完這張照片後才發覺畫的右上角是一輪彎月。
6。野獸派(Fauvism)代表畫家馬蒂斯(Matisse)的跳舞(Dance 1)。野獸派用平塗的、強烈的色彩,來表現具有震撼力的視覺效果。
7。蒙德裏安(Mondrian )的著名油畫《百老匯爵士樂》(Broadway Boogie Woogie)。蒙德裏安是非具象( non-representational )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和風格派(neoplasticism 或 De Stijl )運動的重要推手。早期大量的作品風格介於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之間,之後從事純幾何形的抽象創作,在平麵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原色紅、藍、黃及灰色。他認為藝術是一種淨化,隻有用抽象的形式,才能獲得人類共同的精神表現。蒙德裏安一度絕對到反對使用斜線,並因這一堅持而退出了風格派。
8。夏加爾(Chagall )的《我和我的村莊》。夏加爾遊離於一切流派之外,他的畫中呈現出夢幻、象征性的手法與色彩,“超現實派”(Surrealism)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畫上有古怪的人物、動物、顛倒的房屋、樹木和人,時空被打亂,正常透視比例被放棄,一切事物好象失去了重力一般被任意安置在空間。隻有“我”與那頭大母牛在親切地對話。背景有典型的俄國房子,還有教堂與鍾樓。畫家用重疊法,在牛頭中又添畫了婦女擠奶形象。前景正中,畫了一棵開花的樹。這一切,殘留在記憶中的雜亂形象疊現出來,成了一幅夢的寫照,一個色彩的奇境。我剛看到這幅畫時,以為是達利(Dali)的作品。
9。莫迪裏阿尼(Modigliani )的《斜倚的裸體》(Reclining Nude )。莫迪裏阿尼是與夏加爾類似的“無派別”畫家,他創作的女性裸體基本采用細線勾描和色彩平塗(有別於高更的粗線勾描、色彩平塗),整體效果卻有著古典女人的迷人感覺,給人一種獨特的憂鬱之感。
10。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Demoiselles d'Avignon)。這是畢加索形成自己風格之後的第一件大作,他延續了塞尚提出的“將自然概括成圓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方法,但是變塞尚的隱性方式為顯性方式,並且運用了非洲黑人的麵具,加之描寫的對象都是妓女,這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強烈的震撼。注意到當時的畢加索尚未將所以物體置於一個平麵,所以還有些許立體的感覺。
就像巴黎的奧塞博物館珍藏了最多的印象派名作,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集了畢加索主要的代表作。畢加索開創了立方主義(Cubism),中文也翻譯為“立體主義”,兩個譯法都不好,但立體主義更差。原因很簡單,畢加索一輩子都在竭盡全力將物體平麵化,他的作品中最不容易看到的就是“立體”。立方主義忠實於原文Cubism,隻不過原文Cubism就不很貼切,所以畢加索從來沒有承認過。
11。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家》(Three Musicians),分析立方主義(Analytical Cubism)的傑作,物體被拆解、疊加;再拆解、再疊加。立體感更弱,幾何形狀更明顯。
12。畢加索的《醜角》(Harlequin ),綜合立方主義(Synthetic Cubism)的開山之作。畢加索在綜合立方主義階段喜歡用類似彩色剪紙拚貼的手法,呈現出一種純粹平麵化的效果。再後來畢加索索性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剪紙藝人。
13。畢加索的《鏡前的少女》(Girl before a Mirror)。因為多視點的運用(這手法始於塞尚),另半張臉出現在一個平麵上了。
14。畢加索
15。畢加索《Woman with Pears》
16。畢加索
17。畢加索《Three Women at the Spring》。乍一看還以為是高更的作品。
18。波洛克(Pollock),抽象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大師,美國本土出產為數不多的世界級畫家。波洛克的作品很容易辨別,想認錯還不容易。他的作品第一個特點是大(好像美國的一切都以大為不二法門),牆麵小些都掛不下,看著蠻震撼的,所以有人說它代表了美國精神;第二個特點是標題就一編號,也難怪,還真不容易給這樣的畫作起名字;第三個特點是看著差別不大,雖然波洛克說他自己每一次潑灑顏料都不是偶然的,有其目的性,不過我強烈懷疑。
19。波洛克
20。室內裝璜
21。室內裝璜
22。室內裝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