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2) by望於江湖

(2010-03-23 16:06:56) 下一個
葦管窺佛: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2)
  
   第三個問題是佛教的五毒心。
   佛教的五毒心是什麽?
   甲說:“吃、喝、嫖、賭、抽?”
   不對。
   乙說:“坑、蒙、拐、騙、偷?”
   也不對。
   丙說:“奸、懶、讒、滑、壞?”
   更不對。
   還有人說:“一定是陰、損、毒、辣、油!”
   仍不對。
   丁說:“那肯定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了!”
   恭喜你,還是答錯了。
  
正確答案是:“貪、嗔、癡、慢、疑。”

   。貪者趨其利,愚者不避死。貪有多種,一般人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對於修行者來說執著或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稱之為貪。

   在現代社會,後兩貪基本不用太多考慮了,因為溫飽問題解決了,“貪食”簡直太沒檔次了,而我們的“娑婆世界”中有那麽多誘惑,誰還有工夫去“貪睡”啊?就剩前三貪了。在世俗生活中,人們就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貪欲很好地利用起來做生意,就應運而生了財物賄賂、性賄賂、名聲賄賂。

   前兩中賄賂方式比較常見,名聲賄賂相對少見些,但也卻有其用。當年的廈門遠華案,賴昌星一夥想拉攏海關一副關長,但該副關長並不貪圖財色,無從下手。經過詳細考察論證,賴昌星一夥發現這位副關長還是有貪心的:他貪名。於是頻頻請熱愛書法藝術的該副關長題字,並廣為宣傳,給他在書法界揚名立腕,慢慢地這位副關長就上鉤了。現在賴昌星還賴在加拿大希望繼續過快活日子,而這位副關長,不知道在監獄裏是否還有心情練習書法。

   所以說:“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句話不光指修行的境界,對世俗的我們來說,也應該是經常敲響的警鍾。

   嗔。簡單講,就是生氣、鬱悶、不快活。嗔與貪的關係就像電影《大話西遊》裏的紫霞和青霞,非此即彼:貪是為了追求快樂的境界而產生的念頭;嗔是追求快樂追不到而產生的念頭。

   。不明事物的因果關係,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妄加判斷,稱為癡,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表現。比如現在正當紅的某網絡名人,長的樣子像恐龍和豬的混合體,整個一豬身龍麵像,自己非說像楊貴妃,還頻頻出來露臉、作秀。長得醜不是你的錯,可經常出來惡心人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就應該屬於癡的範疇。

  。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是一種虛榮的心理,與癡相對應,癡是認為自己行、自己對,慢是認為別人不行、不如自己。

   。就是無端的懷疑和否定,對於佛法相關內容有懷疑或迷惑也是疑。疑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毒心”,在此不多解釋了。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木魚

   木魚曾經是佛教專用樂器,後來民間也有使用。和尚誦經的時候會用敲擊木魚的方式來掌握誦經節奏,這是一種木魚,還有掛起來再寺廟齋堂外的木魚,一敲這個木魚,和尚就可以開飯了。如果你去寺廟看見掛起來的木魚,可千萬別當稱臘魚給吃了。

   木魚是怎麽來的呢?《晉書 張華傳》記載,吳郡臨平岸塌方,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張華取四川桐材雕成魚形擊鼓,石鼓果然大鳴,聲聞數裏。這是木魚的雛形。但張華並不是佛教徒,木魚被佛教拿來用,主要基於其象征意義。

   主流觀點認為,由於魚是不閉眼睛(當然,死魚除外),所以把木頭雕成魚形進行敲擊,用來警醒修行者的懈怠之心,集中精力念經,不要閉眼入睡。“魚晝夜未嚐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自警是和尚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後來也有改魚為龍的,寓意鯉魚躍龍門,表示從凡夫俗子也能成佛之意。另外,還包含這修習佛法的人會無牽無掛、像魚兒水中遊一樣自由自在這麽一層象征意義。這都可以看成自警之意的延伸。

   關於木魚的起源還是有一些傳說的。《增修教苑清規》根據《婆沙論》說了下麵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僧人生前不守規矩、不聽老師勸導,死後托生為魚身,背上長一棵樹,水中風濤衝擊,經常出血,十分苦痛。他師父渡海,碰見這條魚,魚對他老師說:“你不好好教導我,致現在我變成魚了,我要報複你!”他師父問:“這個胖頭魚,你誰呀你?我認識你嗎?”魚說:“我就是你徒弟某某某啊。”他老師讓他懺悔,又給做了個道場。睡覺時夢見魚說:“我已脫魚身,現在托生在寺廟前麵,‘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那就是我。”師父果然看見一棵樹,就把樹刻成魚形,懸掛警眾。

   還有人引用玄奘《指歸曲》中的內容,說木魚是這樣發明的:

   玄奘從印度回來,風塵仆仆的樣子,從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往長安走。有一長者喪妻,有兒僅三歲,後媽討厭這個小孩,趁長者不在家,從樓上將小孩扔於水中。長者悲哀,擺了齋飯請客,正好遇到玄奘,便迎請入座。玄奘並不吃齋飯,說:“我走了好幾錢裏路,累死了,想吃點好的,你給我整點魚肉吃吧,紅鱒啊石斑什麽的都行。”在座的人都很驚訝,私下議論說這和尚要殺生,整個一花和尚啊!長者要出去買魚,估計也不大情願。玄奘囑咐說:“我要吃大魚,別拿小的來打發我。”長者還真是一厚道人,果然出去弄回條大魚,往菜板上一扔正要殺魚,竟聽見他兒子在魚肚子裏哭,趕緊弄出來,毫發無損。長者樂得屁顛屁顛的。玄奘說:“這小孩上輩子不殺生,故今雖被魚吞,不死。”長者問如何報魚思,玄奘說:“木雕魚形,懸之佛寺,齋時擊之,可以報魚德。”

  
還有一個不知出於何處的傳說,與《西遊記》中的情景很相似,不知道誰模仿誰:

   說琅琅鵝夠,有一位和尚去印度取經,遇到洪水無法渡河。正發愁時,一條大魚遊過來說:“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自己。我修行多年,今日您遇難我相助,您幫我問問佛祖我何時才能變為菩薩。”和尚滿口答應。過了些年,和尚帶著許多經書返回。歸途又遇到洪水,正在發愁,大魚又非常及時地出現了。大魚遊到河中心問道:“你幫我問了嗎?”和尚說:“對不起,我忘了問。”大魚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一抖魚身,連人帶書都給掀到河裏去了。和尚被人救起,可經書卻被洪水衝走了。和尚回到寺裏後,非常生氣,就仿做一個魚頭雕像,用木錘狠狠地敲魚頭。奇跡出現了:他每敲一下魚頭,魚就張一次嘴,還吐出一個字來。和尚大喜,於是有空時就敲,沒幾年功夫,被水衝走的經書內容從木魚的嘴裏全部得到了。

   上麵三則隻是傳說,娛樂娛樂完了,不足為據。
   還有人說敲木魚原本不是用以警醒自己的,而是用來警醒魚的。
   魚還要和尚來警醒嗎?這事說起來也夠話長的了,多長呢?大概七千年前吧,夠長的吧?
  
首先還得說一個成語:“蓬萊仙境”,出自《列子 湯問》。
   《湯問》裏講了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壺、瀛洲、岱輿和員嶠,都是神仙的根據地,山上的環境那叫一個美呀,簡直美掉渣了。但是因為施工隊偷工減料,仙山的地基打得不好,所以五座山經常在海上飄移,嚴重影響了神仙們的工作和學習等日常生活。於是玉皇大帝派人弄了十五隻巨鼇來做地基,每三隻固定一座山,總算把山給穩定住了。可惜好景不長,龍伯國的巨人路過,在這裏垂釣,釣走了六隻巨鼇,把岱輿員嶠兩座山的地基給毀了,這兩昨山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慢慢沉入海底。兩座山上的神仙一看老巢都被人給端了,趕緊去玉皇大帝那裏告狀。玉皇大帝雖然很生氣,但六隻巨鼇已經叫龍伯國的巨人給煮熟吃了,而且沒有備用的巨鼇了,隻好把龍伯國的人身材給縮小了,省著他們吃慣了嘴、跑慣了腿,還惦記著剩下的九隻巨鼇。
  
 後來用“蓬萊仙境”來比喻景色美好的地方。

   美麗的傳說吸引了無數人到海邊來尋找神山,自秦漢以來,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名士都想尋覓仙蹤。與列子同一個時代的莊子,在其著作也說過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釣鼇的寓言。《千字文》中的“均巧任釣”一句就說到了這位任公子,我們在後麵相關部分會認識一下這位放長線釣大魚的高手。
   據說人們為了懲戒鼇魚的失職,就用木魚象征鼇魚,並請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時刻保持警惕,防止被釣。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征意義。

   《湯問》中的神話故事,實際上背後是七千年前我國東部沿海發生的一次海水侵蝕陸地現象。考古資料表明,七千年前,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太湖以東盡成澤國,杭州市區變成個海灣。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當時的人無法解釋,隻好用想象去描述,用神話來記載。到戰國的時候,經過列禦寇先生的綜合提煉和再創作,就產生了前麵的故事。

   將神話和現實對應起來,當時所說的渤海比現在渤海範圍要大得多,包括我國東部所有海域,而蓬萊等沒有沉沒的三座仙山,實際上就是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沉到海裏的兩座,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舟山群島和嵊泗列島。當然,這隻是一種說法,還有說仙山對應的地點是在山東沿海的。

   不管是警醒和尚還是警醒魚,從前麵的各種說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木魚是中國佛教的特產,印度本土佛教應該沒有木魚的。

   這個結論對嗎?
   不一定對。也有證據表明木魚來自印度,雖然其證明效力不高,但也代表了一種說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說,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僧舍皆懸木魚,為什麽?答曰:用以警眾。白衣又問:“為什麽必須刻魚,刻個阿貓阿狗多好看啊?”長老不能答。

   天竺長老也夠笨的,既然木魚來自印度,他應該知道原由的,即使不知道也可以隨便編一個,反正也沒人知道。這是我們現代這些俗人不厚道的想法,出家人是不打誆語的,而儒家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誠信問題上,現代人的水準太低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