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古畫作偽趣事:一揭成雙,偷梁換柱

(2010-02-09 09:06:10) 下一個

古畫作偽趣事:一揭成雙,偷梁換柱

  文人作偽,曆代有之。古代有偽字、偽畫、偽書充斥於我們所要繼承的文化遺產中。但假作並不等於拙劣,作偽有卑鄙有無聊,也有合情合理。拉開古人作偽的帷幕,我們可以看到更加真實的古代文人,他們的無奈,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的詭譎與聰慧,他們的奪真之計。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一側麵窺視古代文人的心態、情操、價值觀、審美觀,了解他們所生存的社會文化氛圍。

  一揭成雙

  有一種複舊方法能使兩幅作品幾乎完全相同,這就是揭裱舊字畫。

  自明朝以來,書畫最常用的質料是宣紙,宣紙經特殊工藝製成,與紙不同。如果宣紙在製作時一次成形,其厚薄多不均勻,因此必先作極薄的一層,根據其價格宣紙可以加層。一般普通的宣紙也有二三層,厚的有四五層之多。因此,一張宣紙也可以再分揭為數張。這樣,書畫原作一經商人之手,必設法揭出若幹層。由於宣紙用墨極易渲染,幾乎每層都可以浸透畫家的筆墨,但揭層越多,筆墨越淡,每層的原作也比較淡,作偽者便再用宣紙裱數層,墨跡輕淡之處再照樣添補,新墨如很明顯,再用熏舊之法使其變舊變暗,真偽便難以分辨。不知此情的人在將古舊書畫或名人書畫送給裱工裝裱時,最上一層筆墨俱佳者往往被他們揭去,被騙後也不知所以。

  揭裱舊字畫和名人字畫最常用的是揭二層,第二層透過來的墨與原作相差不遠,再加以重新填墨、潤色、裝裱、加蓋印章,其神采便會溢於紙外,欺人效果更佳。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沈陽故宮所藏,各有一幅趙之謙《牡丹》圖軸,二者幾乎完全一樣,經鑒定才知道,沈陽故宮所藏之《牡丹》圖,是作偽者揭二層所為。用這種辦法“複製”古舊字畫和名人字畫要求揭裱水平很高。如果稍有懈怠,便會弄巧成拙,不但所揭之書畫神采全無,就連原跡也可能被毀於一旦,悔之晚矣。

  偷梁換柱

  張守中的《桃花山鳥》圖是一幅名畫,清時為吳守中所收藏,此公深知此畫是不可多得之物,十分珍惜,可謂“愛之甚、藏之深。”吳地還有兩人,一是裝裱書畫者,一是當地的官宦。這位有錢的官宦每次走進裝裱書畫者的店鋪,總免不了情不自禁的稱讚張守中的那幅《桃花山鳥》圖,頗有一種沒有此畫寢食不安的感慨。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裝裱者眼珠一轉便有了主意。

  一日,裝裱者來到藏畫者家中,大講藏畫之道,說畫本收藏時間一久,“漿退紙皺”,展玩、卷起時更會破壞原畫,需要再用漿糊重裱,然後收藏,畫本才能不受損壞。收藏者聞聽此言,茅塞頓開,竟“信其言而付之”,把名畫交裝裱之人重裝。

  裝裱者得到名畫,立即請人按原作臨摹一幅,等那個有錢的官宦上勾,估計此宦者要來的這一天,裝裱者把《桃花山鳥》真跡貼在牆壁高處,宦者果然來了,見此畫便詢問來曆,裝裱者說,書畫賞玩久了,便生厭惡之情,畫的主人準備將此畫重新裝裱,按原價出售,宦者急不可耐地說:“原價吾所知也,斯畫吾所欲也。”裝裱者卻說:照畫的原價賣給你,我一分錢也得不到,這種事情有人去做嗎?宦者忙說,當然會有酬謝。於是便匆匆忙忙回家去取錢。

  裝裱者趁此機會,馬上揭下牆上的真跡,把臨摹的《桃花山鳥》貼在原處。宦者回來時將畫價和酬金一同交給裝裱者,看著牆上的名作,十分高興。這還沒完,裝裱者故意讓人將藏畫家的仆人找來,演出一幕將畫價交給畫主,自己隻留酬金的鬧劇。最後,將臨作裝好,交給宦者。

  事後,裝裱者又將原作交給畫主,宦者覺察上當之後,也隻能發出悔之晚矣的慨歎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