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stroller

喜歡閑逛閑攝而已,無其它不良嗜好
個人資料
正文

風情萬種的伊斯坦布爾(Istanbul),土耳其(一)--曆史 (History)

(2008-06-10 22:29:32) 下一個
Istanbul,一座古代東西方文化交融得恰到好處的風情萬種的曆史大都會,一年多來曾讓我多次試圖提筆記錄下對她的感受,卻次次無疾而終--打開筆記本,竟不知從何落筆。她古老而仍魅力依舊的曆史和建築,神秘而又熱情奔放的人文風情,時而宛如雍容典雅的羅馬貴婦,時而猶若深情幽怨的奧特曼公主,時而又似多情撩人的波斯美人。簡單而又複雜的感受,竟次次讓我產生文字空白,茫然迷失在對她的回憶中.....

初識Istanbul ,自然是在中學時的世界曆史課上。對這個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歐亞)的大都會,小亞細亞文化經濟中心近兩千年的古都,以及她曾輝煌燦爛的曆史 [ 羅馬帝國首都(Roman Empire, 330-395AD); 拜占庭帝國首都(Byzantine Empire ,395-1204AD); 拉丁帝國首都(Latin Empire, 1204-1261AD); 奧特曼帝國首都(Ottoman Empire, 1453-1922AD)],相信無人能輕易將它從記憶中抹去。而真正讓我產生一定要親臨感受Istanbul的想法,則是在大學修世界建築史課的時候。當時曾立下“大誌”,一定要在那幾座世界建築史上舉足輕重的古城和遺址中留下自己的足跡,親眼看看曆史滾滾紅塵在這些古都留下的痕跡,並將教科書中的插圖照片換成自己拍攝的圖片。

而今早已不再年少輕狂的我,否定/自嘲過了自己年少時許多天真的癡心妄想,但這一夢想,卻一直未曾放棄,並漸漸漸漸地努力實現著。

春雨綿綿的三月的一天,我來到Istanbul,親膚接觸這座我向往已久的拜占庭 - 奧特曼帝國的靈魂之城。



Istanbul 在1930 年之前,名為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城市的考古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500-3500年的青銅器時代;文明史的真正發展壯大,則始於公元前667年在歐洲板塊的拜占國王(King Byzas) 統治了原希臘Megara人在Cape Moda的居住地後,拜占庭人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 ),於公元前11-13世紀開始建立拜占庭城市。到了196AD年間,當時的羅馬皇帝Septimius Severus圍攻並毀壞拜占庭,但之後又重建城市,並以其子名Augusta Antonina 命名。

(細雨中的Bosphorus Strait,和連接歐亞大陸的Bosphorus大橋。)


拜占庭真正引起羅馬皇帝的關注,則是到了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時代的324AD。雖說是夢中先知指點,但拜占庭的海上軍事地理位置,以及剛剛結束混亂的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代,讓大帝宣立拜占庭為羅馬帝國新首都,更名為“Nova Roma” 新羅馬,後又易為“Constantinopolis" - City of Constantine,並拆巨資修建城市,直到6年後才初具規模。同時,大帝於325AD召開尼西亞會議,正式確立基督教為羅馬國教,確定了許多基督教基本教義,並自己在臨終前接受了洗禮。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真正開始其宗教顯要地位的裏程碑。

之後隨著羅馬帝國的逐漸衰敗分裂,Constantinople 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歐亞各國間貿易,文化,外交中心,亦開始了其文化藝術最為燦爛的時期。由於拜占庭帝國的文化源脈於希臘,因此Constantinople成為希臘東正教的中心,在此期間修建了大量規模宏偉的大教堂。教堂的建築設計雖仍繼承古典羅馬式的穹頂和拱門,但設計理念卻另辟蹊徑,發明了方形平麵上豎立大穹頂的建築設計方法,使教堂的規模比原來更加宏偉壯觀;同時在細節設計上吸收融合了許多東方元素,從而開創了拜占庭式建築風格的曆史, 其中以The Hagia Sophia 大教堂為傑作。

(遠眺Istanbul)


1202-1204AD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 ),本意是攻打埃及以征服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卻因半途中無錢支付給搖船過海的威尼斯人,而受威尼斯貴族將領的指使,轉而攻打拜占庭帝國並於1204AD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改為天主教的拉丁帝國(Latin Empire)首都。此次東征,也導致了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的徹底分裂,君士坦丁堡又一次成為基督教大事件的見證人。1261AD,原拜占庭帝國的殘餘勢力發起反攻,收複君士坦丁堡並宣布拜占庭帝國複國。

然而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已如垂幕落日,再也無法迎頭趕上當時正在西歐興起的文藝複興運動。雖然它曾努力保存帝國早期的文化成就,但仍擋不住朝廷的衰敗沒落。1453AD,奧特曼土耳其人蘇丹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t II)圍剿君士坦丁堡成功,並將其改為奧特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首都。

[p.s. 中文常將Ottoman Empire 譯為“奧斯曼帝國”(阿拉伯語Othman)。其實土耳其語中沒有"th"發音,也是99%土耳其人一直不會念“three, there, .."的原因。  “奧斯曼”應是Ottoman Empire 的首位蘇丹“Sultan Osman I ” 奧斯曼一世的名字譯音才對。]

Sultan Mehmet II 是Ottoman Empire 世上最好戰的蘇丹,幾乎連年作戰,但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開明仁達很有智慧的蘇丹。他下令保存修複拜占庭帝國時期所有的重要建築和藝術作品,恢複經濟,開放貿易交流,並且不幹涉奧特曼帝國領土上的宗教信仰自由,鼓勵不同語言的各民族和平共處,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會就是受他的恩賜得以存留下來。同時他還下令把一些基督教的文獻翻譯成土耳其語,甚至冒著伊斯蘭教不能繪畫人體像之大不韙,從威尼斯請來了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Bellini(貝尼尼)為其畫肖像。Sultan Mehmet II 在位時期還編成了奧特曼帝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奧特曼帝國強盛時期,領土一度擴大到南歐,中東,北非大部分地區,17世紀曾一度控製地中海。奧特曼人繼承了羅馬,拜占庭以及伊斯蘭文化,並將其融匯貫通發展到幾乎完美的地步,使得東西方文明的界線在此日趨模糊。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奧特曼帝國,也大力宣傳推廣國教,除修建奧特曼式的清真寺外,還將原基督天主教堂改為清真寺--在原教堂的四角矗立起伊斯蘭式尖塔,並增加伊斯蘭的裝飾圖案(瓷磚拚圖和文字書法),從而將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氛圍變成獨特的拜占庭式和伊斯蘭式的融合體。

(圖中左側龐大的教堂則是著名的The Hagia Sophia, 右側為The Blue Mosque.)


1923年,土耳其國父Mustafa Kemal Atatürk以其領導的國民軍為堅強軍事後盾,推翻了蘇丹製的奧特曼帝國,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他“叛異”地實施了宗教改革,廢除宗教法庭,采用西方的民主法典,並將土耳其國旗的顏色由傳統伊斯蘭宗教的綠色改為紅色--象征用國民軍士兵們的鮮血染紅;同時解放了土耳其的婦女,不僅把她們從遮頭蒙麵的服飾下釋放出來,同時讓婦女成為“半邊天”,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實施了土耳其著名的服飾革命和文字改革,並遷都至其革命根據地安卡拉(Ankara),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與西方現代文明更加交融的獨特的"現代伊斯蘭"新紀元。1930年,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正式易名伊斯坦布爾(Istanbul,土耳其自己的語言), 她一度被新首都Ankara的光芒所遮蔽,失落了一段時間。但從1950年代開始,Istanbul開始城市新建設,70年代人口開始急劇增加,成為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金融文化中心。

如今的Istanbul,是現代和古典建築混合擁擠的城市,大都市喧嘩而又匆忙的節奏和皇宮,清真寺內的肅靜悠閑,一日五次高音喇叭裏傳出的禱告聲和身著現代時髦服飾的年輕人的身影,都會讓外人有種突兀的感覺。

然而,這就是Istanbul,一座東西方古今文化的big melting-pot.


(二)建築 (to be continued)
(三)人文(to be continued)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