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年1月29日玉兔號登月三周年 春節期間仍可收到信號

(2017-01-31 07:01:11) 下一個

中央電視台新聞特寫:航天人為祖國守望星空。

來源:央視網2017年01月29日 14:11

http://tv.cctv.com/2017/01/29/VIDEU40t83kKVA9d1NZWssuZ170129.shtml

2017年春節期間仍然可以收到玉兔號月球車的信號。

說的很清楚了。 著陸器應該是能夠發送和接受信號,並且狀態完好。 玉兔還能發射信號

 

 

CE-3號任務探測數據科學應用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發布時間: 2017-01-18   

近日,“CE-3號任務探測數據科學應用研究”項目驗收會在北京召開。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總結報告,經質詢和討論後,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   

該項目由中科院於2014年1月設立,旨在有效推動CE-3號(嫦娥三號)任務探測數據科學應用研究工作。曆經近3年的研究,項目組完成了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月麵化學特征及其演化規律、月球區域地球化學與構造動力學演化模型、地球等離子體層特征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五個方向內容的研究任務。首次對探測區進行了集形貌、成分和淺層結構於一體的綜合探測;國際首次在月麵上實施了定點、大視場地球等離子體層極紫外觀測,發布了地球等離子體層觀測新結果;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進行了變星定點監測和巡天觀測,對36顆變星進行了長時間觀測,並填補了GALEX衛星在低銀緯天區的觀測空白。   

項目取得了係列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75篇、會議論文51篇,其中SCI論文62篇(含國際SCI論文31篇),包括在《SCIENCE》發表1篇、《PNAS》發表1篇、《NATURE》子刊發表3篇;實現了 “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的。特別地,國際上首次剖析了探測區淺層結構特性及其地質演化曆史;發現了一種新的玄武岩類型;發現雨海盆地在約25億年前後仍有大規模的火山活動,重塑了月球雨海區火山演化曆史。發現地球等離子體層邊界在磁層亞暴的影響下發生凸起;發現亞暴期間等離子體層刻蝕從夜側向日側的傳播,並且該傳播與極光卵赤道邊界在亞暴期間的演化具有很好的相關性;確認了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尺度與地磁活動強度反相關。獲得的月球外逸層羥基含量最新探測結果在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發表,刷新了新的測量紀錄;在密近雙星觀測領域取得了係列研究成果,特別是發現密近雙星普遍存在於多星係統的可能性。

 

嫦娥三號著陸器月麵順利工作三周年 國防科工局 發布時間: 2016-12-15   

截至今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著陸器已在月麵順利工作三周年,創造了迄今為止人類探測器月麵工作時間的最長記錄。   

嫦娥三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安全著陸於月麵,之後按計劃順利完成了著陸器和巡視器分離、兩器互相拍攝、月表形貌環拍、對地成像、南京青奧會太空火炬傳遞等任務,開展了科學數據探測、工程參數測量和測距信號幹涉測量試驗,獲取了大量科學數據和月麵環境數據,圓滿完成了工程任務。   

在月麵工作期間,著陸器經曆了月麵極端惡劣的溫度環境,完成了37次月夜休眠,並於12月9日自主喚醒進入第38個月晝。著陸器還在2014年4月、10月,2015年4月、9月和2016年9月經曆了5次月食,充分驗證了設備在月麵長期生存的工作能力和極限環境適應性。  

 

本帖最後由 2016-12-8 09:41 編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2893.shtm  

“玉兔”圓夢:等待接續月球故事 今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搭載“玉兔號”月球車已經在月球上生活了三周年。三年來,在33個月晝工作期間,嫦娥三號開展了“測月、巡天、觀地”科學探測,取得了大量科學數據。同時,研究人員在月球淺表層地質結構、月基天文觀測以及地球等離子體觀測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性科學研究成果。 作為中國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足跡,“玉兔號”的意義深遠。

如今,“玉兔號”月球車早已超期服役,科研人員們也依然在為它堅守。 超齡服役的“兔子” “啊,我壞掉了。”2014年1月25日,月球車玉兔發出了一條微博,牽動了許多人的心。自2013年12月14日降落在月球上後,受複雜月麵環境的影響,“玉兔號”月球車機構控製出現了異常。隨後,它進入了第二個月夜休眠。 此時,嫦娥三號探測器上的科學載荷陸續地開始科學探測任務。例如,著陸器上的月基光學望遠鏡也開展了觀天探測,極紫外相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也進行了觀測。而這兩項都為世界上首次在月麵進行的探測活動。

2014年2月10日,“玉兔號”第一次喚醒失敗,工作人員沒有放棄對故障的分析和排查。兩天後,玉兔全麵蘇醒。“玉兔仍然存在故障無法移動。”當時,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裴照宇宣布。 期間,“玉兔號”上搭載的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四台科學載荷運行正常,獲得了大量的數據。 “帶傷”的玉兔在多次休眠、喚醒後,最終在2016年7月31日停止了工作。設計壽命為3個月的“玉兔號”超額完成了任務,圓了中國人著陸月球的夢。

在專家們看來,正是這些作為墊腳石的探測器們,為將來還會進行的載人登月鋪平了道路。 “觀天”仍在繼續 “測月、巡天、觀地”,是科學家們寄予“嫦娥三號”的希望。按照計劃,“嫦娥三號”用搭載的8台科學儀器完成這三項科學目標——巡天觀測,觀察地球等離子體層的結構和密度變化,調查月表形貌、地質構造和潛在資源。

三年裏,許多科研人員為“嫦娥三號”和“玉兔號”默默堅守,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魏建彥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帶領團隊圍繞月基光學望遠鏡開展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月基光學望遠鏡也是“嫦娥三號”上目前唯一仍在正常工作的科學儀器。在“玉兔”登陸月球三周年之際,魏建彥帶領團隊像往常一樣負責生成月基光學望遠鏡的科研計劃,遞送到地麵應用係統,向衛星上傳指令。

魏建彥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團隊廣泛接受來自天文界的觀測申請,每半年一次。“結合科學家們申請的科學課題,我們判斷月球上什麽時候最適合針對這一課題進行觀測,最終生成月基望遠鏡觀測計劃。”他說。

截至今年6月,月基光學望遠鏡進行了4940小時的巡天觀測,獲得23.3萬張圖像數據。目前,月基光學望遠鏡的科學任務包括兩個方麵:巡天觀測、變星長期監測。

2015年,雲南天文台錢聲幫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觀察一個名為“V921 Her”的雙星,通過其光變曲線,確定了雙星係統中兩顆子星的質量,並推測這一雙星係統中還存在另一個天體---第三個子星。 魏建彥介紹,對亮的雙星的監測,研究其是否具有行星或塵埃環成為科學家們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開展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同時,魏建彥團隊還根據數據提出,月球外逸層中的羥基(水)密度的上限,探測精度比哈勃望遠鏡的結果提高2個量級、比印度月船一號的結果提高5個量級,是迄今為止這一領域的最好結果。這一成果發表在2015年的《行星與空間科學》上。

在科研人員們看來,無論月基光學望遠鏡將來是否停止工作,科學家們對在月球上“巡天”探索永無止境。 “看地”“測月”成果豐碩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王華寧帶領團隊,利用極紫外相機完成了“看地”的科研任務。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國際上首次研製了極紫外相機,在月麵上對地球周圍15個地球半徑的大視場等離子體層進行了極紫外觀測。

王華寧介紹,由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國家氣象衛星中心、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及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科研人員組成了一支約30人的科研團隊。“三年裏,我們通力合作圍繞這一科學載荷開展了科研工作。”王華寧表示。 在中科院“地球等離子體層特征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研究”項目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獲得等離子體層側麵大視場動態觀測結果。

據國家天文台閆岩博士介紹,研究人員首先觀察到了等離子體層應該存在的雙卵型結構。同時,他們還利用一次磁層亞暴期間的數據,發現了等離子體層存在的3個明顯的凸起結構。 在完成“測月”的科學目標中,科學家把地質工作者在地球上開展的工作搬到了月球上。“嫦娥三號”的月球車“玉兔”上,設置有全景相機、紅外光譜儀、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和探月雷達等設備。

據了解,這4台科學儀器的探測數據,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區的火山演化曆史,表明月球在距今25億年前左右仍存在大規模火山噴發,可能與該區域極富放射性元素有關,這一研究結果對理解月球演化有重要意義。

“蟾宮玉兔方圓夢”,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賦詩這樣讚頌“嫦娥三號”的創新成果。從古代先民對登上月球的暢想,到“嫦娥三號”攜“玉兔號”成功落月,嫦娥飛天的夢想已經實現。但是,中華民族的探月夢並沒有就此結束。未來發射的嫦娥四號、五號,火星探測器,還將帶領國人走向更遠的太空。

 

 

葉院士:玉兔號運行走了1個多月就無法移動了,說起這個故障,設計上有兩處做得不到位。一是對月球環境有認識,但認識不到位;二是對可能出現的故障處理措施不到位。比較科學的解釋是:①由於月球車要輕小型化,所以設計得高度集成,相應部分沒有備份;②所有輪子的驅動機構的控製電路都在一塊板子上,現在看是有一個驅動電路的電源加不上去,有短路現象,為什麽會有短路現象成了問題的關鍵。根據地麵的模擬試驗和推測,由於輕小型化,導線很細,可能是行走過程中,當它駛過一個大石頭時,有條導線表皮被石頭割破了,導線與月球車支撐體短路,這是最大可能性。但由於玉兔號在月麵,所以難以驗證。我們在後續的設計時已充分考慮了這點,采取了有效措施。航天探索有很多未知數需要人類不斷探尋,有很多問題需要重新認識。我希望奇跡發生,但是到目前為止,奇跡沒有發生。 微信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73564734&src=3&ver=1&signature=TVfX4cOGuW0X1ttUbLMVRwQgwOC4efLUlc8hHgoUWu-ti0NfaWNYREHF7xMfrZo397h*rmI0p-LFPauCZ1NOH7gX3z1mt1TIX56IVv5c*p99u29SvfCKq-Ybce0qcaYQfXN6mU5l49PDsJ*PIXTouGS5FtimtXfG6G3hyVIfKJU=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