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144)
2010 (770)
2015 (68)
2016 (326)
對中國而言,歐洲就是新非洲
中國以隱忍而聞名天下。一個世紀僅是其曆史書中的一頁,我們歐洲人卻過於急躁。首先,我們認為中國竊取了我們的製造業崗位。而後,我們對中國瘋狂采購非洲的原材料感到擔憂。
而現在,我們試圖接受一個事實,即中國正在收購歐洲的各類企業。
芬蘭前總理亞曆山大·斯圖布
歐洲不應對此抱怨,這是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一部分,而且它們在過去100年中一直是我們經濟成功的兩大基石。既然中國已成為自由貿易和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的倡導者,那麽我們應當密切關注下一步的發展,或已經發生的情況,以采取相應的對策。
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將非洲納入自己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和礦石——供應鏈。但現在,它卻在歐洲獲取珍稀資源——人才、知識產權、市場份額、技術、品牌、現成公司和價值鏈。
這種轉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不再是低成本的血汗工廠。它在歐洲的購物清單包括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和服務業。忽然間,倫敦、法蘭克福和巴黎的大批投資銀行家、律師和恪盡職守的專業人士都開始參與含有中國資本的項目。
資料圖片:在中國國際工業展上,參觀者觀看庫卡工業機器人產品演示。(美聯社)
中國之所以將重點放在歐洲,是因為秉持貿易保護主義的美國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將所有中美並購案都列入審查,這事實上是在中國投資道路上設置了一道“牆”。白宮易主並不會讓外國在美投資變得更加容易。
相比之下,歐洲大陸對中國的收購資本而言頗為有利可圖。正如中國擬收購德國芯片製造商愛思強公司等備受矚目的案例所表現的,歐洲麵對新的現實及其影響後果正開始覺醒。德國經濟部撤銷了對這宗收購案的支持。據報道,美國情報機構此前曾警告德國政府,該芯片技術可能會被用於軍事目的。
現在的一大問題是歐洲應采取何種應對措施。
德國擬立法限製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公司,以保護本國關鍵技術。(英國《金融時報》)
首先,必須認識到這些收購案正在進行之中,而且是有步驟的。這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歐洲需要注入外國資本。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大部分收購案是政府主導的,而且針對的是知識產權和IT技術,這非常重要。這些收購案可能會產生戰略影響,因此必須謹慎對待。
其二,歐洲不應采取下意識的保護主義措施,斷了自己的後路。沒有人預見到,當美國將目光轉向內部的時候,中國卻成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最好的選項將是歐美之間達成基於安全、外交政策和貿易的新協議——但如果特朗普政府決定廢棄與歐洲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那麽我們必須另覓他法。就規模和體積而言,中國顯然是我們尋找的方向。
其三,歐洲應采取共同行動。相對於共同準則,自然而然的應對措施是入鄉隨俗,各自為政。這將是錯誤的方式。歐洲將成為一個雜亂無章的跳蚤市場,而不是協調統一的內部市場。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麽。不管怎樣,曆史已證明保護主義將是死路一條。
或許,該是歐洲人學會隱忍的時候了,去認識到經濟實力的天平正在發生傾斜。這次不是藍領崗位在大陸間轉移,而是白領企業易主,這一點植根於全球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中。
中國資本“走出去”勢不可擋,歐洲人不妨認清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