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年蘇祿王來華600周年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可能再次訪華

(2016-11-28 06:50:37) 下一個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11月19日在APEC領導人峰會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麵,提及上月到中國訪問相當成功,強調“願意永遠像兄弟般的與中國做朋友”。據菲律賓星報11月25日報道,為進一步加強中菲雙邊關係,杜特爾特23日在結束APEC會議從秘魯回國後,向有關人士表示“我即將再次赴中國,日期正在安排。”但菲律賓外交部與候任菲律賓駐中國使節,都表示對此無所知悉。

11月19日,APEC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會麵。

菲律賓星報25日稱,杜特爾特在結束APEC會議後向有關人士透露“我即將再次赴中國,日期正在安排”。,他上台後訪問了數個國家並達成了許多雙邊協議,但中菲雙邊協定落實是最迅速的;不過關於再次訪中事宜,他拒絕透露詳細內容。報道還稱,本次出席APEC峰會將是杜特爾特今年最後一次外訪。他還表示,將應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邀請訪俄,“但現在不行,那裏太冷了。我可能明年3月去。”

據台灣“中央社”11月27日稱,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何塞(Charles Jose)在回複“中央社”記者詢問時表示,“我無法證實這則新聞,菲律賓外交部沒有相關訊息。”

此外,杜特爾特指派的、目前候任中的菲律賓駐中國大使羅瑪納(Chito Sta.Romana)也稱“對此無所知悉。”

上周,杜特爾特在秘魯利馬APEC領導人峰會上再次與習近平主席會麵,菲外交部長雅賽(Perfecto Yasay, Jr.)當時向媒體透露,習近平接受杜特爾特的邀請,將擇期訪菲。

“中央社”稱,有觀察人士認為,杜特爾特如果確實有意再次訪問中國大陸,可能要等到習近平訪問菲律賓之後,這樣才符合外交慣例。

不過,據《環球時報》11月28日稱,有菲律賓分析人士 認為,杜特爾特的領導風格向來隨意、不拘一格,不太在意一些條條框框;上次訪華的確切行程也是在成行前數日才最終敲定;如今他表示出再次訪華意願,雖然外交部還未做明確回應,但表明他對中菲關係的重視,也對中菲各項協議的前景釋放出積極信號。

杜特爾特10月18日至21日訪問中國4天,與習近平主席舉行會談,討論中菲兩國關係及合作等重大問題,雙方強調通過對話解決南海爭議,並與中國達成總值240億美元的貸款與投資,成果豐碩引起國際高度重視。中方也以杜特爾特訪華、中菲關係全麵改善之際,針對黃岩島等事宜作出妥善安排。而且近日杜特爾特也宣布將在黃岩島潟湖設保育區,禁止菲律賓漁民進入捕魚,分析人士認為這實為擱置爭議。

杜特爾特上任後推動“自主外交政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加強與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關係。杜特爾特在北京訪問時,發表演講稱要與美國“分道揚鑣”,引發了國際社會強烈反響。

 

在中國山東的德州有一個菲律賓的國王的陵墓——叫做蘇祿島國王陵園。

2013年12月,菲律賓蘇祿島國王的後人專程來到中國尋祖。 為什麽山東有菲律賓國王的陵墓呢?

這與菲律賓與中國的交往有關係。 14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上還未形成國家,隻有一些土著部落。但是,中國三國時的東吳就派(公元226年)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抵達菲律賓。

ADVERTISEMENT

?1390年,蘇門答臘島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賓曆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 我國明代時,蘇祿國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並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往來。

圖為朱棣皇帝。 1417年,蘇祿群島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一起率領家眷,一行340人前往中國訪問。他們受到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隆重接待。

ADVERTISEMENT

圖為東王叭哈喇。 他們回國到達山東德州時,東王因病醫治無效,遺囑葬在中國。明皇帝禮部郎中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東王葬於德州。

安葬東王後,西王、峒王歸國,東王一家除長子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次子、三子等10人留在德州守墓。

明宣德年間,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

ADVERTISEMENT

以後,東王的王妃、次子、三子等人都死在中國,他們的後代也在山東繼續生活下去。

1731年(清雍正九年)東王八代孫溫崇凱、安汝奇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準,遂以溫、安二姓定居在墓旁的村子。

圖為菲律賓的蘇祿王後裔來中國尋祖。 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1915年成為菲律賓的一部分。至今,山東德州一些東王後裔仍說蘇祿國是一個獨立國家。

圖為菲律賓的蘇祿王後裔來中國尋祖。

蘇祿王與中國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張遠 淩朔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華期間,中國建議兩國明年就菲律賓蘇祿王首次赴華600周年開展係列紀念活動。

 

2016年10月26日訊,在10月21日發表的中菲聯合聲明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曆史人物的表述:“雙方重視兩國人員往來,注意到2017年是蘇祿蘇丹訪華600周年,願舉辦雙邊紀念活動。”恐怕不少讀者心裏都有疑惑:蘇祿蘇丹是什麽樣的人,他和600年前的中國有何交集?本期品讀為讀者獻上的,就是蘇祿王的故事。

作者:楊義堂

說起蘇祿王,其留在中國的線索,和一座古城德州有關。德州處於黃河和京杭大運河交匯之處,元、明、清三朝,京杭大運河出通州,經德州,向南逶迤而去,把海河、漳河、衛河、黃河連接起來。地處南北要衝的德州,成為南北漕運的重鎮,出現了“巨艘列河幹,官商舶鱗集”的盛景。600年前,蘇祿國的三位王爺順著京杭大運河從京城南下時,其中的東王病逝於德州。

ADVERTISEMENT

德州市北郊有一處普通的村落,叫作北營村,就是東王的墓葬和他的後裔世居之地。此村村民多數為溫、安二姓,祖祖輩輩傳說,他們的祖先是蘇祿群島的東王。明朝之時,東王來朝拜永樂皇帝,不幸“遭疾殞歿”,永樂皇帝聞訃,不勝悲悼,派員赴德州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賜諡號“恭定”,建造了這座王陵。東王的長子都馬含回國繼承王位。東王的王妃葛木寧、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以及侍從10人還按中國習俗留居德州守墓。

如今,600年的曆史煙雲已經逐漸淡去,這裏的東王後裔們也早已和當地居民沒有什麽兩樣:他們的院子,也都是城市周邊普普通通的農家院落,前後有幾株高大的槐樹,院子裏養著雞鴨,絲瓜、葫蘆爬滿了院牆。村裏人有的在城裏上班,有的在附近做些小生意,老人們就在家裏照看孩子。隻有一點沒有變,他們還都堅守著祖先的信仰,有著獨特的中國化的伊斯蘭風俗。

蘇祿群島到底在哪裏,他們的祖先是怎麽來到中國的,去世後又是怎麽安葬在德州的?這一段塵封的曆史,一直在德州的民間流傳。

ADVERTISEMENT

1 鄭和曾派人登上蘇祿島

在那浩瀚無邊、水天一色的西太平洋上,有一片島嶼叫作蘇祿群島。從中國海南島的海角天涯向著東南方向,如果可以走直線的話,大約還要經過六七千裏的海路才能到達。

蘇祿群島位於菲律賓群島西南部,棉蘭老島和加裏曼丹島之間,從東北向西南方向,點綴著400個大小島嶼和幾百個暗礁,就像大海裏漂浮著大大小小的“浮萍”。在這些“浮萍”當中,東北有一個大島,叫作巴西蘭島,西南有一個大島,叫達威達威島,中間也有一個大島,叫作蘇祿島,也叫作霍洛島或和樂島,中間的蘇祿島是這一片群島的中心和必經之路。

中國人什麽時候到過蘇祿島?具體年限不知,但蘇祿國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史書中。早在元代的古籍《大德南海誌》(1304年)中便記有其名,而在元代著名學者汪大淵所著《島夷誌略》(1349年)中,更是詳細記載了蘇祿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物產。而到了明朝,則是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明成祖朱棣多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當鄭和途經蘇祿島時,掌握蘇祿國主要權力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東王權力最大。

ADVERTISEMENT

鄭和率領的兩百多艘大船堪稱那個時代最大的艦隊了。其中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米,寬61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納千人。

這已經是鄭和第四次率船隊遠赴他鄉,時間是1413年。過去途經南洋,也曾路過蘇祿海,但都沒有停留。這次,鄭和派一個叫張謙的部下率船員登島。當然,按照慣例,張謙也要宣讀明成祖的詔書:“皇帝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致失所。今遣鄭和賚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抒誠來朝,鹹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

福建泉州民間稱,泉州人白丕顯隨鄭和船隊到蘇祿後,與當地婦女相愛而留在蘇祿,成為該島的第一位華僑。但是,《中菲關係史》把白丕顯稱為“木頭公”,說他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一位駕駛員,當船隊停泊蘇祿島的海岸時,曾離船登岸,往附近的深山幽穀去探險,不幸因中瘴氣或被毒蛇咬傷,踉蹌逃返泊舟的海濱,未及救治而死。他的屍體葬在蘇祿島,即今之木頭公墓。

ADVERTISEMENT

不可否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以及薄來厚往等外交政策對海外諸國產生了極大的向心力。在那個時代,不少國家都派使者出使明朝,而蘇祿國和明朝也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

2 蘇祿三王親赴明朝

永樂帝所寫的碑文存在此處

在明代之前,早有中國商船去往蘇祿等地。從中國運往蘇祿的有絲綢、瓷器、鐵器之類,從蘇祿運回中國的有香料、珍珠、藥材等。鄭和所派的張謙與蘇祿東王一見如故,東王還對國力強大的明王朝十分傾慕,於是決定帶領蘇祿另兩個國王一同前往中國。蘇祿三王訪問明王朝,實際上是對鄭和訪問蘇祿的回訪。

雖然蘇祿群島直線距離與中國福建不過數千海裏,但為了趕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風的航海便利,蘇祿國王的帆船必須向西,途經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再從越南折返至廣州,最後到達泉州港,這條航線長達上萬海裏,路途艱險。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使團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國賓禮遇接待。

《明史》記載了蘇祿三王與明朝皇帝朱棣互換國禮的場景。三王向明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麵對陣容如此壯觀的外國使團,永樂帝龍顏大悅,給予蘇祿使團空前的禮遇。永樂皇帝、太子分別宴請蘇祿國王,並對來訪人員全部給予賞賜。

蘇祿三王利用27天時間,在中國京城了解風土人情。隨後,他們決定乘船回國。但是,順京杭大運河南下時,東王突然生病,身體越來越差。到了德州時,仍上岸住在安陵水驛。驛丞楊軍看到幾個人攙扶著東王走了進來,十分驚詫,大叫道:“怎麽回事兒,東王怎麽會變成這樣啊,去北京的時候還精神氣十足呢,現在怎麽病病蔫蔫的?”他忙安排人去請郎中,並派人去稟告知州何源。

郎中診斷後說:“東王已經病入肺腑,照目前情況看,他應該已經得病很久了,隻是當時可能事情很多,加上精神興奮,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一旦消停下來,加上風寒侵襲,才顯出病象。”不久,東王病逝。

德州知州何源看到東王溘然長逝,立即給朝廷寫奏折,將東王臨終之前念念不忘皇帝陛下的恩澤、以及希望死後托葬於此的遺言一一呈報。

永樂帝接到呈報,感慨世事無常,特為東王寫下了一篇祭文:“惟王聰明特達,賦性溫厚,敬天之道,誠事之忱,不憚數萬裏,躬率眷屬及陪臣、國人曆海道,忠順之心,深可嘉尚,故特厚加賞賚,賜以恩誥,封以王爵,俾爾身家榮富,以福爾一國之人。近命返國,何其嬰疾遽焉殞逝!訃音來聞,不勝痛悼,今特賜爾諡日恭定,仍命爾子承襲,率其眷屬回還。於戲!死生者,人理之常,爾享爵祿於生前,垂福慶於後嗣,身雖死殤,而賢德芳流播後世,與天地相為悠久,雖死猶生,複何憾焉!茲特遣人祭以牲醴,九泉有知,尚其享之!”

3 東王安葬於山東德州

蘇祿國東王的畫像中穿著明朝官服

除了給東王寫祭文外,永樂帝還給東王的長子都馬含寫了詔書:“爾父知尊中國,躬率家屬、陪臣,經涉海道,萬裏來朝。眷其誠悃,已賜王封,優加賜賚,遣人護送還國。舟次德州,以疾殞。朕聞之,良用憫悼,安葬如禮。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以綏藩服。今特命爾為蘇祿國東王,爾尚益懋忠貞,敬承天道,以副眷懷,以承爾父之誌。欽哉!”

根據永樂皇帝的旨意,禮部郎中陳士啟帶著祭文和給都馬含的詔書,快馬趕到德州,代表永樂帝吊祭東王,安慰親屬,並指導地方為東王籌備營墓安葬之事。

安葬好東王之後,陳士啟回京複命,都馬含跟著其餘兩王一起回國,去繼承東王之位。而東王的王妃葛木寧和東王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以及多名仆人留了下來,在東王墓旁搭建房舍,為東王守墓。

筆者在德州走訪了東王墓。東王的墓園完全按照中國親王陵寢的格局建造。前麵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正麵是啟功先生所書“芳名遠播”,背麵是謝稚柳先生寫的“聰慧永傳”。過了牌坊繼續前走,神道兩側對稱排列著翁仲、石獅、石虎、石豹、石羊和華表等石儀,石刻雕鑿古樸精致,形象生動。神路東側的永樂帝禦碑亭內,有明成祖親撰“禦製蘇祿王東王碑”的碑文,額雕蟠龍,龜跌承馱,顯示著皇恩浩蕩。

神道盡頭矗立一座高大的儀門——祾恩門。進得祾恩門,是中心建築祾恩殿,殿內供奉有東王的畫像,係明成祖特命宮中畫師繪製的。畫像上的東王方麵虯髯,頭戴烏紗,身著蟒袍,腰係玉帶,足蹬朝靴,完全是明代官員打扮,身後兩位侍者也是明代國人裝束。四周牆壁上掛著有關蘇祿王及古蘇祿王國的介紹和國內政要、菲律賓來賓朝覲蘇祿王墓時留下的圖片。

祾恩殿後麵是蘇祿王墓。墓碑題刻著“蘇祿國恭定王墓”。墓的基座呈圓形,砌石作護,四周鬆柏蒼翠,墳塚上芳草萋萋。

在陵園的東側,有王妃葛木寧與二位王子溫哈剌、安都魯的墓,三墓相依,與東王墓相望。陵園的西側,有一座古樸典雅的清真寺,供北營村的蘇祿王後人們念經禮拜。

4 留在中國的東王後裔已融入當地

祭祀東王的正殿

話說禮部郎中陳士啟回京之後,將蘇祿東王葬禮的場景一一呈報,永樂皇帝又是一番唏噓感歎,隨即下旨劃撥德州城北238畝土地作為東王的祀田,賜予東王在德州的後裔,並永不起征賦稅,以其收成作為祭祀東王的費用。此外,還下旨:“王裔之留中土者,俱關食奉糧,照茲生男婦每名月給口糧一石,支給布花鈔貫。撥曆城三姓回民陳咬柱、馬醜斯、夏乃馬當供其役。”也就是朝廷還給東王後裔發錢糧,並安排三戶回民協助守陵,照料王妃、王子們的生活,準免雜差。並下令德州知府在東王墓前修建一座享殿,供奉蘇祿東王的畫像,供人祭拜瞻仰。

東王安葬一周年祭日,永樂皇帝思念蘇祿東王,又親自撰寫碑文,令當地官府為蘇祿東王修廟樹碑。在碑文中,永樂皇帝肯定了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係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盛讚東王的事跡“昭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並按照傳統習慣,賜贈東王“恭定”的諡號。

六年以後的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東王妃葛木寧被勸說回國省親。可是,第二年,忠貞不渝的東王妃葛木寧又一次回到了德州,繼續為東王守墓。

東王妃的女仆哈拉一林,在東王妃的調教下,後來成為東王次子溫哈剌的妻子。東王次妃的女仆息剌安喜歡上了機靈可愛的安都魯,後來成為安都魯的妻子。

後來,東王妃葛木寧和溫哈剌、安都魯在德州逝世,分別安葬在墓院東南隅。在蘇祿王墓的東南方,有三個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墳墓。

兩位王子溫哈剌、安都魯的後代,分別以溫、安為姓氏,開花散葉,一代代在民風淳厚的山東德州繁衍開來。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5月,德州管倉主事張世才慮德州東王後裔子孫漸多,生齒日繁,原規定男婦月給口糧一石之數難以繼續,奏裁去原賜糧66石,止存9石,停止執行永樂時男婦月給口糧一石的規定。

公元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7月,東王五代孫安守孫上疏,要求恢複原月給口糧75石的數目,明政府不許,仍維持萬曆二十一年德州管倉主事張世才的奏請,每月止給口糧9石。

滿清入關後,大清王朝繼承了明朝法統,對蘇祿王的後裔仍然給予特殊照顧。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6月,蘇祿國使者進京,遞交蘇祿國王寫給清雍正皇帝的信,請求修葺蘇祿東王的墳墓,懇請恢複給東王守墓子孫的照顧和惆恤。禮部議複:山東巡撫轉飭地方官修飭整理王墓,準許開支報銷;於安、溫二姓中,遴取稍通文墨者各一人,為奉祀生,給予頂戴,永以為例;守墓子孫惆恤“已經停止,不再更給”。雍正帝在東王後裔的請求下,給予他們大清國籍。

5 菲律賓東王後裔到德州尋祖

蘇祿東王後裔,至今已在中國傳承近六百年,入籍中國二百多年,傳至二十多代(因災荒之年,外遷人口已無法統計)。東王後裔早已融入中國,因曆史上發生過幾次較大的天災,已有不少東王後裔離開德州,分布多地,其中最有名的是民國時期的安樹德將軍。

據德州市政協發布的官方資料表述,1913年秋天,安樹德加入馮玉祥的隊伍 ,跟隨馮玉祥參加了一係列重大活動。馮玉祥失敗後,安樹德誓不投蔣介石,他的口頭禪是“我安樹德不認第二個爹”。安樹德與抗日名將吉鴻昌早年是盟兄弟,他曾兩次捐款給吉鴻昌,支持他抗戰。安樹德還曾從德州第五路軍司令石存善部救出一名共產黨幹部。安樹德一生的最後幾年,主要致力於創辦一些實業,開辦一些商號。

而在另一方麵,張謙奉永樂帝旨意護送東王長子都馬含及西王、峒王乘大明寶船回國。後來,張謙又奉旨出使呂宋、棉蘭老島,這些部族的首領也紛紛前來大明朝拜,擴大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

都馬含繼承王位後,在蘇祿也留下後代。近幾年,菲律賓籍蘇祿王後裔曾多次到德州蘇祿王禦園尋根祭祖。2014年11月,菲律賓駐華大使艾琳達·巴西裏奧女士帶領菲律賓蘇祿王後裔、菲律賓拉甘岩市文藝演出團一行到德州參觀訪問,他們祭拜完東王陵墓,來到北營村溫、安兩姓後人的家中,和在這裏生活了數百年的蘇祿王後人們一起緬懷祖先,對蘇祿東王當年帶領龐大使團梯山航海、遠涉鯨波來中國朝拜的偉大壯舉表示讚賞。臨別時,北營村的東王後裔和菲律賓的東王後裔相約以後多聯係,多走動,把親情和友誼永遠傳下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829v53.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