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6年09月28日 嫦娥三號著陸器 月球車 最新消息

(2016-09-28 08:50:26) 下一個

嫦娥三號(CE-3):2016年9月第35個月晝,著陸器工作狀態正常。月球車停止工作。 2016/09/28

嫦娥三號著陸器順利度過月麵工作期間第五個月食

時間:2016年09月28日 信息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http://www.cast.cn/Item/Show.asp?m=1&d=5195

日前,嫦娥三號著陸器迎來了月麵工作以來的第五個月食。本次月食為半影全食,著陸器本次經曆月食總時間約4小時3分,整個月食過程均在測控弧段內。月食期間著陸器月基光學望遠鏡進行了拓展試驗,在月食期間進行成像工作;結構與機構分係統的-Y艙蓋在月食期間全程打開。 

飛控人員細致分析、精心準備,製定了詳細的月食期間控製策略及故障預案,按計劃正常完成了月食期間的全部操作動作,獲取了完整的月食期間著陸器科學探測數據,月基光學望遠鏡共拍攝圖像232幅,圖像質量較高,無雜散光影響,獲得了用戶的好評,為科學探測的進一步深化分析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著陸器已經在月麵經曆了34個完整的月晝和月夜,正處於第35個月晝。在月食期間,著陸器工作狀態正常,月食過程光照條件和溫度變化符合預期判斷,進一步獲取了蓄電池在超壽命狀態下放電能力的在軌數據,也為後續著陸器進一步拓展科學探測任務提供了支持。

 

2016.08.02

"玉兔沒死,別忙燒紙"

 

2016.07.31

著陸器狀態良好,月球車停止工作。

http://tv.cctv.com/2016/07/31/VIDEJ3mHYDYOwFawtokytYKC160731.shtml 

 

嫦娥三號進入第33月夜 “測月、巡天、觀地”成果豐碩

發布時間:2016-07-28 

  嫦娥三號著陸器於7月28日按時進入第33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國際上探測器月麵工作時間最長紀錄。在此前的33個月晝工作期間,嫦娥三號開展了“測月、巡天、觀地”科學探測,取得了大量科學數據。同時,研究人員在月球淺表層地質結構、月基天文觀測以及地球等離子體觀測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性科學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在SCI、EI類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100餘篇,重要成果相繼發表在《science》、《nature》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有的還成為其封麵文章,帶動了國際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和應用發展。

  獲得首幅月球剖麵圖

  嫦娥三號開展了著陸區月壤內部與月殼淺層結構探測。首次研製的超寬頻帶測月雷達,采用“邊走邊探”方式,獲得著陸區月殼淺層330米深度內的剖麵結構特性及地質演化圖,這也是國際首幅月球地質剖麵圖。利用月球車上全部四台科學儀器的探測數據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區的火山演化曆史。利用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和紅外成像光譜儀探測數據,發現一種全新的月球玄武岩。

月殼淺層剖麵結構圖

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和紅外成像光譜儀對月表岩石進行分析

  首次在月球上巡視太空

  研製了首台月基光學望遠鏡,利用月球高真空無大氣影響和月球自轉緩慢因而連續觀測周期長的特點,一是在月麵上對多個天區實現3900多小時近紫外天文觀測,已獲得18.7萬幅圖像數據。二是得到一批重要密近雙星完整的紫外光變曲線,發現仙王座GK星是雙星快速物質交流演化中的天體,對檢驗雙星理論模型具有重要意義。三是獲取了月球外逸層水含量的最新結果,水的含量比哈勃望遠鏡的探測結果低2個數量級,與理論預期值最為接近,修正了國外得出的月球上有大量水分子存在的結論。

探測極限優於13等星的連續近紫外波段圖像

月球外逸層水含量探測結果及對比情況

  首次在月球上看地球

  國際上首次研製了極紫外相機,在月麵上對地球周圍15個地球半徑的大視場等離子體層進行極紫外觀測,獲取1300多幅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數據。首次發現了地球等離子體層邊界在磁層亞暴的影響下發生凸起,一是揭示了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二是確認了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尺度與地磁活動強度呈反相關關係,進而提出了等離子體層的空間結構受到地球磁場和電場約束及控製的最新觀點。

  自2013年12月成功落月並開展巡視勘察以來,嫦娥三號探測器搭載的8台科學載荷陸續開展了“測月、巡天、觀地”的科學探測和其它探測任務。獲得各類數據共計7TB。地麵應用係統及時向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上千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發布了這些科學探測數據及最新的探測圖片和相關視頻,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外認識月球、研究月球和利用月球的探索熱情,並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

 

武漢大學衛星地麵站成功接收月球衛星信號

發布日期:2016-04-12 11:11:52 

本網訊(通訊員鄢建國)近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空探測器測距測速設施,成功接收月球衛星信號,觀測了美國月球衛星月球軌道器(LRO)和嫦娥三號著陸器。

該研究團隊帶頭人為李斐教授。團隊對月球軌道器LRO的觀測,成功獲取了多普勒測速數據,測速精度達mm/s的量級。對嫦娥三號著陸器進行的觀測,成功獲取了著陸器載波和數傳信號,針對載波信號的多普勒測速,其精度達到了mm/s量級水平。對兩顆探測器的成功觀測,說明衛星地麵站已初步具備深空探測能力,為下一步火星衛星觀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衛星地麵站深空探測器測距測速設備的建設,使我校成為全國高校中首個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院校。這一平台設備將有利於提升我校在行星科學領域的科研成果水平,以及在我國後續深空探測任務中的話語權。

據悉,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空探測器測距測速設施是在“985工程” 二期建設支持下,以武漢大學詩琳通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研究中心遙感衛星地麵站為基礎設立的科學實驗裝置,主要開展月球和火星衛星軌道跟蹤數據的接收與處理。

 

2016.03.01

“玉兔”仍能正常喚醒和睡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1/c_1118204025.htm 

 

NASA中文   玉兔號月球車可能沒有死,但是進入了休眠,按照程序玉兔將在本月月球白晝時醒來,但是否工作取決於他的狀態,或許玉兔號月球車會給我們一個驚喜。這一消息在芬蘭記者Andrew Jones電話給國防科工委時得到確認。

 
 
 
 
 
 
記者:嫦娥-3任務完成的很出色,為此,攻克了哪些關鍵技術?

葉院士:嫦娥-3的整個探測過程中,包括地月轉移、環月、軟著陸、巡視勘察幾個階段,需要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它與嫦娥-1、2都不一樣,是一次性進入距月球100km高的圓軌道。因為能源受到限製,嫦娥-3運行一段時間後變成100km×15km的橢圓軌道。與發射、近月製動、變軌等階段相比,落月更為關鍵。著陸是從距月麵15km時開始下降,要在短短的幾百秒內安全降落到月麵預選著陸區,這是一個全新的、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考驗。

這當中的主要技術成就是研製了很多新的敏感器: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激光測距敏感器、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和光學成像敏感器,都是為了確保探測器實現安全區著陸。一開始我們在全國招標,有的設備很多的單位想做卻做不下來,隻好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己兜底,最後都成功研製出來了,由此也帶動了我國很多敏感器的研製工作。

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不能使用降落傘減速,隻能是一邊降落,一邊用變推力發動機把速度降下來。由於在落月過程中嫦娥-3發動機推力變化很大,傳統發動機無法達到所需的深度節流能力,所以相關單位專門研製了1500~7500N的變推力發動機,嫦娥-1、2是用490N發動機。7500N是國內最大的變推力發動機,除了用於軟著陸,它還用於奔月過程中的軌道修正和進入月球軌道的軌道製動。由於月球表麵凹凸不平,為避開大石頭和大坑,在距月麵約100m時,嫦娥-3能像直升機一樣懸停,實現自主避障,這是世界第一。另外,著陸器的4條著陸腿的設計也很重要,每條腿上有2根拉杆緩衝器,沒有液壓裝置,衝擊能量全部靠材料吸收,研製中也曾經曆了多次斷裂,現在成功了,看起來都很簡單,過程卻是艱辛的,這是完成“落”的問題。

非常可惜的是著陸腿的設計師陳天智去世了,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他是從小立誌要一心幹航天的,三清學子(清華本碩博畢業),日本的博士後,很能幹,很優秀。一講起他,我都是要掉眼淚的。我為他寫了副挽聯:清華學子,出類拔萃,獻身航天事業;大功未成,將星西去,佑我嫦娥落月。他父母收藏了這副挽聯,並捎來口信:沒有什麽其他要求,就是嫦娥-3成功以後,希望體現一下孩子做的工作。我在嫦娥-3成功後,做了些工作,由探月中心頒發了一個證書,體現他在這個工程中所作的貢獻。

月球的1天約相當於地球的28天,月夜和月晝各占1/2。在月球上,受光部位的極限溫度可達150℃,夜間溫度會降到-180℃,有些地區甚至低至-200℃。為解決月球晝夜極端溫差的考驗,嫦娥-3首次采用了同位素熱源以及兩相流體回路、可變熱導熱管、隔熱組件、散熱麵設計、電加熱器、低重力環境下機構的重複展開與收攏技術、月塵環境下機構的潤滑與密封技術等,以確保探測器係統順利度過月夜:月夜時斷電,同位素熱源使溫度保持在-20℃以上;月晝時,通過光照自主喚醒工作。這是全球首創的重力驅動熱控兩相流體回路以及此前從未在星上用過的可變熱導熱管,需要時將熱量導入艙內,不需要時切斷傳熱途徑。

嫦娥-3著陸器和玉兔號巡視器的設計壽命分別是1年和3個月。到目前為止,著陸器上的月基天文望遠鏡等有效載荷及工程參數測量設備工作正常。嫦娥-3月球著陸器已經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的最長紀錄,到目前還在工作。

簡單說起來,嫦娥-3解決了“落得下去”、“走得起來”,而且壽命很長。

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玉兔號巡視器的故障情況。

葉院士:玉兔號運行走了1個多月就無法移動了,說起這個故障,設計上有兩處做得不到位。一是對月球環境有認識,但認識不到位;二是對可能出現的故障處理措施不到位。比較科學的解釋是:①由於月球車要輕小型化,所以設計得高度集成,相應部分沒有備份;②所有輪子的驅動機構的控製電路都在一塊板子上,現在看是有一個驅動電路的電源加不上去,有短路現象,為什麽會有短路現象成了問題的關鍵。根據地麵的模擬試驗和推測,由於輕小型化,導線很細,可能是行走過程中,當它駛過一個大石頭時,有條導線表皮被石頭割破了,導線與月球車支撐體短路,這是最大可能性。但由於玉兔號在月麵,所以難以驗證。我們在後續的設計時已充分考慮了這點,采取了有效措施。航天探索有很多未知數需要人類不斷探尋,有很多問題需要重新認識。我希望奇跡發生,但是到目前為止,奇跡沒有發生。

 
記者:2017年,我國將發射嫦娥-5月球采樣返回探測器,如何突破其關鍵技術以確保成功?

葉院士:和嫦娥-3相比,嫦娥-5的一個巨大跨越是它由4部分組成: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和返回器,這4部分的總質量很大,目前所有的發射場都發射不了,必須要到新建的海南發射場用長征-5火箭發射。

首個難題就是長征-5要把這4部分的組合體發射到月球軌道,並且在軌道上就要分離,兩兩一組: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在軌道上運行,著陸器帶著上升器降落在月球預定區域。進行月球采樣需要有機械手,著陸器上的一隻機械手在月球表麵采樣,另一支隻機械手在月球深層采樣,並且可以在月球上打出2m深的窟窿,鑽取的月壤必須原原本本,不能破壞原有的層次結構。采樣之後,在月球高真空的條件下包裝密封,不能有任何汙染,還要像孫悟空在八卦爐裏一樣經得起返回時的各種惡劣環境。“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時就發現月球上有水,但帶回的樣本密封出現了問題,搞不清是在月球上還是在地球上被汙染了。所以說,在無人情況下的采樣和密封包裝也都是難點。

另外,在月麵起飛上升時,至少有2個難點:首先,這將是中國飛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起飛,如何保證上升器在極短的時間內保持穩態上升是一大難點。第二,在地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一般是小追大,如“神舟”飛船追“天宮”;在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軌道器追上升器是大追小,所以難度大,稍微控製不好就偏離到太空中去了。交會對接後,要從上升器裏把樣品轉移到返回器上,再把上升器分離掉,之後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返回地球。

這就又帶來2個問題:首先,嫦娥-5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11km/s)返回地球上的中國可控範圍,這是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之一。第二,要控製好組合體的姿態,如果開始的出發點控製得不好,著陸點就可能偏離得無法找到了。

嫦娥-5的返回有一個很大的創新。之前衛星和“神舟”飛船的返回都是直接返回,嫦娥-5則采用跳躍式再入,即返回器進入大氣層到距地球60km時將再跳回到大氣層外,接著再次返回大氣層,這樣可以降能減速,也有利於著陸點調整,這種返回方式也是首次試驗。已試驗的嫦娥-5T落下來的時候,開傘點距中心誤差不到600m,風速2km,最後誤差是2.6km,這是很了不起的。

現在,嫦娥-5在做各項準備工作,2017年就可以發射了。

至此,嫦娥工程的“繞”“落”“回”三步走就完成了,到那個時候,中國在無人探月方麵,絕對不比別人落後了。

記者:擬於2018年發射的嫦娥-4探測器將有哪些技術創新?預計能取得哪些成果?

葉院士:探月工程當初的“三步走”戰略定得很好,但走完了並不是終結。我個人認為:中國從無人探月到載人登月要結合起來,由兩個大單位進行管理是有問題的。現在無人探月的技術還不能夠支撐載人登月,而載人登月的技術缺乏一些基礎準備,兩者必須要結合起來。我認為中國的探月將來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嫦娥-3的備份嫦娥-4將來幹什麽?我們曾用了2年時間論證甚至爭吵,核心是嫦娥-4要落在月球正麵還是落在月球背麵?很多人都認為要落到月球正麵,比較牢靠,不要節外生枝了。我是主張落到背麵的。有一次在國防科工局開會,已經準備寫會議紀要確定要落在月球正麵了,我說我服從上級決定,隻要定了我一定努力做好。但我不同意落在正麵,我們已經落到過正麵了,再去落一次有多大意思?要不我不簽名,或者就說開會我沒來,我回避了。領導還挺好,說咱們再討論討論吧!最後決定:落到月球背麵,成功了是一大亮點;不成功,人類第一次可以原諒,先不要講什麽科學意義、技術帶動了,單從邏輯學上看,落到月球背麵的科學意義就是一句話:背麵沒去過!

但從嚴格意義來講,美蘇曾有飛行器撞擊過月球背麵。應該說,在月球背麵進行軟著陸將是世界首次,可以開展三大科學研究:①對月球背麵的環境進行研究;②對月球背麵的表麵、淺深層、深層進行研究;③最大的特色是在月球背麵不受太陽(轉載者注:應改為“地球”?)的影響,可以在月球背麵和中繼星上分別裝上低頻射電探測儀,那是低頻射電探測的絕佳場所,這樣的頻段選擇也是世界首次。但是落到月球背麵,通信是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在嫦娥-4發射之前半年打一顆月球中繼衛星,打到地月拉格朗日2點上,在地球就可以進行測控通信。希望它的壽命越長越好,中國有顆中繼衛星在那裏,若有其他國家想要去探測月球背麵,我們可以提供服務,分享科技成果。在這顆中繼衛星上,也裝有低頻射電裝置,可以與月球背麵聯合進行探測,這就是發射嫦娥-4的意義所在。

記者:作為我國開展火星探測項目的堅定支持者,您對火星探測提案的最終設立有何感想?2020年後,我國深空探測應開展哪些探測任務?

葉院士:到月球背麵著陸也不是探測月球的終結,將來我們還要探測月球的兩極,在月球上建一些無人科考站。我個人認為:月球探測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裏應該是以無人為主,但一定要有人參與,有些事情人的因素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應該是無人與有人相結合,以機器人為主,有人幹預。我們後麵還會有很多探測任務,嫦娥-6是落到月球的南極還是北極,是否帶著機器人登月,這些都還有時間可以繼續論證,將來還會有嫦娥-7、8進行月球探測。但這些探測應該在統一規劃下,與載人登月、月球資源的開采和應用結合起來。

火星是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探測火星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技術等多方麵意義,甚至關係到人類的未來。所以火星已成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類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類用空間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的曆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

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3個探測器。目前正在工作的火星探測器比月球探測器還多,有3個美國火星軌道器、1個歐洲火星軌道器、1個印度火星軌道器以及2輛美國火星漫遊車。世界航天大國都製定了以火星係統為目標的探測計劃,其中美國甚至準備在2025-2035年進行載人登火星。由此可見,當今的火星探測比月球探測還熱。

我們若想實現超越,必須要“彎道超車”,利用現有的技術實現兩步並一步走。如果2020年發射成功,可以在2021年7月以前抵達火星,給建黨100周年獻禮,這樣就帶動了我國火星探測技術的發展。我國火星探測無論在巡視器上、軌道器上都有很多不同的有效載荷,可實現各種科學目標,這是很有意義的。雖然現在是剛批複這個計劃,但2016年6月初樣方案就完成了,原因就是這幾年我們一直沒有放棄,無論批複與否,立項與否,我們一直都在做。屆時,實施我國火星探測“繞”、“落”、“巡”一步完成,這一跨越式方案全世界都是首次。
 
記者:我國航天發展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提高我國航天發展的進度?

葉院士:我認為在航天發展方麵排在首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頂層規劃,有了頂層規劃,才能逐步推進,而不是每隔幾年一個想法。不但要頂層規劃、統一部署,而且要競爭與合作,但目前是競爭多合作少,適當的競爭是有益處的,但競爭到了無序化的狀態就需要管理規範。

為此,我在政協這兩年都提交了有關提案,國防科工局給我回複函,實事求是承認在實現統一頂層規劃上有困難。雖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頂層規劃,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麽事情都沒有計劃。應該講,載人航天的“三步走”、無人探月工程的“三步走”,一直都還是很中規中矩地在發展,但更長遠的規劃我們確實沒有。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們對國家的深空探測提出了路線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探測任務從12次減少到9次直到現在的4次:一次火星探測,一次火星取樣,一次巨行星探測,以及下一步重點是小行星探測,通過4次任務來提高我們進入深空的能力。

最近幾年,我們已經完成了有關小行星的選擇、控製、開發利用以及防禦等方麵的3個研究課題,並對將來如何選擇、規劃探測小行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完成火星探測以後,無論是從技術能力上,還是將來為載人火星探測作跳板,都應該進行一次小行星的探測。目前,如何選擇小行星,如何一次完成對小行星的飛越、伴飛、取樣、控製都需要驗證。我總對年輕人講:我們完成月球探測,現在又推進火星探測,你們努力幹吧!而我們這些老同誌就是想辦法開墾下一塊田。要對小行星有所作為,路線圖我們是有的。國家把深空探測列在“十三五”重大專項規劃裏,六大專項中有“深空探測”這一項,雖然目前正式批準的隻有火星探測,但經過我們的努力,會爭取在“十三五”規劃內完成對小行星探測的立項。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空間科學衛星研製方麵有哪些進展和規劃?

葉院士:當前的空間科學探索非常熱,僅2016年,中國空間科學的內容就很多:“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已經有一些成果,我本人就是“悟空”項目的顧問;實踐-10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也有了相當的成果;還有“量子通信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中歐擬於2021年合作發射包括“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在內的科學衛星,這是涉及中國、荷蘭、美國、俄羅斯多個國家的合作項目,我是這個項目的工程總師。

相比之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隻做航天器平台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間科學衛星,希望今後在規劃和項目製定方麵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嚴複翻譯的《天演論》裏說得很透徹:“忽而生者,必忽而滅;簡而生者,必簡而滅”。突然搞出來的東西,水平都很一般,壽命也不長久。我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建議是:第一,領導讓幹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跟得上形勢。第二,要靜下心來,要耐得住寂寞,好好考慮如何發展我們自己的空間科學。中國有句古話:“3年不飛,一飛衝天;3年不鳴,一鳴驚人”,我覺得是“10年不飛,一飛衝天;10年不鳴,一鳴驚人”。在空間科學的發展上,一方麵要追趕熱潮,一方麵還要能潛心尋求基礎的突破,基礎研究的突破是有很大的帶動作用的。

中國科學院正在積極推進“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計劃”,為加強統籌,國防科工局2016年正在加深論證該項規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在其中積極參與了相關工作。同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一些並行工作。首先,從組織形式來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科技委機構下剛成立了一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人員組成都是國內的精兵強將。第二,作為院士,每年有權開一個項目,不受任何人的限製,我新開設的題目就是有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空間科學應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想從較深的層次探索如何把空間技術、空間科學的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第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策劃成立“領域項目辦”,針對深空探測等這些重大領域的發展進行規劃。

記者: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最近宣布將在2018年探測火星,您覺得美國商業航天發展對我國有哪些借鑒意義?

葉院士:我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馬斯克探測火星的具體計劃不是很了解,也未查詢到相關資料。他本人曾宣布會在下一屆國際宇航聯大會上詳細介紹,但他將用“獵鷹重型”火箭向火星發射無人飛船,包括將“赤龍”飛船發送到火星,取回美國航空航天局火星車收集的樣本,然後返回地球。據說地火轉移的質量達13t,從這些資料來看,我有4個基本判斷:①它肯定不載人;②任務還比較初級;③目前要做到13t的地火轉移能力,而且“獵鷹重型”火箭和“赤龍”飛船都是首次使用,尤其是在2018年發射,時間很短,實現的可能性不大;④也不完全排除他有特別的驚人之舉,還要有待於他下一步宣布的具體計劃。

美國航天其實從來都是所謂的商業飛行,包括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是和美國航空航天局共同合作,雖然政府有投資,但其性質都是私營的,波音公司、洛馬公司……這些都是私人公司,隻不過是與國家的關係很密切。而我們都是國家行為,不能相提並論。中國的民營與美國的民營不是一個概念,美國的民營是長期幹國家的事情,中國的民營不是這樣的,目前對航天領域短期內還很難介入。美國的私營公司裏有大量航天精英人才,中國沒有。從基礎和曆史來講,都不能簡單套用商業這個詞,中國的民營公司進入航天,我認為首先民營企業家要對進入航天感興趣,行動起來至少得有3個步驟:①民營企業能夠配合航天企業做一部分事情;②民營企業能夠承擔比較重要的事情;③民營企業能自己獨立幹事情。我是鼓勵中國的民營企業介入航天領域,他們中間不乏實力雄厚者,也很有頭腦,但他們不知道怎樣幹才好,沒有曆史基礎,沒有運行模式。

記者:非常感謝葉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