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風21D導彈為什麽能打突然轉彎的航母?

(2016-06-25 11:55:01) 下一個

 

 

【長征七號】會逐步替代現有在飛的長征係列火箭。預計到2021年,將承擔80%的發射任務,成為我國發射任務的主力。 ·

 

東風21D導彈為什麽能打突然轉彎的航母

 
 

解放軍在對美軍過去20多年間所進行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進行認真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衛星是美軍與其他國家軍隊拉開技術差距的關鍵領域。“美軍的指揮、控製、導彈預警、通信、導航、偵察、監視等任務都非常依賴衛星,如果沒有衛星的支持,那麽美軍的技術優勢將會大大削弱。”有鑒於此,解放軍也大力建設自己的衛星網絡。中國的太空發展計劃,按優先順序,依次為高分辨率衛星、發射載具、發射基礎設施。

目前,中國正在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和發展相關技術。據美國國防部介紹,衛星隔熱屏和行波管技術就是中國從國外搜集的重點。與此同時,中國的衛星發展人員還正在建立一套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強調現代管理、標準化、質量控製(包括ISO 9000質量管理體係標準)和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很大程度上將用在中國軍用技術項目中。

前美國海軍情報局局長戴維·多塞特中將指出,“在10多年前,解放軍的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中既沒有超地平線雷達,也沒有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但是現在解放軍已經同時擁有了這兩類裝備。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的衛星發射活動非常密集,在軌衛星數量激增,其能力也在快速向信息融合方向發展。”而美國國防部則進一步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入軌,解放軍海軍對超地平線目標的獲取能力已經有了質的提高。利用地基超地平線雷達和空間成像偵察衛星,解放軍可對遠離中國海岸的目標進行定位,並支持遠程武器的精確打擊。

美媒稱,中國的新型衛星和超地平線雷達在對海洋和海上目標的監控、通信以及數據中繼方麵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通過對各種不同衛星獲取的數據進行融合,以及分析處理能力的提高,中國現在可以為遠程反艦彈道導彈攻擊提供導彈製導所需的各種目標信息。也就是說,衛星和超地平線雷達已經成為解放軍探測、跟蹤和在最壞情況下攻擊敵方大型水麵艦艇的ISR體係中的關鍵。多塞特中將強調,解放軍對於反航母作戰極為重視,不僅潛心研究反航母戰術,而且還專門發展了打擊航母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為了有效發揮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武器的威力,中國近年來發射的衛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將重點任務放在了海上偵察和監視方麵。除了衛星和超地平線雷達之外,中國的其他ISR能力也可以提供支持運用東風21D導彈的情報,它們包括用於海上偵察、監控和目標指示的飛機、無人機、漁船等等。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6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要科研成果。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裏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傳輸信息量比現有經典技術的極限低84%。這次實驗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考慮到有限的光纖線路資源,如何實現更快、更好地在兩地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壓縮、數據傳輸,一直是科學與工程界關心的課題。 最近幾年,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球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有望在7月發射,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也將於2016年下半年建成。除了可以提供無條件安全的信息傳輸手段,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量子通信的信息通道容量也能實現飛躍,其中一個重要技術就是量子指紋技術。

潘建偉院士是我國量子通信領域的帶頭人 在信息技術領域,“指紋術”是一種用於數據壓縮的技術。可以將一個較長的原信息壓縮成一個較短的消息串,而不會發生任何的信息丟失,而雙方進行信息比對時,就要用到指紋識別技術。

 

當這個短消息串是量子比特時,“指紋術”就被稱為“量子指紋技術”。由於量子力學的特殊規律,量子指紋技術效率比傳統指紋術提高了很多。經典方法所需要傳送的最小信息量為√(N)比特,而量子指紋識別技術可以將需要傳送的信息量降低為根號√(logN)比特,信道容量以指數級數提高。

 

雖然量子指紋識別的相關理論早在2001年就被學者提出,但受限於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現有的經典信息係統極限。按照中科大新聞網的報道,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李力等人,與中科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還得到了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阿裏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支持。

潘建偉小組搭建的係統模型

 

據悉,潘建偉小組搭建了具有主動相位補償的20公裏長雙Sagnac幹涉儀,在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結合中科院上海微係統所超導實驗室研製的超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實現了傳輸信息量比經典極限低84%的量子指紋識別。這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

 

潘建偉小組的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對這一工作的重要性給予高度認可,稱讚這一實驗“提供了量子密鑰分發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應用”;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在文章未發表之前就該工作進行了報道,報道援引國際著名量子通信專家Norbert Luetkenhaus的評論:“這項研究將開啟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麵的應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高分三號:2016年8月份發射

 

2016/06/17 高分三號, 2016年6月12日,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副局長陳連增一行蒞臨五院,現場視察高分三號研製進展情況。集團公司吳燕生總經理,五院趙小津書記、龐賀偉總工等相關領導和單位參加了本次活動。在衛星總裝廠房現場查看了高分三號衛星,對高分三號出廠前有關工作進行了細致的了解。

2016年6月13日下午,召開高分專項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高三衛星的出廠,預計在8月發射。目前,高分三號衛星、運載火箭已按照研製流程,完成了設計、生產、試驗及出廠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性能指標滿足研製總要求。其他係統也已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具備執行發射任務的能力。高分三號衛星主用戶單位介紹了應用示範係統的準備情況。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並投入使用後,可有效滿足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海洋權益維護信息服務、建築物群倒塌信息提取等需要,為我國海洋開發、陸地環境資源監測和應急防災減災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2016年6月12日,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一行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視察高分三號衛星研製進展情況。目前高分三號衛星研製進展順利,目前正在組織整星測試。主要應用於海洋環境和資源全天候的監視監測。該衛星將於年內擇機發射。高分三號衛星投入運行後,可高分辨、全天候對海洋和海上目標進行觀測,將從空間分辨率、觀測要素等方麵提升海洋衛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利於我國海洋觀測體係的建設,進一步服務於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