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性能最強2顆16米紅外高光譜光學衛星

(2016-01-30 04:31:17) 下一個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2顆16米紅外高光譜光學衛星可行性報告順利通過專家論證

2016-01-29

  1月29日上午,民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在京組織召開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2顆16米紅外高光譜光學衛星工程項目可行性論證會。會議由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龐陳敏主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院士王禮恒擔任論證專家組組長,來自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工程各大係統相關單位以及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地震局等用戶部門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會議。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主任範一大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16米紅外高光譜光學衛星工程項目和衛星係統可行性研究報告,審閱了相關材料。經過質詢和討論,與會專家認為方案科學合理,技術指標和技術路線合理可行,產品成熟度高,符合規劃安排和工程立項要求。該項目擬接替已超期服役4年且麵臨“斷檔”的環境與災害監測與預報小衛星星座A、B星,將有力提升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多用戶自主衛星數據資源支撐和業務化應用服務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16米光學衛星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工作順利啟動

         2015年10月23日,環保部監測司、民政部救災司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的2顆16米光學衛星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工作啟動會。環保部監測司胡克梅副司長和衛星中心有關人員、民政部救災司龐陳敏司長和國家減災中心有關人員,以及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總裝備部、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中國農科院、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資源衛星中心等單位的代表共4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2顆16米光學衛星項目背景介紹、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工作方案匯報以及衛星研製方案匯報,隨後進行了討論,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此次會議,標誌著2顆16米光學衛星項目立項工作全麵啟動。

16米光學衛星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會順利完成  

      2015年5月19日,16米光學衛星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會在北京舉行。環境保護部監測司胡克梅副司長出席會議並講話,衛星中心王橋主任及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東方紅航天衛星公司胡漢平副總經理、白照廣總師和有關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由潘德爐院士、任振海院士等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由衛星中心牽頭組織編製的16米光學衛星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論證,認為發展16米光學衛星迫在眉睫,對保障我國環境遙感業務化監測與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衛星中心組織召開16米光學衛星工程大總體協調會議

2015年4月27日,衛星中心會同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在北京組織召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兩顆16米光學衛星工程大總體協調工作會議,商討兩顆16米光學衛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製事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東方紅衛星公司、中國資源衛星中心、總裝備部測通所等有關單位的代表參加會議。這兩顆衛星將作為環境一號A/B衛星的後續業務星發展,以保障我國環境遙感監測與業務化應用有穩定可靠的衛星遙感數據源。經討論,會議初步明確了衛星工程近期任務分工,各係統代表均表示將積極配合做好相關工作。此次工程大總體協調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兩顆16米光學衛星工程立項工作全麵啟動。

 

衛星中心與東方紅衛星公司等單位專家對接16米光學星工作

2015年4月1日,衛星中心組織航天科技集團東方紅衛星公司、中國資源衛星中心、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等單位專家召開技術交流會,商討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兩顆16米光學星技術論證事宜。衛星中心綜合部、水遙感部、大氣遙感部、生態遙感部等部門技術人員參加會議。與會代表圍繞兩顆16米光學星的環保需求、有效載荷配置、衛星軌道設計等技術細節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為下一步兩顆16米光學星立項論證工作奠定了基礎。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2016年1月26日報道稱,中國準備發射世界上“最強大的高光譜成像衛星”,而且這種所謂的商業遙感衛星係統甚至具有監視導彈發射井和導彈本身的能力。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2016年1月26日報道,中國將發射強大的民用高光譜成像衛星,而且中國商業遙感衛星係統(CCRSS)具有監視導彈發射井和導彈本身的能力

根據這篇報道的介紹,相機和紅外線傳感器等光電設備通常僅能探測到電磁頻譜中的某一波段。例如,普通相機隻能夠探測到可見光波段,而紅外線相機能同時觀測到數百種電磁波段,並在不同電磁波長內打造出一種多層次的形象“立方體”。因此,使用這種技術能發現隱身戰機或地下掩體。

報道稱,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開始大力研發高頻譜成像技術並將其投入民用領域。目前,中國已將該技術應用於各種太空平台,包括“嫦娥”探月任務、“天宮”和HJ-1高光譜小衛星的對地觀測任務等。此外,中國還正利用安裝在各種飛行器上的高頻譜成像設備開展許多工作,如環境監測、石油勘探、減災防災和農作物估產等。這篇文章稱,隨著計算機處理能力與日俱增和高光譜傳感器體積越來越小,中國很可能將擴大這種技術的軍用和民用範圍。

在中國政府2016年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來自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相裏斌教授,因“不明項目”獲得中國領導人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而相教授正是一位“高光譜成像專家”。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相裏斌獲得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習近平身後左側)

據了解,高光譜成像技術具有一係列軍事用途。這種技術將成為探測淺水區潛艇和水雷的“寶貴工具”。對於陸地上的目標,由於能區分“木質誘餌”和真實導彈發射裝置的頻譜特性,該技術能夠識別偽裝設施。在空中,高頻譜傳感器還能被動探測采取了屏蔽熱源措施的隱身戰機。另外,高光譜成像技術能用於探測核武器和化學武器,並定位隱藏此類武器的地下隧道和掩體。

高光譜衛星曾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中間為“布鞋院士”李小文

據了解,中國航天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在高頻譜成像技術方麵展開了相關研究,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國計劃在2016年末,發射一顆商業遙感衛星,而高頻譜成像能力是這顆衛星最重要的技術之一,這將大大強化中國衛星對地探測能力,得益於中國科研實力的整體進步,中國已經徹底掌握了高頻譜成像這一世界頂級技術。

對於衛星的高頻譜成像技術應用,中國其實早已投入使用,包括已經發射多次的嫦娥探月衛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以及HJ1高光譜小衛星等,這些衛星和飛行器利用高頻譜成像技術展開對地觀測任務,並在民用領域展示了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中國最強高光譜成像衛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美國《大眾科學》雜誌的報道可以看出,中國即將發射的這顆最強高光譜成像衛星,其光譜分辨率小於5米,地麵分辨率在15米左右,主要波段數為328個,而美國在2010年發射的戰術衛星3也隻能接收300個波段的信號,由於中國最新成像衛星裝備有超強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因此中國對美國有技術上優勢。

當前,具備研製和發射高光譜成像衛星的國家隻有中、美、俄等少數幾個國家,主要原因是這種衛星對精密儀器、材料等技術的要求都極為嚴格。因此,高光譜成像衛星的研製成功是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