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們的底氣 必殺技 他們的忌憚

(2016-01-06 04:16:56) 下一個

 

刀口:我們的底氣 必殺技 他們的忌憚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共和國的安危,人民的安寧,中國夢的實現,這一切都要用一句話來形容。

拜托了,火箭軍!

火箭軍的前身是二炮,全稱是第二炮兵,這個稱呼還是周總理親自命名的。為什麽當初不叫火箭軍非叫二炮?一般認為主要是出於保密的原因,第二炮兵這個稱呼會將人不由自主的往炮兵那個大炮筒子上想,怎麽也想不到是導彈部隊,更不會往敏感的戰略彈道導彈上去想,導彈和導彈在性質上差的十萬八千裏,空空導彈也是導彈,但是東風5也是導彈,前者幾個人抱著就走,後者要三輛巨型卡車拉著,作用和威力也差著等級。所以,二炮這個稱呼就是個文字遊戲,是障眼法。 
 

1974年1月,北京還發生了一件當時轟動一時的蘇聯間諜案,1974年1月15日晚10時許,蘇聯(當時被稱為“蘇修”)駐華使館一等秘書、三等秘書等人,在與該國派遣特務李洪樞以及同夥在北京西壩河橋頭秘密接頭時,上空突然躍起一發紅色信號彈,緊接著西壩河橋被照明彈照得通體透明,成群的民兵和公安人員從四麵八方直撲橋下,謝苗諾夫等幾人被當場抓獲。

從謝苗諾夫給李洪樞的手提包中,搜出一部小型電台、一張設置天線的示意圖、一張電台聯絡頻率時間表,以及一張偽造的中國邊境空白通行證,還有人民幣5000元。中國政府在1974年1月19日召見蘇聯大使,麵交抗議照會,並宣布5名從事間諜活動的蘇聯使館人員為“不受歡迎的人”,予以驅逐出境。以上隻是當時八股文的報道,其內幕一直到幾十年後才披露些許,這件間諜案是周總理親自抓的,情節很複雜離奇,具體的就不說了。

李洪樞間諜案其中有個細節,就是李洪樞的秘密使命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麽是“二炮”,到了1974年蘇聯還不知道二炮的真正含義是什麽,可見這個秘密保的有多好,別忘了,當時中國已經試驗成功氫彈,而在這件事發生的前一年中國在1973年再次試驗過實用型的氫彈試驗,而且中國早在1960年代中期和末期還進行過兩次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的發射試驗,第二次竟然是導彈與氫彈結合的實戰化發射試驗。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幾次真的將核彈頭裝上導彈真的打出去的試驗。整個冷戰時期到現在,美蘇(俄)進行過幾百次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沒有一次是真敢把核彈頭裝到導彈上的發射試驗。所以中國當年的這份膽量在現在看都是令人震撼不已的,這不僅僅是膽量問題,更是對自己科技和技術能力的高度自信。


1966年9月,當我國核彈、導彈結合試驗的工作準備就緒時,周恩來親自過問實驗工作的許多細節,包括導彈飛行彈道、爆點、安全自毀裝置等,並一再指示,要絕對保證安全。直到國防科委、二機部、七機部對‘兩彈’結合的保險措施和安全自毀裝置‘冷’試驗和‘熱’試驗的安全可靠性進行了證實後,周恩來才放下心來。”

1966年10月27日,裝備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東風2號”,準確命中目標,“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原子彈武器導彈核試驗。1967年6月l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中國進行的第六次核試驗。

 

1968年12月11日、l3日,周恩來召集中央專委會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東風3號”中程地對地導彈的試驗報告。14日,他向毛澤東建議批準這次試驗,並說:“試驗結果,無非成功或失敗,即使失敗,也可在發射過程中取得改進根據,以利再試。”

1968年12月27日,我國用自行研製的“東風3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的熱核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熱核武器(氫彈)導彈核試驗,也是我國第二次完成的導彈核武器全試驗。此後中國就再也沒有進行過完整的導彈核武器全試驗。

從以上兩次絕無僅有的導彈核武器試驗中我們看到,敢於做人之不敢做,為人之不敢為,我們也不難領略到新中國早期政治家的巨大膽識和魄力,敢於麵對可能的失敗,敢於審時度勢果斷拍板,正是他們的胸懷和敢於決策的魄力才使得中國今天有大國的地位,我們今天的很多“尊重”依舊是完全得益於60年代偉人的那時的豐功偉績。

根據權威解釋,二炮的名稱其實早在1950年代就有了。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可世界並不太平。麵對敵對勢力的“核訛詐”,黨中央審時度勢,決心創建中國的戰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點發展以導彈、原子彈為尖端武器的曆史性決策;從1957年起,逐步組建了戰略導彈的科研、訓練、教學機構;1959年,我國第一支地地導彈部隊正式組建;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領導機關。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組建的,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沒有使用“戰略導彈部隊”這個稱謂,而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第二炮兵。

二炮從來都是神聖、神秘、神奇的,二炮從來都是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直接掌握的一支隱秘的雄獅勁旅,二炮是和平背後那個掌握著必殺技的黑衣保鏢,靜如巍巍群山巋然不動,警惕的注視著一切風吹草動。

二炮的規模、編製、人數從來都是迷,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打聽,體製內的三緘其口,體製外的莫衷一是。記得有個段子,說二炮有一次旅以上幹部開會,台下坐了一禮堂,二炮政委把一份參考消息摔在桌上,問:“你們都是幹什麽吃的?都說二炮隻有二十四枚導彈”。

台下一片笑聲。

 

1980年5月18日和19日中國向南太平洋連續發射2枚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導彈飛行29分鍾準確的落入目標區內,一瞬間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從此有了可以在半小時內打擊世界上任何角落的核武器,而且是實戰化小型化的超大殺傷力的氫彈。有了這樣瞬間可以滅國的大殺器,世界和平和中國人民的幸福與安寧得到了保障。

但是,幾十年來西方的主要媒體幾十年如一日的宣稱中國隻有24枚洲際彈道導彈,這顯然是一種宣傳策略,就是有意不承認中國應該具有的核大國的大國地位,削弱中國核大國地位應有的話語權和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但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GDP世界第二的巨大影響力,中國隻有24枚洲際導彈的說法也逐漸煙消雲散,這幾十年來,西方隻有英國的簡氏防務說過,中國的核力量早就在英法之上,僅次於美蘇(俄),簡氏防務敢於實事求是,主要是要保自己的商業信譽,這也是老牌帝國主義的狡猾之處。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得益於於敏構型,中國的氫彈核武器,早就在質量上與美國並駕齊驅,而在長期儲存、可靠性上還有所超越。

其實說到底,中國核力量的話語權是隨著威脅的來源逐漸壯大的,美國和西方以及它們的媒體在談論中國的核力量時毫不諱言的總是提到中國能有多少可以打到美國的核導彈,這就使人清楚的看到,隻有能夠有足夠多的洲際導彈打到美國,進而能覆蓋美國全境,成了潛在的衡量中國力量的標準,這些導彈越多,中國的話語權就越大。雖然這不是衡量中國力量的唯一標準,卻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中國經濟的體量越大,影響力隨著經濟增長力就越大,在美國看來對它稱霸世界的阻礙就越大,那麽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對立甚至衝突就越多,美國免不了就有動用武力解決中國的衝動,為了防止美國“圖窮匕首見”,惱羞成怒掀桌子,中國就要未雨綢繆早作準備,隻有給美國衝動的神經多潑點冷水,讓它能意識到衝動的後果,中國發展自己核力量就成了必然,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進入21世紀後,美國發展了針對中國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就是俗稱的“戰略反導”,美國曾經打算將反導係統部署到80枚,而且是邊研製邊部署,但是這個計劃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就無聲無息了,這充分說明美國已經認識到美國的反導跟不上中國核力量的增長。中國在發展自己的核力量的同時,也在努力發展自己的戰略反導,這實際上是以2倍的力量抵消美國核武器的數量(這是本文一個全新的提法),這種抵消的算法不用脫襪子數腳趾頭就能算出來,中國甚至一反低調的宣傳作風,高調通過國家媒體公開宣布中國中段反導的成功,這都是對美國企圖遏製中國的積極回應。

美國為了降低戰略打擊的門檻,隨後在進入21世紀後又發展了“一小時全球打擊”技術企圖再次占領戰略打擊高地,中國隨後跟進,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水漂彈)發展非常成功,迫使美國暫緩了在高超音速武器上的投入。這樣的戰略遏製與反遏製還將繼續,但是中國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定會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保障中遠期的戰略平衡。

說到這裏,我們再回頭看二炮這個名稱的曆史終結也就有十分的道理了。二炮已經不再是一支單純的核反擊力量,而是容納了戰略反導、遠程打擊航母和水麵目標、常規武器一小時全球打擊等的綜合戰略打擊的力量,也不僅僅是核常兼備這個定義所能概括的,這些任務性質能概括的就是中國火箭軍。

火箭軍也由此上升為中國的一個新的軍種,與空軍、海軍並稱軍種。相應的司令官也由中將升格為上將領率,與各軍種和總部同級,共同接受中央軍委的直接指揮。

最後要說的是,今後我們一提起火箭軍腦子裏不應該還是早先的那個二炮,火箭軍將是一支綜合戰略打擊力量,除了執掌中國的核大棒,還會承擔戰略反導、戰略打擊航母,戰略打擊全球時敏目標等艱巨而又偉大的任務。

今後我們對火箭軍的目光不能再僅僅停留在東風導彈上了,中國火箭軍將是一支諸種高技術武裝的可以應對隨著世界科技發展產生的新威脅的全新的部隊,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中國和平安寧發展的有效保障。

拜托了,火箭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