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11:1000kg@700km SSO    1000萬美元

CZ-11:350kg@700km SSO

KZ-1:430kg@500km SSO

飛天一號:250kg@500km SSO   700萬美元

 

航天科工商用固體運載火箭地麵試驗有條不紊進行

肖軍霞 王均武  日期 : 20151208

圖為四院九部環境試驗中心技術人員進行火箭艙段靜力試驗前的準備工作。肖軍霞 王均武 攝文

        中國航天科工商用固體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該型號火箭由四院負責研製,目前,火箭研製進入相關部件地麵試驗階段。

 

航天科工六院389廠上下聯動放“大招” 勇於創新無極限

       11月19日淩晨3點17分,某型號第三級發動機澆注工序的順利結束,讓389廠參與研製的人員鬆了一口氣。此次新型號的研製,不僅是對389廠工藝技術水平的巨大挑戰,也是幹部職工上下聯動實施“三創新”的重要體現。

           從去年年底開始,為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關於“新一代航天發射與應用”的重大戰略部署,滿足未來市場對於低成本產品的旺盛需求,六院專門召開某型號研製工作啟動會,要求389廠承擔該型號絕熱、裝藥、總裝和交付任務。

            麵對時間緊、任務重、資金有限的困境,389廠再次發揚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優良作風,接到通知後在明確行政指揮和技術指揮的基礎上,立即組織精兵強將編寫策劃報告,開展工藝攻關,其中涉及固化工藝參數、裝藥工藝、質心測試工藝等工藝攻關項目就多達9項。同時為了確保研製工作的高效運行,389廠建立周例會製度,積極協調解決研製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

            在工裝設計加工過程中,389廠按照“三創新”要求,秉承低成本策略,加強通用化設計,以借用改造為主,加工為輔,積極挖掘現有工裝潛能,盤活封存工裝的資源。諸如運輸工裝、翻轉吊具、貼片車、翼片架、弧形架、試重件、承力環等十幾類工裝基本都是借用其它型號產品的,有的工裝不僅型號之間可以互通,甚至毫無關聯的工序之間也可以互用,大幅提升了工裝的使用率。特別是在公路運輸工裝的設計時,設計人員創新性地采用分體結構,通過調節架體連接,既滿足產品固定要求,還避免傳統的整體架車長度過長的缺點,為今後運輸工裝的通用化使用掃清了障礙。據統計,憑借著通用化設計和改造,為389廠節約研製成本近百萬元。

          11月5日下午,研製型號三級殼體入廠更是得到最高“禮遇”。389廠、359廠、41所、46所相關人員紛紛湧進工房,圍在殼體周圍觀察其表觀質量和狀態結構。11月6日,在生產調度會上,總工程師張學軍要求生產組織部門針對該型號的生產編製專題計劃,節點要精確到小時,做到“不落地”,“無接縫”。雖然車間已經提前完成對操作工人的工藝培訓和安全交底,但是在生產時,車間領導、工藝人員必須全程跟產,指導工人操作,及時處理突發問題。該型號三級殼體芯模結構特殊,可以說是建廠以來結構最為複雜的芯模。由於是第一台產品,還處於摸索階段,因此,在作業現場,無論是無損檢測、試重,還是裝配、絕熱,你經常看到主管領導、工藝人員與操作人員協同作戰的情景。大家總是反複嚐試,跟產的其它人員也在一旁出謀劃策,積極配合。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困難也在一點一點被克服,11月17日,該殼體被推進了澆注工房,前期經過工藝攻關驗證的首次使用的組合式澆注方法在此時發揮了作用,推進劑順暢的滴落在殼體中……

         創新之路總是布滿荊棘,勝利的喜悅讓人難忘,但最享受的其實正是創新路上眾人攜手攻關的過程,此次研製為389廠在大直徑發動機研製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研製進展順利,已進入初樣階段,計劃2016年進行首飛。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征集首飛載荷。

     雖然此次航天科工對外披露的“快舟十一號” 還未與世人見麵,但是其航天能力與設計仍然值得期待。

     據中國航天科工四院總師梁紀秋介紹,“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是按照航天科工“新一代航天發射和應用”戰略發展規劃及部署,麵向全球商業航天發射需求,按照“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理念,研製的具有“低成本、快響應、市場化”特點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火箭充分繼承了‘快舟一號’的技術特點和成果,運載能力提升5倍,能夠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火箭采用移動方式發射,起飛質量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噸,主要麵向400 公裏~1500公裏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單星或多星組網發射服務。”梁紀秋表示。

     “快舟”係列新型運載火箭與傳統火箭相比,在總體設計思想與理念上極大創新,通過係統集成創新,使同等載荷條件下火箭起飛質量大大降低,並通過大量采用通用化、標準化的成熟產品,既保障了可靠性和使用性,又降低了研製成本和產品成本。通過科技創新,起飛質量較同類產品降低約20噸,僅此一項即可直接降低發射成本約1000萬。

   “快舟家族”又將添新成員,未來發展潛力無限。(大雨)

 

 

     10月30日,在首屆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透露,該集團公司將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係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

快舟十一號火箭可實現無依托發射

    計劃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進行首飛的快舟十一號火箭,“控製成本是主要追求目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鏑在論壇期間告訴澎湃新聞說,“在運載能力上,700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該型火箭能夠達到1噸。這樣一來,我們的目標是,將每公斤的發射費用控製在1萬美元以內,這在國際上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作為在商業航天產業領域的初步嚐試,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分別發射了快舟一號和快舟二號2顆對地觀測試驗衛星,開創了中國用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先河。

此次快舟十一號也是固體運載火箭,可實現快速發射,“對於發射場的要求比較低,試圖做到無依托發射。”張鏑介紹說,如此一來,發射場的費用也能省掉很大一筆,全周期的費用非常低廉。

    中國科工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總設計師梁紀秋在論壇的發言中透露,目前,快舟十一號上已經有些搭載,但仍有空間,可提供服務。“因為是首飛,是以火箭試驗為主要目標,所以搭載的費用會比較低廉。”張鏑說。

    “商業航天產業蘊含巨大的商業價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在演講中說,並給到場嘉賓算了一筆賬,商業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動7-14美元的回報。2014年全球航天產業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76%為商業航天的產出,全球航天產業帶動產生了數萬億美元的收入。

     但航天產業的高門檻和高風險同樣不可忽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總體部副主任貝超在演講中提出,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商業航天項目的成本,並控製意外事故的風險。

 

2015年1月27日,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劉石泉赴六院調研指導工作

http://www.casic.com.cn/n103/n131/c2122498/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