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144)
2010 (770)
2015 (68)
2016 (326)
《明鏡周刊》9月26日報道說,前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學者兼企業顧問古魯斯瓦米(Guruswamy)在其著作《追龍》一書中分析亞洲的未來,得出的結論是:"2050年美國人依然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印度和中國創新不夠,不足以超過美國。但是我們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力量,2035年我們甚至會超過中國。
"他的樂觀理由在於:印度人平均起來比中國人更年輕,對外更開放。……
"他聲稱:'我們的製度比中國的製度慢些,在中國一旦決定了什麽就會發生,在我們這兒討論來討論去,批準一個攔河壩需要20年,不像中國那樣隻要幾天。但是,中國人也腐敗,政治局常務委員會9個成員中有6個在美國或加拿大擁有土地。"
該刊指出:"對於印度未來的全部希望,印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提醒人們,自己的許多同胞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巨大問題。中國的新出生者可以預計活到73.5歲,而印度的壽命在64.4歲。在印度,1000個兒童死亡50,在中國隻有17。94%的中國人會讀書寫字,但是印度人隻有74%。將近20%15歲到24歲之間的印度婦女是文盲,而在中國隻有1%。
"印度和中國或許還在經濟起飛的開端,然而其公司的影響力已經在世界其它地方明顯地感覺得到。……"
"歐洲依賴亞洲"
該刊列舉了一些亞洲公司在全球擴張的例子,包括吉利集團收購瑞典的沃爾沃車廠,然後寫道:"亞洲公司挺進的例子還有很多,中國國有化學巨頭藍星集團用20億美元收購了挪威奧克拉(Orkla)康采恩旗下的矽材料公司。中石化2009年用72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和瑞士合資的石油開采公司Addax石油。同樣是國有的石油巨頭中化集團投資30億美元獲得巴西大西洋海岸40%的油氣田。在阿根廷,國有的中海油(CNOOC) 用30億美元獲得Bridas石油公司一半的股權,在巴西,許多鐵礦全部或部分地為中國所擁有。在秘魯,已經有1/3的礦山落入中國企業之手。
"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中國人已經為穆斯林朝聖者建了一條18公裏長的地鐵線。在首都利雅得的中國中國市場,阿拉伯人甚至可以購買中國的保險櫃。
"時代發生了何等的變化,歐洲多麽突然地依賴於亞洲,東盟秘書長、泰國人素林(Surin Pitsuwan)向記者講述了2008年10月北京的亞歐首腦會議,正值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當時在人民大會堂,可以感覺到歐洲人的害怕和憂慮,他們對中國人隻有一個願望:請你們保持經濟的運轉,我們的經濟才不會崩潰。'"
編譯:林泉
責編: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