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將領:鎖住世界共5把鑰匙 印度洋掌控3把
翻開世界地圖,位於南亞次大陸下方的廣闊海域就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大國角逐的舞台。而一直謀求世界軍事強國地位的印度更是不遺餘力地擴充自己在印度洋的勢力。印度外交家潘尼迦曾提出,“印度的安危係於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於印度洋,未來的偉大也靠印度洋”。正因為如此,自建國以來,主宰印度洋便成為印度的夢想。但是,除了囿於自身實力外,美國等西方大國的軍事存在和日益猖獗的海盜活動使“印度之洋”的夢想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三麵環陸的地理位置使印度洋成為獨特的“陸中之洋”
印度洋之所以如此重要,首先源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洋處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的包圍之中,總麵積740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20%。海洋平均深度3800多米,南北最長10460公裏,東西最寬處9655公裏。
在四大洋中,北冰洋距離大陸核心地帶十分遙遠,而太平洋和大西洋則像直通地球南北兩極的海洋大道,唯有印度洋三麵被陸地環抱。
目前,印度洋周邊地區共有47個國家,其中36個國家可直接通向印度洋。該地區的人口數量約占世界人口總量的1/3,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從陸上俯視印度洋邊緣,其東、西、南三麵海岸陡峭平直,隻有北部與南亞和中東陸地相接的海岸線綿延曲折,因而形成了多個重要的邊緣海和海灣。其中,西北部為紅海,北部是阿拉伯海,東北部則是安達曼海。而主要的海灣則包括了西北部的亞丁灣、波斯灣以及東北部的孟加拉灣。目前,這些邊緣海和海灣已經成為陸地國家伸展其海上力量的重要前沿,也是海權大國入侵大陸的最佳跳板。
另外,印度洋特殊的戰略地位還體現在其掌握著多個關鍵性的海峽。
英國海軍將領曾將多佛爾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和好望角比喻為“鎖住世界的5把鑰匙”。在這5把鑰匙中印度洋就控製了3把。
東部的馬六甲海峽是東亞各國通往中東航線的死穴,最窄處僅有37千米,極易被控製。西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是中東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中東戰爭時期蘇伊士運河的關閉給西方國家海上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充分證明了其重要的地理價值。好望角則是巨型輪船從美洲通往中東、遠東以及大洋洲的重要通道。除此之外,由於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的90%要從霍爾木茲海峽運出,而曼德海峽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海上交通要道,從而也使這兩個海峽的戰略地位悄然上升。
此外,印度洋中還分布著南北走向的三串島鏈:西部的索科拉島、馬達加斯加島、塞舌爾群島;中部的拉克代夫群島、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和東部群島的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蘇門答臘島。由於這些島嶼十分接近大陸架,其軍事安全主要依賴於陸上大國和海權強國的支援和保護。因此,大多數具有戰略價值的島嶼已被改造成重要的軍港和空軍基地。
重要的海上航線使印度洋成為爭奪石油資源的交匯地帶
波斯灣地區豐富的石油儲量是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和軍事發展的“血液”,而印度洋所控製的海上航線則成為輸送石油通往東、西方世界的“能源動脈”。據統計,印度洋每年承擔著世界50%的集裝箱貨物及70%的石油產品運輸,經印度洋運送的石油超過世界海上石油運輸量的一半。
從西方進入印度洋有兩條重要的海上航線,分別是“蘇伊士航線”和“好望角航線”。蘇伊士航線從西歐、北美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是連接西歐到印度洋能源區的最近通道。自1869年蘇伊士運河建成以來,從歐洲和北美進入印度洋的航路縮短了1000多海裏。好望角航線是非洲大陸南端進出印度洋的海上命脈,特別是對於美洲國家運送石油等戰略物資來說,好望角航線可謂首選。
從東方進入印度洋最為重要的航線當數馬六甲航線,它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最便捷的海上航線。日本約90%的石油運輸需要從這一航線通過。而對於美國來說,在印度洋地區發動的曆次戰爭中,馬六甲海峽對美國海上力量的快速投送和有力的後勤保障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出入印度洋的海上石油航道和海峽之所以成為世界大國關注和爭奪的焦點,不僅僅取決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多還是來自於陸權國與海權國的地緣利益之爭。
首先,縱觀印度洋北部,從紅海經過阿拉伯半島、波斯灣、伊朗高原、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直到馬六甲海峽形成一條弧形地帶,這條弧形戰略地帶是連接大陸腹地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紐帶。誰控製弧形地帶,不僅意味控製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同時還標誌著打開了通往歐亞大陸內陸的大門。19世紀的英國就是通過印度洋的海上航線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進而控製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所以,海權大國同陸地國家的矛盾紛爭,不同程度地映射到了這片看似平靜的海麵上。
其次,在這一弧形戰略地帶裏,至今沒有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世界性大國。相反,連年的戰爭使部分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從而導致海盜活動猖獗。因此,各國不得不投入軍事力量維護海上航線的暢通。
再其次,從資源角度看,印度洋波斯灣海底及其周圍陸地是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迄今為止,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約為120億噸,天然氣儲量7100多億平方米,油氣資源占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
大國的軍事存在和有限的國力使“印度之洋”夢難圓
印度洋地區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英國海軍有句流傳已久的話,“誰能得到印度洋,誰就能控製世界。”
從地理上看,突出的南亞次大陸深入印度洋1000多英裏,將印度洋的北部海域一分為二,分別為印度半島東西兩側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廣闊的海疆和在印度洋中心的地緣位置使印度在該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持續增長的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也使得印度控製印度洋的野心不斷膨脹。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印度的海權之父潘加尼就提出所謂的“鋼圈理論”,即在圈內打造一支強大的、足以保衛內海的海軍,使印度近海變成一個安全區。當前,印度大力發展海上軍事力量,其海軍已經擁有一艘航母。未來幾年中,印度還將從俄羅斯進口退役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加上新研製的“維克蘭特”航母,屆時印度可能會有三支航母編隊進入印度洋地區。
盡管印度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但要想真正實現“印度之洋”戰略仍然困難重重。
首先,對美國來說,控製印度洋對美國的全球戰略至關重要。從反恐角度講,美國控製住印度洋,可以更方便地輸送反恐軍事力量,切斷恐怖組織海上的聯絡渠道,提升反恐效率;從防止大國崛起角度分析,掌握印度洋製海權,對俄羅斯等大國都能起到威懾作用。其次,對俄羅斯而言,控製印度洋對其反製美國則更加有利。此外,日本近期也借海盜問題,實現向海外派兵,實現在印度洋上“分一杯羹”的企圖。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想獨享印度洋幾乎是不可能的,平靜的印度洋海麵下將繼續暗流湧動。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