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拍攝時“不宜發表”的老照片【組圖】

(2011-03-14 12:00:29) 下一個




拍攝時“不宜發表”的老照片(組圖)
 


  在20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新華社攝影部的圖片資料開始對外開放,以新華社照片檔案館的名義麵向社會,開展服務,同時收取一定的費用。有些照片邊角上有手寫的文字,多係對說明文的校正或對圖片的批語,諸如“不宜發表”、“曝光不足”、“左邊的人裁去”之類。這些批語,不經意地透露著那個年代拍攝和選取新聞圖片的標準,頗耐尋味。(來源:《悅讀MOOK》第19卷)

  圖一:1951年10月23日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台上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潘光旦上大學時因體育事故,斷了一條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時毛澤東見其他人均離席走動,惟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顧問。毛澤東與別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顯要,很‘露’臉,而這一張,卻是個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見毛澤東來到自己麵前,遂拄著拐杖從座位上欠起身,用握著煙鬥的另一隻手撐著桌麵,微笑著與毛搭話……這幅照片以瞬間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時期共產黨領袖與知識分子尤其著名知識分子間的微妙關係。解讀者從照片上“領袖謙恭的背影裏”讀到的,是建國之初“國家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殷殷之情”。但作者也對短短幾年後知識分子即“厄運臨頭”有所慨歎:連被毛澤東如此禮遇的潘先生也沒能幸免!就是這樣一幅極富現場感與時代意味的新聞照片,卻因領袖是背對鏡頭,而被歸入“不宜發表”之列,在通訊社的資料庫裏沉睡了幾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後,始以“曆史照片”的麵目得見天日。




  圖二:真是無獨有偶。後來《老照片》裏還刊發過一張1949年初蔣介石宣布“下野”回到奉化老家祭祖時與蔣經國在山間俯瞰家鄉的照片。據照片的提供者、台灣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風先生介紹,這張照片也因為是俯角拍攝了領袖的背影,被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方麵列為“不宜刊布”,直到蔣氏父子離世後,才得以公開麵世。

  雖然這兩幅照片的基調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表現了領袖與知識分子的一度相敬如賓,後者留住的卻是蔣氏父子倉皇辭廟的無奈,但以領袖需以正麵、高大形象示人的構圖標準來衡量,這兩張照片無疑是觸犯了同樣的禁忌。看來,對於照片的取舍,許多時候並不完全取決於黨派的意識形態,恐怕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影響在裏麵。隻是這個話題有些深奧,非區區所能盡述,隻好仰待高明了。







   圖三、圖四:另有兩幅當年被歸入“不宜發表”後經《老照片》刊布出來的照片,是“三五反”期間上海滬光電影院前即景(見圖3)和宣傳隊員在上海裏弄裏教唱歌曲(見圖4)。這樣兩幅如實記錄了當年滬上社會風貌的新聞照片,當初為什麽未被允許發表?其中的原因,雖然難以盡知,但隻要仔細端詳一下這兩張照片便不難發現,它們與後來習見的那些經過精心設計擺布的新聞照片有很大不同,構圖沒有那麽集中,主題似也不那麽鮮明。即如滬光電影院門前即景那張照片,畫麵裏匆匆走過的那幾個哈腰弓背、一身疲憊的中年男子,與背景中那些赫然在目的畫幅和標語,構成了一種曖昧且不確定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

  拍攝這兩張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五反”運動中強大的宣傳攻勢。原本張貼電影海報的電影院門前,糊滿了巨幅宣傳標語和宣傳畫;而一向寧靜、溫馨的弄堂,也變得人頭攢動,群情激奮,男女老少被召集起來學唱“同一首歌”,不過歌名是“兩條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聽著,兩條道路由你挑……”聽著這般眾口一詞吼聲,住在弄堂裏的那些中小工商業者們即使沒有做過什麽不法之事,怕也要膽顫心驚吧?




  圖五:1960年代湖南某築路工地,而照片中低著頭、徒手走來的一位戴眼鏡的男青年,讓畫麵一下子變得有些撲朔迷離,難以定義。




  圖六:1960年代北京集會遊行的場景,喊口號者的激情投入與身邊人們的木然表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觀看者對眼前集會的多重想象。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