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一飛院重點型號攻堅紀實
在沒暖氣屋裏脫去棉衣
來源:中國航空報
2010年歲末,型號攻堅最緊張的那幾天,一飛院三所某辦公室。
深夜,習慣於靠前指揮的副總師馮軍,一邊衝泡方便麵,一邊感慨:十年前就在這裏吃方便麵,十年後還是如此。
一飛院持續多年型號任務繁重,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無論從任務量還是任務難度來講,2010年無疑都稱得上“空前”。
這一年,多項重點型號及ARJ21新支線客機研製任務,與大量預研、技改工作構成了一張高度交叉的任務網:
重點型號充滿風險與挑戰的設計任務,全年僅試驗就啟動了近百項;
空警2000飛機既要完成相關的試驗和改裝設計,還需要就該型號承擔的大量安保、軍演任務進行保障;
ARJ21新支線客機則需要完成多項試驗的試驗件發圖,試驗件交付技術條件評審,以及全麵技術責任的轉移;
同樣是2010年,以綜合試驗廠房建設為標誌的研保條件建設進入關鍵期,多項預研課題也迎來了結題、驗收的節點。
……
與這一係列任務相對的,則是數量不足的科研隊伍。
由此,全院上下的唯一選擇就是——
實幹、巧幹、拚命幹
回 首來路,三所機身結構研究室年輕的室主任吳旭輝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完成了一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0年歲末,一麵是節點提前,一麵是 新的艱巨任務——減重!這就意味著: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重新確定絕大多數參數,推倒重畫大多模型!對於這種情況,結構戰線的年輕骨幹李德彪曾坦言, 那段時間,壓力確實太大了,每當加班到晨曦微露,就會不禁對著窗外發呆:這活能幹完嗎?
沒有攻不下的山頭!一時的信心不足很快就被持續高漲的鬥誌所戰勝。這份鬥誌,源於日趨科學的組織管理,源於不斷改進的技術手段,源於上下同欲、幹群齊動的合力,源於你追我趕、不甘人後的追求,更源於一飛院固有的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文化因子!
於是,沒有刻意動員,沒有豪言壯語,唯有埋頭苦幹,努力將個人能量發揮到淋漓盡致。一時間,“比拚搏奉獻、比創新超越,比團結協作”在一飛院高分貝唱響!
為 了提高效率,設計人員充分利用CATIA二次開發功能,實現零件的快速設計,機翼等部件實現快速建模後,原本需要一個月的工作周期大幅縮短為兩天;被同事 稱作“秀才”的三所職工呂鵬飛,則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擠出時間編寫了不少小程序,大大簡化了後期工作的複雜程度。
即便如此,攻堅的曆程依然充滿了披星戴月、昏晨相連的鏖戰。加班到最後,大家似乎都變得亢奮起來。沒有幾點的概念,沒有“今天”和“明天”的區分……
的 確,這場與時間的爭奪戰,幾乎可以用“慘烈”來形容。每個參與者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隻是,大家身在其中,反而覺得習以為常。衝鋒在一線 的李東感冒一個多星期都一直堅持,因為他覺得“不加班會有負罪感”;他的同事劉中凱則忍痛將生病的小孩送到父母家,縱是內心翻江倒海,也鮮能抽出時間回家 看看……對此,同事是這樣說的:“在數模優化的關鍵時刻,讓他走,他都不走。”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種種不合常理的思想、行為背後,是一份對工作最樸實 的責任!
同樣是這份責任,行動不便的準媽媽們不搞“特殊化”,而是一日接一日地持續加班。“難得有機會可以參與其中。”從工作現 場到產房的高玉偉的話代表了 這樣一個群體的共同心聲。因此,她們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盡量將自己的工作往前趕。整個一飛院,這樣的美麗堅守又何止十個、八個?
為 了保節點,通宵鏖戰者都不乏其人,持續加班者更是習見。用六所黨支部書記薛峰的話說:“大家不知道啥叫不加班。”六所人到中年的技術骨幹徐蘭寶, 年初還是一頭烏發,現在頭發卻已白了一半。作為“鐵鳥”試驗台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一人承擔了十幾項重要的大型試驗,期間操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也許 隻有他自己知道。六所年輕的女孩子張芬,一到西安出差就是兩個月,以繁重的工作、單調的生活代替了本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五彩斑斕。甚至就連元旦回來一趟的 小小要求,也因為一項臨時任務而泡湯,可是,她依然將笑容掛在臉上。
從不畏難、被譽為“滅火隊員”的IT人,一直在為相關研究所 順利完成節點任務保駕護航。在麵對數模存入數據庫時莫名丟失、數據傳輸產生擁堵等一個個 十萬火急的問題,以副總師劉看旺為首的十一所相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編程、調試,隻為盡早解決問題,全力保護設計人員的勝利果實!
為 加緊研保條件建設、保證年底標誌性工程按時完成。五所、六所、七所、九所、十一所等相關專業的設計人員每天都往返於辦公室與綜合試驗廠房之間,多 方協調,現場解決問題。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負荷以及艱苦的工作環境,使得不少設計員患上了重感冒,但他們依然堅守,全速推進工作。
除了重點型號這條“火線”外,其他型號研製戰線也同樣湧動著超常拚搏的熱流。
為了保證對某型號試驗結果24小時不間斷的把關和監控,一所研究員張健全然不顧酷暑時節試驗室裏的高溫、噪聲,及試驗所使用的大量化學製劑所散發出的刺鼻氣味,在連一把凳子都沒有的現場,一站就是一天。
某背景預研項目作為一項重要的預研工作,關係著一飛院的後續發展,一所承擔了相關的論證、設計和評估工作。為了做好測試工作,一所設計人員崔力、潘 誌雄、曲浩、王健等忍受著12月份北京的嚴寒,在沒有暖氣的試驗室裏,每天加班到深夜3點多……甚至為了更換模型,一次次脫去棉衣,輪換著躺在僅鋪有薄薄 防塵布的冰冷的水泥地上進行操作。
為了確保ARJ21全機穩定俯仰(2.5G)情況極限載荷靜力試驗的成功,二所的小夥子張建剛 在2010年4月底、5月初去上海出差20餘天。因為 進度催的比較緊,加班很多,經常晚上熬夜,甚至通宵。當時,世博會已開園,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近在咫尺的張建剛卻無暇關注。當有人提出讓他也抽 空去看看時,張建剛卻說:“我沒有時間。就是有時間,我還想睡覺呢。”就是這個持續加班、睡眠嚴重不足的小夥子,有一次居然在飯桌旁睡著了。
艱難的征途,離不開披荊斬棘的尖兵。然而,奇跡的產生,更在於汗水與智慧的雙重發酵!由此,必須實現——
手段跨越
麵對具有跨代意義的重點型號,設計技術和設計手段必須同步跟進!
對於這一點,總師係統早在型號研製之初就已洞若觀火,並在第一時間規劃、實施了一係列重要的創新舉措。隨著型號研製的進展,一項項數字化關鍵研製技術手段,在十一所IT人員的拚搏下得以實現,不但有力地支持了型號研製,而且從根本上提升了一飛院的核心競爭實力。
為 推動型號的快速研製,一飛院在型號研製初期就聯合參研的多家主要機體研製單位,製定了全麵推動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規劃。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流 程創新,在型號研製中首次大規模、體係化、規範化推動基於MBD的全三維數字化技術、關聯設計技術、協同研製技術、並行工程技術、數字化項目管控技術。在 集團內成功構建了支持跨地域、跨企業數字化並行協同研製平台(DCE),形成了行業內第一個基於全三維技術和多廠所聯合研製模式的新型飛機研製標準規範體 係。
通過關聯設計,縮短設計迭代周期至少70%,通過MBD技術縮短設計周期至少40%,整體設計周期至少縮短50%;由於采用 了基於數字化的並行工程 技術及數字化製造技術,使得生產準備周期至少縮短75%,製造周期至少縮短30%,從而將使飛機整體研製周期縮短至少45%。目前,數字化技術已成為飛機 研製的有力抓手和核心引擎,正推動參研單位高質量、高效率完成型號研製任務。
在傾注心血、揮灑汗水之餘,一飛院收獲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果實——
花開滿枝
2010年,重點型號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保住了每一個重要節點,獲得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某工程研製全線克服項目協調難度大、經費緊缺、技術創新點多等各種困難,完成了裏程碑式的工作。與之相關的預研工作也圓滿完成“十一五”驗收。
空警2000頻頻亮相,不僅圓滿完成曆時7個月的上海世博會安保任務,曆時兩個月的廣州亞運會、亞殘會安保任務,任務完成率達到100%,而且出色完成了包括“和平使命2010”在內的一係列國內外重大軍演任務,使得研究院的知名度及美譽度獲得進一步提升。
6月28日,備受關注的ARJ21-700飛機全機穩定俯仰(2.5G)情況極限載荷靜力試驗圓滿完成,由一飛院負責強度設計的機翼和中後機身部件經受住了全機靜力試驗中最嚴酷工況的考驗,證明了該院強度設計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出 色的成績贏得了各方的讚譽,各種榮譽也在2010年紛至遝來:一飛院被國資委授予“軍工能力建設先進單位”,並一舉摘得由集團公司科技與信息化部 頒發的“中航時代杯”技術突破獎。某項目榮獲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另一項目飛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唐長紅總師也成為全集團公司 獲得首屆“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殊榮的兩名同誌之一。
站在新的起點上,手捧2010年這張亮麗的成績單,一飛院上下信心滿滿,幹勁十足!(通訊員 王莉芳)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