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英國《經濟學家》:中國為何如此念念不忘

(2011-02-23 13:14:29) 下一個




英國《經濟學家》:中國為何如此念念不忘
 
 
中國各地的無數座博物館證明,這個國家念念不忘過去,是為了表明今天的所作所為是正當的。博物館的共同主題是中國在19世紀中期到共產黨1949年執政之前所蒙受的“國恥”。共產黨要求學童參觀各種展覽,了解外國人如何瓜分中國,如何用鴉片毒害中國,如何欺淩(乃至屠殺)中國人民並掠奪中國的財富。

    就實際情況而言,這段曆史確鑿無疑,但在英國人開始販賣從印度運來的鴉片之前,中國的精英階層就普遍吸食鴉片。可是,探究與以上陳述不符的觀點卻被禁止。禁忌之一是,當時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1911年垮台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屬於外族統治。幫助推翻清朝的革命者孫中山更鄙視滿族人,而不是強行劃定殖民地的西方人,比如吞並滿洲部分地區的俄羅斯人和在1895年的一場戰爭後占領台灣的日本人。

    在講述外國瓜分中國的曆史時,布裏斯托爾大學的羅伯特·比克斯主要探討了西歐和美國(次要重點)與中國的關係。這個極其錯綜複雜的故事以一個逐漸形成的單一民族獨立國家為主題。在這個故事裏,日本和俄國的部分闡述得不太詳盡。英語國家占據了中心位置——考慮到英國在中國屈辱史中扮演的領軍角色,這也許是對的。比克斯把1832年作為起點。這一年,英國艦船裝載著小冊子、紡織品和鴉片,從珠江三角洲北上。

    19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舞台越發擁擠。比克斯的敘述在共產黨遠未獲得勝利之前就結束了。盡管共產黨宣稱趕走了外國侵略者,但出於務實考慮,還是讓英國統治香港,讓葡萄牙控製澳門,直到20世紀末。

    比克斯把1914年(也就是清朝覆滅3年後)作為分界點,但他說,1913年才是真正的轉折點,因為當時“各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活動開始瓦解”。他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歐洲各國在中國的協同行動宣告終結”。不過,故事直到日本入侵滿洲才達到高潮。這次侵略從1931年持續到二戰結束。

    《瓜分中國》主要是基於英文史料撰寫的,所以讀者有時迫切希望了解其他參與者的看法:比如德國人和俄國人,因為他們對1900 年仇外的義和團運動采取了尤為野蠻的報複行動。英國的史料詳盡描述了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兩國都深信自己是優越的,對方是野蠻的,而這種信念幹擾了兩種文明的早期交流。

    中國人如今稱之為恥辱,但當年並非始終如此看待外國在中國劃定的租界。比克斯說,這種安排“隻不過略微改變了一種由來已久的做法,讓居留在此的群體管理自身事務”。中國現在經常用“不平等條約”這個字眼來描述清政府幾次吃敗仗後與外國勢力達成的協議,而這個字眼在1923年之前是無人知曉的。按照共產黨的說法,中國的民族主義始終是一股重要力量,但它在19世紀的發展是緩慢和斷斷續續的。

    相形之下,英國的民族主義當時正處於頂點。作者指出,英國人19世紀40年代打入中國的時候,“屈辱”事件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其中包括18世紀末,中國是多麽唐突地拒絕了英國派往中國的第一位特使——馬嘎爾尼勳爵——的貿易要求)。他說:“他們當年談論、撰寫和講授曆史教訓的方式與中國當前的談論、撰寫和講授方式如出一轍。”這對中國未來的行為而言可能不是個好預兆。西方瓜分中國的活動表明,正在崛起的國家迫切希望擴大在全球的影響範圍,很容易因為受到其他大國的輕慢而惱火,所以往往會表現得非常極端。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