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千億美元布局歐洲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歐洲上演

(2011-02-13 14:16:05) 下一個



千億美元布局歐洲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歐洲上演
 
 
      2011年1月,中國三位國家領導人出訪歐洲,同歐洲多國簽訂合作協議並購買歐債總額超過500億美元。如果加上民間的歐洲訂單,中國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後投向歐洲的資金將超過1000億美元。千億美元對於深處歐債危機中的歐元區國家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經濟危機之後,隻有創造就業機會、雇用大批人員才能防止政治和經濟災難的頻繁出現。從經濟角度考慮,美國當時出台馬歇爾計劃主要出於這個目的。中國今天麵臨的形勢與“二戰”後美國頗為相似,即國內產能大量過剩、對外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並繼續不斷增長。

  不同的是,美國當時“一股獨大”,是世界上最富有、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科學人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和核武器,可以對其他國家頤指氣使。相對而言,中國當前仍然處於工業化中期,經濟規模雖然已經達到世界第2位,但是與美國仍有很大的差距;產業結構亟待升級,技術人員和科學家短缺;在許多行業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技術還比較落後;中國國防建設相對於經濟發展滯後,由於利益衝突,向外拓展的空間不斷受到其他國家的擠壓。

  無論當前中國與美國在二戰結束初期的情況有多大的相似,通過對歐美等正處於危機中的經濟體投資和貿易協議,都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中國當前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2.8萬多億美元,不斷上升的國際收支順差正在增加外匯儲備的存量,這已成為政府的一個心病。

  在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下,過度持有美元外匯儲備,會導致中國外匯資產的實際損失,因此,怎麽處理這麽一大筆錢呢?要麽花在國內,要麽花在國外,要麽兩者並舉。

  花在國內就是增加進口,用來補貼國內市場需求,如保障體係的巨大缺口,貧困地區的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短缺的食品以及必要軍備等。

  花在國外就是鼓勵企業使用美元向國外投資,比如購買企業、礦山、設施建設等。考慮到中國當前的國情,加速推動企業增加對外投資的幅度會降低國內的就業率或者經濟增長,政府動力不足。因此,盡量把多餘的美元儲備用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就是增加商品進口。

  其次,由於中國當前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從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進口能源品,在中國國內加工生產成消費品後,再出口到歐盟、美國等消費市場,歐盟等國的經濟穩定對於中國的出口企業意義重大。

  考慮到產業內貿易程度較高,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對歐盟的進口,加大在歐盟地區的投資,來保證歐盟盡量度過債務危機,維持對中國出口品的需求市場。2010年,中國政府和高層領導出訪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國,先後簽訂了各種貿易、投資協議,並先後派出若幹采購團到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采購。

  馬歇爾計劃到1951年,美國對西歐各國金融、技術、設備等的援助合計約13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相當於今天的大概1300億美元。中國今天對歐美等債務危機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協議,如果把政府協議與民間采購團的總金額加在一起,應該超過1000億美元。由於中國有將近3萬億的外匯儲備,對歐美等國的貿易協議還會繼續,因此,中國今天已經達到了馬歇爾計劃時期的標準,可以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因為設在中國的企業通過出口收入在為工人提供工資和利潤的同時,也為中國政府創造了稅收。可以預測,在“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影響下,會有外國資本、技術和專業知識的大規模反向流入。

  歐美等國一個又一個失去比較優勢的行業轉入中國,這提高了中國的就業率和國內生產總值,並促進了政治上的穩定。另一方麵,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特別是走向歐洲市場,通過對外投資、並購的方式,來獲取一些技術、品牌、市場營銷渠道創造了非常好的機遇。日益現代化的工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正迅速使中國的經濟走向世界一流國家的行列。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