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賣年底論壇:“中國的膨脹與日本”

(2011-01-11 13:07:56) 下一個



讀賣年底論壇:“中國的膨脹與日本”

作為2010年讀賣國際會議的年底論壇,“中國的膨脹與日本”11月27日在東京經團聯會館舉行。由於9 月份發生的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撞船事件導致日中關係緊張,因此論壇就中國的意圖、日本應采取的對策以及亞太地區的安保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本網刊登下述4位人士(民主黨眾議員長島昭久、慶應大學教授國分良成、自民黨參議員佐藤正久、戰略研究所主筆宮家邦彥)的基調講演和討論會紀要。

  主持人:中國針對撞船事件采取強硬姿態目的何在?

  國分:對中國來說,最核心的利益是維護統治。為此需要增強國力、推動經濟增長。這就需要資源,需要確保海上通道的安全。

  但布魯塞爾日中首腦會談得以實現。這說明中國並非不介意國際輿論。

  主持人:有批評指出,菅直人政權缺乏危機感。

  長島:亞洲在逐漸進入建立新秩序的時代,日中關係也進入了戰略互惠關係時代。這預示著“日中友好萬歲”時代的終結,菅政府在這方麵確實缺乏敏感度。但關鍵問題是,雖稱戰略互惠關係,日本方麵卻沒有戰略,也沒有外交杠杆。這是導致該政權采取的行動讓國民難以理解的根本原因。

  因此,日本戰略外交的最大課題,就是能培養出多少這樣的國家:如果日中交惡,中國就難以與之發展雙邊關係。隻有培育出這樣的關係國,並使之作為日本的外交杠杆加以運用,中國才能重視對日關係,日中關係才能成為真正的戰略互惠關係。希望這能成為今後5至10年日本外交的努力目標。

  主持人:日本應如何同中國進行外交?

  國分:中國一屆政府至少要存在10 年,而日本則是一年,這就出現了信息的不對稱。因此,與對方保持聯係渠道非常重要。日中之間的問題有不少是偶發性、情緒型的。但是作為國家的政策,如果不具備一貫性就將導致政治不穩定。外交需要持續性,即使更換政權或首相也必須保持外交的持續性。

  主持人:具體地說應如何?

  宮家:正因為是難以對付的對手,才更應該向對方學習。要擴大交流範圍,交流不能僅局限於會說日語的中國人和會說漢語的日本人,大家可以用英語交流,關鍵是加深相互了解。

  佐藤:關鍵是要把中國納入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的多國間框架體製。比如在經濟和安保領域,要設法把中國納入日美韓澳同盟體製中來。

  民主黨眾議員長島昭久:日須加強西南海域遏製力

  中國防衛費用近年來不斷增加,已遠遠超過日本。另一方麵,美國在亞洲的駐軍已經從大約10萬人減至7萬人,其存在感自然相對下降。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迎來了日本防衛計劃大綱的修改期。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提出了一項長期海洋戰略,並據此開始著手打造、擴展海軍實力。到今年為止,中國已在第一島鏈(連接九州、衝繩、台灣和菲律賓的島嶼防線)的內側,成功削弱了美國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到2030年時,這種狀態將延伸到第二島鏈(連接小笠原群島、關島直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防線)內側。而到2040年時,中國海軍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與美軍並駕齊驅、不相上下。

  1996年在台灣舉行總統選舉前,中國曾在台灣海峽反複進行導彈演習。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向該海域派出了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向中國顯示了美國的遏製能力。與那時相比,中國的新型潛艇已從三四艘增加到了三四十艘,驅逐艦已從六七艘增加到了三十多艘,戰鬥機也成倍增加。如果再出現類似事件,美國能否再次投入航母部隊都值得懷疑。

  據說中國有一個“拒絕接近戰略”,即不讓美軍接近自身區域。目前這個區域還隻限於中國近海,但中國一旦擁有航母之後,這個區域就有可能擴大到第二島鏈防線範圍。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在修改防衛計劃大綱時,就必須強化動態遏製力,加強西南方向的防衛。也就是說,要重點加強西南方麵的海上和空中戰力,以便與美國聯合構築這一海域的強大的遏製能力。這要求日本必須做出自主努力。

  慶應大學教授國分良成:中國對外“強硬”乃內政所需

  中國的主張為什麽開始強硬起來了?從內政對外交產生巨大影響的角度,我想指出如下觀點。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是2006年安倍首相訪華時形成的,一直到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日,中國國內的“戰略互惠派” 一直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在對日關係問題上,中國國內有兩種主張。一種認為 “如果中日關係陷入僵局必將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麵影響”,另一種認為“隻要完善對美政策,日本將唯美國馬首是瞻”。如今持後一種觀點的勢力開始崛起。

  隨著GDP升至世界第二和美國影響力的下降,此前一直處於壓抑狀態的民族派、軍隊和既得利益集團開始發聲了。

  戰略研究所主筆宮家邦彥:對華“政經分離”是不可能的

  要從戰略角度認識事物,就需要了解對方的曆史和其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地位。就中國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存在一種雪恥盼情感,即要扭轉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被歐美和日本欺辱的曆史。第二,中國有恢複中華勢力範圍的願望。第三,要養活13億人就必須保障資源供給,就需要向海洋擴張。第四,人口老齡化將帶來各種問題。

  從地圖上可見,中國是日本進入太平洋的障礙,日本前往中東的海上通道也與中國重疊。早在2004年中國明確了這樣的概念:由於經濟發展帶來了國家利益範圍的擴大,因此要給人民解放軍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

  9-11事件之後,中國和印度趁美國為中東問題焦頭爛額之機不斷發展壯大,並開始擴張其海洋權益。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日前才強調“海洋航行的自由”。但實際上這半年來,美軍的海上兵力已經部署到了世界各地。

  整體而言,日中關係是脆弱的,而且其中90%要被中國內政所左右。盡管如此,我們也必須看到,要想在對華關係方麵實行政經分離是不可能的。一方麵中國注重麵子,如果丟了麵子,中國可能采取過激行為。另一方麵中國又很介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因此,需要以多國框架的方式讓中國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不可理喻。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