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夢回秦朝 袁仲一揭秘秦始皇兵馬俑挖掘始末

(2011-01-22 16:59:29) 下一個



夢回秦朝 袁仲一揭秘秦始皇兵馬俑挖掘始末

    開場白:說到秦始皇兵馬俑,總是和一個人分不開,他就是今年74歲的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袁老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從西安到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路上袁老始終話語不多。但是,當他帶領我們踏進兵馬俑展廳的那一刻,他的表情卻立刻顯得興奮起來。對於我們來說,這八千件兵馬俑隻是八千個雕塑,而對於袁仲一來說,卻是八千個人、八千個生命。

    袁仲一:這個沒有胡子,這個你看看,這個低頭的。

    主持人:就這個,對,全坑就這個。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個沒胡子的,這是全坑惟一一個沒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嗎,就在這個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這個,那個低頭的這個。

    主持人:這是什麽原因知道嗎?

    袁仲一:這個東西就說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給忘了,有人說是女的,但顯然不是女的,因為秦朝的時候沒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個人做的,就是鹹陽敬(做的)。這旁邊這個有個小個,小個這個呢,這個人叫宮光,這個人做的。

    解說:兵馬俑一號坑展廳中排列著形態各異的陶俑,數量多達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當初製造者的名字,目前發現參與兵馬俑製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無論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準確無誤地說出它們的製造者是誰。

    主持人:您看一個沒有刻過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斷是誰做的,這個讓我特別吃驚,這是怎麽判斷出來的?

    袁仲一:它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們現在看一些畫家一樣,某一張畫是哪一個大師做的,一看就看出來。陶俑也是這樣,摸長了以後就看出來了,這個俑是誰做的,那個俑是誰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練出了像鑒定書畫一樣的鑒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較熟悉。我曾經發現一個宮丙,這個人做了45件。

    主持人:這45件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

    袁老師: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造型、風格相同,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主持人:風格相同,這種判斷可以用語言描述嗎?

    袁仲一:比如拿宮丙做的陶俑來說,身材一般比較魁梧,力氣也好像鐵塔一樣,頭發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點過於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樣。有的人做的陶俑頭發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來以後,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篳狀的工具,一絲一絲刮出來的,他的風格和其他人的風格有些不一樣。

    主持人:我想您跟這麽多兵馬俑看起來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對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閉上眼睛,就知道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什麽樣的。

    主持人:您跟他們之間是什麽樣的感情?

    袁仲一:感覺非常親切。好像一個連長對他的士兵一樣,對它非常熟悉。我曾經做了一首打油詩:“20餘年癡迷間,與俑作伴情誼綿”,感覺非常親切。

袁仲一在考古挖掘現場

    解說:袁仲一第一次見到兵馬俑是在1974年,當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陝西農民,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陶俑俑頭。42歲的袁仲一被任命為考古發掘隊的隊長,帶領幾名考古隊員繼續打井區域周圍的挖掘,越來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發現,袁仲一可以斷定這應該是一個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挖掘之初幾十天的工作僅僅是一個巨大考古發現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們考古隊發掘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這麽重要,來的時候領導跟我們說,到了那裏,很快挖完了,寫個報告就完了。

    主持人: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

    袁仲一: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到了以後,誰知道這個兵馬俑坑這樣大,一號坑發現1萬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邊了。

    袁仲一:發現裏邊有陶俑陶馬6千件,這個東西,過去也發現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較小,規模這樣大,數量這樣多的,從來沒見過。

    主持人:那時候您是不是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

    袁仲一:當時非常高興,非常興奮。後來我們又在附近發現了2號坑和3號坑,這3個兵馬俑坑裏發現陶俑陶馬大概8千件,浩浩蕩蕩像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一樣,一下子震驚了。

    解說:在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麵前的竟然是一支龐大的地下軍團。關於俑坑的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的記載,也沒有任何傳說透露過一絲線索,它們到底是誰的軍隊呢?關中平原是秦漢至唐代的帝王穀,在兵馬俑坑西邊的地平線上,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壯觀的陪葬坑,會不會屬於始皇帝呢?考古人員從泥土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在這隻矛上刻有“寺工”字樣。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隻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無可否認,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驚訝的是,他發現在1974年之前,各個時代的人至少有30餘次都已經深入到兵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們最終卻都與這個重大考古發現擦肩而過。

    袁仲一:因為俑坑裏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現在墓,最早的墓是東漢時期的墓葬。我給你舉個例子。東漢有墓葬,2號坑的那個,夫婦倆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組陶馬,陶馬打碎了,打碎以後放到墓坑裏,因為兵馬俑坑是一個磚鋪地,把兩個棺材放到磚鋪地上了。你說看到沒有?還有一次,在2號坑裏西北角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坑,那個大坑很大,有好幾十平米,我們在清理淤泥過程裏,發現有個銅錢,這個銅錢是民國初年的銅錢。也就是說,民國初年的時候,農民在那挖土,挖了幾十平方米,暴露了幾十個大陶俑,後來下雨,慢慢淤泥一點點把它蓋住了,你說多少人看到了。

袁仲一先生在工作

    解說:兩千年來兵馬俑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著它們存在的信息,並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宮。兵馬俑帶給世人的震驚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而觸摸著這一個個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個帝王的氣派所震撼,始皇帝為什麽要用如此大規模的陶俑陪葬?而這個開創中國第一個帝國的皇帝,又是怎樣的人呢?

    解說:袁仲一發現,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很明顯它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1974年,展現在考古人員麵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體。殘破的頭顱,斷裂的手臂,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到處都是。是誰對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將他們毀壞至此?《史記》中曾記載,項羽入關後曾大肆燒毀秦始皇陵中的宮殿建築。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兵馬俑坑也極有可能被毀於項羽的軍隊。

    然而兩千年後陶俑的修複工作卻是極為困難的,考古隊員每挖掘、修複一個兵馬俑,平均要花上一個月至幾個月的時間不等。至今因為碎片丟失,還有很多兵馬俑殘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這些埋於地下2千多年的珍貴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極易發生變化,如何保護它們的原貌,成為了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麵臨的最大問題。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顏色的殘跡,容易發生變化,因為顏色比較特殊,先打了一層生漆層,在生漆層上繪彩,這個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製本身是光的,形成了兩張皮。

    主持人:掀開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兩張皮。你突然打開,暴露在空氣裏,水分馬上消失,消失已經慢慢就翹起來了,翹起來以後就脫落了。

    主持人:翹起來的過程多長時間?

    袁仲一:翹起來的過程我們做了一些實驗,一般是五分鍾。五到六分鍾,這樣快。

    主持人:那我們當時該怎麽辦?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剝出一小塊以後要立即進行加固。

    主持人:我們用什麽辦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劑。已經形成兩張皮了,沒有親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邊再用化學溶劑把它固定。

    主持人:這一切要在5分鍾內完成。

    袁仲一:這一小塊,大片不行。

    主持人:邊挖邊得加固。

    袁仲一:要這樣的。另外還要這樣,挖出來的時候要保證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濕度,追求含量比較高的話,翹邊就慢。所以還要不斷地噴灑水。

    解說:一號坑挖掘的時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們的身上有時帶有一些紅色或者紫色的殘跡,為什麽會這樣?史書記載,秦陵工程即將收尾之際,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直打到距離秦陵10公裏處,數十萬人隻好遵命放棄陵園工程,前往前方作戰。難道全部兵馬俑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因為來不及全身繪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嗎?在之後二號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隊員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泥土中赫然掩埋著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時有人開始提出質疑,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全部都是彩繪,隻是後來因為保護不當,它們顏色盡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我是挖兵馬俑的。幾十年的。過去有這種宣傳報道,說挖兵馬俑挖出來是花花綠綠的,後來慢慢脫落,不是這樣的。應該確切的說法是這樣的,兵馬俑原來是繪彩的。

    主持人:都是繪彩的?

    袁仲一:原來全部是繪彩的,剛做的時候就繪彩了。挖掘以前已經脫落了,因為這個地方靠近驪山,山洪暴發以後,大水把坑灌滿了,我們在清理過程裏發現,一個浸水線,水泡過的痕跡,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馬俑倒了,泡在水裏邊,大水泡當然顏色容易脫落了。這是一個。後來經過大火燒,尤其一號坑燒得非常嚴重。

            

    解說:兵馬俑坑中的種種跡象表明,這裏曾經遭遇過一場火劫。有人推測是項羽的部隊,也有人說是修陵園的工人因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經過水一泡,大火燒,這樣顏色當然就脫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實際上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脫落了。

    袁仲一:顏色的殘跡這樣說,相對來說,2號坑因為是局部被火燒,顏色保護相對來說較多一點,但也不是完全。大體來說保存的比一號坑好一點,因為一號坑顏色基本上全部脫落,2號坑我們目前發現6件陶俑身上顏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們經過技術處理保留了下來嗎?

    袁仲一:現在全部保留下來。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個彩漆脫落,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這個問題。

    解說:兵馬俑的挖掘工作進行得緩慢但很順利,至今在兵馬俑坑中還有很多陶俑沒有出土,完成這些挖掘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見證全部兵馬俑出土麵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最熟悉兵馬俑的人,他也被尊為“秦俑之父”。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