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理沒力量得不到公正:中國海軍仍需壯大
最近一段時間,歐洲老牌海上強國與亞洲新興海上力量在建設海軍方麵似乎呈現出一種“彼消此長”的發展態勢。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報道,英國海軍的“鷂”式艦載機於12月15日進行了最後的“告別演出”,隨後將與空軍的同型號戰鬥機一起在4個月內完成退役。另據法新社報道,英國海軍的“皇家方舟”號航母也於本月退役。此外,法國、俄羅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弦更張,放棄了一些原有的發展計劃。與之相比,印度、日本等國在海上力量建設方麵則表現出“大幹快上”的勢頭。
難道在海軍發展方麵出現了“東風壓倒西風”?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事實上,當人們驚訝於老牌海軍“江河日下”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其中所蘊含的戰略選擇。
重新取舍保優勢
為大幅削減軍費預算以降低巨大的財政赤字,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不久前發布的《戰略防務與安全審查》報告中,將“皇家方舟”號航母和該艦配備的“鷂”式艦載機從英國海軍的主力裝備中徹底除名。
一些英軍高級將領認為這一決定“在戰略和財政上都是荒謬的”。但實際情況是,英國海軍用“壯士斷腕”的決心,保住了夢寐以求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大型航母,並為未來裝備先進的F-35艦載機留足了經費。可以預見,未來英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將更為強大。與此同時,英法合用航母計劃,也顯示出少花錢多辦事的靈活戰略。
而俄羅斯海軍在經曆了蘇聯解體的迷茫後,也調整了發展重點,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極力維護“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加快建造“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引進法製“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力圖達到維護傳統海上優勢與發展遠洋投送能力相結合的戰略目的。
綜合考察英國和俄羅斯的海軍發展模式,可以發現其越來越注重航母、核潛艇一類的大型平台,為保證此類裝備的延續性,甚至不惜做出次要犧牲。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戰略轉型等問題的壓力下,歐洲老牌海上強國紛紛開始重新取舍,以“抓大放小”的戰術,維持強大的海軍。
借外力需自身強
在亞洲範圍內,日本和印度的海軍發展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國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外力”。
由於受造船業水平、科技實力和政策延續性等多方麵因素製約,印度海軍偏好購買外國先進的成熟平台、武器和技術,先是從英國購買了“維拉特”號航母,後來又購得俄製二手航母,希望在短時間內打造3個航母作戰群。但由於“鷂”式艦載機老舊,且問題頻發,加之遭遇俄製航母不斷漲價,印度的航母戰略就像一個拴著各種提線的木偶,受到多方牽製。而在購買俄製水麵艦艇、法製“鮋魚”級常規潛艇和美製P-8I遠程反潛機時,印度海軍同樣可能會存在類似問題。
與印度不同的是,日本借助與美國的特殊盟友關係,已將海上自衛隊的規模發展到極限。在與美國的合作中,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的技術優勢,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在利用美國成熟技術的同時,日本也深度參與“標準”係列反導/防空導彈的生產和研發,使海上自衛隊成為東亞首支裝備“宙斯盾”驅逐艦和“標準”導彈的海上力量。另外,日本本身就具備雄厚的軍工實力,因此才能獨立打造出“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和P-1反潛機這樣的先進裝備,而不單純依賴美製裝備。不過由於政治等原因,日本發展海上力量仍舊無法擺脫美國的影子。
可見,過於借助外力發展海軍,總會存在掣肘。
獨立自主為上策
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軍的發展似乎總是能吸引外界的額外目光。英國《每日郵報》12月18日就刊文稱,自亨利八世時期以來,令英國人自豪的皇家海軍已縮減到了最小規模;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打造“第一艘航母”。報道猜測,“就在英國第一艘新型航母下水後,中國的首艘航母也將於2015年下水,到2020年,中國還將擁有27艘驅逐艦、52艘護衛艦和66艘潛艇”。雖然該報道有很多主觀臆斷的成分,但也從一個側麵表明中國海軍的進步和發展已經引起了西方的廣泛關注。
目前,中國海軍已擁有了一定數量的“中華神盾”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和核/常規動力潛艇。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先進艦艇均為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有分析指出,正是在長期的學習和積累中,中國的造船業、軍工企業得以不斷強大,可以提供多數主戰裝備,供海軍選擇。但是,作為一支堅守和平理念的海上力量,中國海軍仍需要不斷壯大,就像“海權論”的倡導者、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和曆史學家馬漢曾經說過的,“光有法理而沒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