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外交是軟弱還是強硬?外交部高官給權威答案解讀!

(2010-12-29 18:17:54) 下一個



中國外交是軟弱還是強硬?外交部高官給權威答案解讀!
 
 
2010年對中國來說是極為特殊的一年。中國GDP總量成為世界“老二”,而外界對中國外交的指責卻越來越多。中國外交是軟弱還是強硬?如何看待“唱衰”美國的聲音?世界權力中心真的在向東方轉移嗎?12月22日,中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樂玉成接受《環球時報》年終專訪,解答了外界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困惑。

近來中國周邊很不平靜。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朝韓延坪島炮擊等讓亞洲局勢更加複雜。有些國家藉機大做文章,借題發揮,搞得火藥味很濃。針對朝韓間緊張的局勢,中國倡議舉行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但被部分西方媒體說成是“公關秀”。

對此,樂玉成說:“在戰爭一觸即發的緊急情況下,『公關秀』總比『軍演秀』、『航母秀』好,擺談判桌總比擺擂台好,火上澆水總比火上澆油好。事實會證明,航母、導彈解決不了矛盾分歧,對話和談判才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從北京飛到首爾隻有1小時40分鍾,跟飛上海差不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首都像北京離半島如此之近,中國關注並維護地區穩定是真誠的、負責任的、盡全力的,中國外交忙,忙的是不停地澆水滅火,調解爭端,化解矛盾。

對於中國的外交政策,現在出現了兩種傾向,國內有人認為中國外交軟弱,而外界不少人卻常指責中國外交變得更加強硬。樂玉成反駁說,其實,中國外交既不軟弱,也沒有變強硬。

一方麵,“外交不能憑意氣用事,說到底要靠實力說話。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上來了,但人均實力、綜合國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差得很遠。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外界一件事、一句話就按捺不住,亂了方寸,動搖黨的基本路線,那樣做可能正是敵人所希望看到的。”

另一方麵,中國講埋頭苦幹,不當頭,不扛旗,並不是說中國就是逆來順受,任人欺負,無所作為。相反,對損害我們利益的行為,對以強淩弱、唯恐天下不亂的霸權行徑,我們向來是堅決反對和抵製的。

樂玉成說,現在外界不少人把中國和平合作的誠意當做軟弱可欺,以至於出現了一種怪象,比如,中國抗議某些國家違背承諾對台軍售,對方卻表示“驚訝”;中國漁民漁船被非法抓扣,我們要求放人放船,卻被說成是“歇斯底裏”。

中國的利益和尊嚴被侵犯了還不允許中國說“不”,還倒打一耙說中國變強硬了,這個邏輯未免太荒唐了。中國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國中唯一尚未實現統一的,種種特性決定了中國的崛起進程可能更複雜、更曲折。

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的衝擊遠比預料的要大、要深。2010年,歐債危機繼續擴大,美國仍處於“無就業的緩慢增長”,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不斷亮紅燈。由於其他新興大國增長加快,美國享有的“餡餅”在縮小,優勢有所縮水,“唱衰”美國的聲音層出不窮。
樂玉成認為,最早談論“美國衰落”並且談得最多的是美國人自己。美國專欄作家紮卡利亞說,美國有一種擔心失去領先地位的曆史情結。但美國畢竟是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1/4強,軍事、科技和創新能力無與倫比,我們尤其不能低估美國的自我調整和修複能力。

其實,與實力衰落相比,思想落後更危險。美國有些人“身子進入21世紀,頭腦還留在20世紀”,常常以意識形態劃線,到處炫耀武力,這如果成為主流思想,對世界和美國都沒有好處。

2010年將是中國GDP成為世界“老二”的元年,不少人因此將中美關係比做“老大與老二”的關係。樂玉成警告說,這種比喻忽悠的成分太多,我們承受不起。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老二”的國家,人均GDP還排在世界100名之後,按聯合國的標準還會有1.5億貧困人口,還沒有一艘航母。

樂玉成說,其實,對同美國發展關係,我們的要求並不多,隻希望多一些平等、多一些相互尊重。“在這方麵美國做得還很不夠。”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曾說過,美中合作不一定能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也都離不開美中。但是在美國,還有不少人始終把中國看成異類,看成要打壓和改造的對象,千方百計要讓中國去走美國的路,做“美國夢”。

可事實是,中國是一個有5000多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人口規模是美國的4倍多。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不可能照搬照抄美國的發展模式。

21世紀頭一個10年,世界權力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東移論”、向新興力量擴散的“擴散論”不斷被提起。樂玉成說,他更讚同“均衡論”,即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快速發展,國際力量分布漸趨均衡。土耳其人均GDP高出中國一倍多,赤道幾內亞人均GDP都超過了1萬美元,遠在中國之上。各地區都在蓬勃發展,“亞洲虎”、“非洲獅”和“美洲豹”正在一起推動世界格局發生曆史性變化。

國際力量的均衡化發展,對西方而言並不是災難。相反,新興國家給它們擺脫金融危機、加快經濟複蘇帶來了機遇。新興國家起點低、人口多、資源豐富,對西方發達國家商品、技術需求大,是潛力巨大的市場和能礦資源庫。樂玉成說,現在的世界各國利益相互交融,誰也離不開誰,隻有大家都發展起來了,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才能可持續。

中國外交部新黨委書記張誌軍:外交趨硬的一次換人

美國媒體關注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誌軍接替王光亞出任外交部黨委書記,稱這是中國在處理領土爭端和參與國際事務逾趨強硬的形勢下更換高級外交官,而這位個人風格不被熟知的張誌軍有可能接替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

《華盛頓郵報》和美聯社12月22日報道稱,中國媒體22日報道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誌軍早已接替王光亞擔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很有可能最終接替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而後者在今年美國稱南海係“美國利益”並以“多邊談判”和平解決南海爭端時曾被指“措手不及”。

據報道,張誌軍已接替調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王光亞,負責外交部常務工作、主管政策規劃事務。而57歲的張誌軍過去職業生涯幾乎是在為中共對外聯絡部(International Liaison Department)效勞。而對外聯絡部就相當於“影子外交部”,重點就是同國外政黨打交道。

彭博新聞社22日稱,張誌軍替代王光亞擔任中國外交部黨委書記,成為中國外交部二號人物,他在今年曾5次到訪朝鮮。而當前正值朝韓危機以及美日韓在朝鮮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接班之際對後者進行施壓棄核。

張誌軍曾曆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美大北歐局處長、美大北歐局副局長、研究室主任、美大北歐局局長、中聯部副秘書長、副部長。2009年調任外交部副部長。

而張誌軍的新任職是通過官方網站予以公布的,至於其擔任外交部書記一職的具體日期,網站和相關國內媒體報道則未注明。
美聯社就張誌軍升任外交部黨委書記一職向中國外交部提出置評請求,但未得到答複。

報道稱,隨著中國逐漸放棄低調方式處理對外事務,張誌軍的政黨背景可能意味著他比其前任王光亞在決策方麵有更多發言權。而且,盡管張誌軍擁有政黨背景,並相對缺少在國外工作的經曆,可能意味著他將密切按照由中共領導層設定的基調行事,但是,他的個人風格還是不怎麽被熟知。

據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要求在這些領土爭端中采取更強硬路線的同時,中國其他國務院官員則強調秘密發展中國在經濟、媒體和文化領域的利益。另外,中國高級外交官、國務委員戴秉國被視為平衡各種爭論的人,盡管中國政治體製的不透明性不允許這種爭論被公開進行。

另外,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經濟影響力的加大也使得中國領導人在諸如氣候變化等國際事務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中要求更多發言權。而且,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立場的逾趨強硬也使得部分東南亞國家和日本進一步倒向美國一邊。

今年以來,中國外交部人事變動頻密,引起外界關注。副部長層級,崔天凱、傅瑩、翟雋新年升任副部長,吳海龍同時從司長升任部長助理。此外,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劉振民、駐哈薩克斯坦大使程國平也相繼獲任部長助理。

目前,中國外交部領導層由外長楊潔篪、七位副部長、四位部長助理共12人組成,均為1950年後出生,被外界稱為“共和國一代”。而且,經過密集調整之後,外交部已經形成了由“50後”領軍,“60後”成為中堅力量,大批“70”後嶄露頭角的格局,人才年齡層次清晰。

張誌軍,男,1953年2月生,江蘇省人,大學畢業。

1975年―1988年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七局幹部、副處長;

1988年―1991年中聯部美大北歐局處長;

1991年―1994年駐英國使館一秘;

1994年―1996年中聯部美大北歐局副局長;

1996年―1997年掛職任山東省淄博市委副書記;

1997年―1998年中聯部研究室主任;

1998年―2000年中聯部美大北歐局局長;

2000年  中聯部副秘書長兼美大北歐局局長;

2000年―2009年  中聯部副部長;

2009年―  外交部副部長。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