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144)
2010 (770)
2015 (68)
2016 (326)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表明,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並購活動創造了紀錄。中國企業資金雄厚,雄心勃勃地走向世界,並且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缺乏人才是妨礙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的主要問題。
《新蘇黎世報》以"中國收購世界"為題,報道了中國公司在海外的收購活動。
該報寫道,"對於全球經濟的衰退,中國公司表現出最不在意,從2009年夏到2010年之間,在並購方麵創下新紀錄。根據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中國公司在中國境外進行了275次交易,幾乎全都超過百萬數額的3位數。其采購單上有獲得原材料的公司以及工業機器製造公司和未來能源技術公司。俄國和印度的並購對象是投資公司、銀行以及股值高的化學公司。"
該文分析說,中國企業越來越樂於收購的背景是,首先是外匯儲備在增加,加上美元疲軟,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相對優惠評估。此外,還加上"黃色巨人的突出的勃勃雄心",不僅要用原油、鋼和銅推進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更要采用西方的技能改進自己二級工業創造產值的能力。
中國人喜愛西方品牌
該報說,波士頓谘詢集團的亞洲專家達米奇(Peter Damisch)認為,中國增加並購的原因在於,盡管國內市場巨大,對一些企業來說,有機增長還是不夠迅速。"此外,投資公司和基金的數字在增長,它們要在西方尋找有利可圖的機會。"
該報指出,歐洲經濟研究中心上周發表的分析報告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這些增長的經濟大國的"瞄準器"範圍內,西方工業部門的比重越來越大。
該報引用在瑞士聖加侖博士畢業的上海同濟大學經濟學教授韓錚(Zheng Han音譯)的話說,"中國公司5年前還集中於在戰略上獲取原油、鐵礦石和煤,現在則把技術和商標作為核心。"他說,中國人喜愛西方的商標,除此之外,企業家也想節省費時費力的品牌建設。尤其在紡織品領域可以觀察到,雖然中國還沒有收購Gucci和Prada,但是有了西方的二流和三流品牌。中國買家吉利隨著收購沃爾沃"一舉兩得",即可用沃爾沃商標服務於中國市場,同時也獲得最新的汽車技術。
該報稱,中國人在北美和南美主要是尋找相應的接收項目,在歐洲則集中於低風險的投資。比如,一個財團承租希臘的比雷埃夫斯(Piräus)港口35年,李嘉誠的長江基建公司鍾情於收購英國的電力網。
缺乏人才
該報引用韓教授的話說,到處都可以聽到崛起的中國公司老板們在說:"走出去!走向世界!"盡管公司有足夠的資金,但是缺乏擁有國際能力的雇員,"聘用有能力也願意的國外經理還是有限的"。政府在中國企業的擴張中"具有支撐的作用",不僅通過國家基金作為原材料買主,還作為優惠銀行貸款的間接支持者。此外,政府還承擔了保護作用。"在企業家打算收購美國悍馬汽車品牌時,政府馬上就予以禁止,理由是風險太大,不合時宜。"
編譯:林泉
責編:李魚
(以上內容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