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經濟學家: 中國買下整個世界 - 世界必須接受這筆交易 部分評論

(2010-11-20 19:22:27) 下一個


經濟學家: 中國買下整個世界 - 世界必須接受這筆交易  部分評論


從理論上講,資本主義經濟中企業的歸屬其實是無關緊要的。然而在實踐中,企業的所有者往往是糾紛的關鍵所在。自從80年代日本公司掀起一股在美國並購企業的狂潮,到沃達豐在2000年收購德國的曼內斯曼,到最近可笑的私募公司概念,收購行為經常會引起國家的不安。

這種焦慮在未來幾年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中國的國有公司正在瘋狂購物。中國的買家——大部分行為難以理解,通常由共產黨經營,受政治和利益因素驅動——在今年跨邊境貿易額中占到十分之一,他們出價競購幾乎所有的東西,從美國天然氣到巴西電網,到瑞典汽車公司——沃爾沃。

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人在反對這樣的趨勢。有些人認為,資本家如果同意讓共產主義者購買自己的公司,這將把經濟自由主義的概念推到一個荒謬的極致。但這恰恰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中國的資金應當讓其接受者受益,讓全世界受益。

為什麽中國有所不同

不久以前,國有公司還被當作是一個半進化的生物,未來注定要徹底私有。但是近來一係列的因素——新興國家的巨額存款、石油資產以及對自由經濟模式信心的流失——把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重新擺到人們眼前。全球股市中大約五分之一的資金都投入在這類公司中,比十年前的兩倍還要多。

富國一直在容忍重商主義經濟形式的存在,想想韓國的政府牽頭發展方案和新加坡的國有公司,都在海外積極地擴張。而中國不同,它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很快將取代美國的位置。它的巨型公司以前一直在內部發展,但是現在開始在海外動用其大規模的資源。

中國公司在國際商業行為的總投資中隻占6%,以前那些領頭者的份額要比這高出許多,英國和美國在1914年和1967年曾分別達到過50%以上。中國的自然增長得力於巨額儲蓄,今天,這些錢被用來投資富國的政府債券。而明天,這些錢就會被用來購買外國的公司,以防止富國的經濟衰退和可能的違約行為。

中國公司的全球化原因眾所周知:獲取原材料、了解核心技術、進入國外市場。但是運作這些公司的國家被很多國家當作是一個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合作夥伴。就像我們以前曾經提到的,它經常通過國有銀行來任命高官、指揮交易、提供資金。被收購之後,以提供自然資源為本體業務的公司淪為中土帝國的俘虜供應商。甚至有些人認為,中國有限公司的真實用心要比此更加險惡:比如,美國人認為中國的電信設備生產商對其國土安全造成了威脅。

私有公司在全球化受益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的觸角無處不在,尋找需要的資源,相互競爭以贏得客戶。現在,一個誰也摸不透的政府似乎要統治全球,這很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話題。資源在未來由官員進行分配,而不是由市場決定;政客取代利益成為決策的關鍵因素。越來越多的人在關心這類問題。曾經把自己的市場開放給全世界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現在給中國國有企業背景的公司設置了越來越多的障礙,尤其是在自然資源領域。其它國家也很明顯地把中國列為不受歡迎的人。

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中國還遠未達到形成這種威脅的程度,大部分公司隻不過是在尋找海外的立足點。即使在交易格外活躍的自然資源產業上,中國距離控製足夠的資源來操縱大部分商品市場的狀態還很遠。

中國的內部體係也並非我們所認為的鐵板一塊,在國內相互競爭的國有企業的決策過程並不是采取獨裁的方式,而是多方協商的結果。到了國外,它們會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它們無法進入某些過於敏感的領域——比如國防和戰略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種產業還是相對較少的。

如果中國國有企業並購的目的不是利潤,而是具有政治企圖,該怎麽辦?隻要其它公司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就沒有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同意中國公司並購能源類企業,因為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客戶可以選擇其它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如果中國公司把政府津貼的資本撒向全世界,也沒問題,美國和歐洲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這筆錢。中國廉價資本削弱競爭對手的風險,可以通過製定嚴格的法律來避免,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拒之門外。

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公司都是國有企業,也有一些鍾情利潤的大型獨立公司。這些公司希望拓展海外市場。比如沃爾沃的新東家吉利,現在,沃爾沃在中國的銷量肯定會上升。如果不進行這筆交易,吉利的前途是暗淡的。

給自己一點信心

中國公司可以為其它國家經營不善的公司帶來新的能量和資本,同時帶來的影響也並非單方麵的。為了在海外立足,中國公司也會做出一些改變,比如聘請當地的管理人員、在當地投資研究、想辦法安撫當地的不滿情緒——在當地設置分公司。印度和巴西的公司之所以在海外具備一定的優勢,就是因為其骨子裏的私有概念和更加開放的文化氛圍。而這兩點在中國管理人員的頭腦中也是存在的。

中國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商業方麵的。在投資全球經濟的過程中,其獲取的受益也越來越和全球經濟平均受益接近,而且,它對國際合作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因此,拒絕與中國合作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資本主義自信過於悲觀的判斷。


部分評論:


2010年11月11日,Fabian Frank:

人們隻能期望中國領導人也用同樣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我同意,阻止中國公司進入全球市場會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自身存在的弱點,但是,對於一個沒有民主政治體係來控製其經濟增量的國家來說,我們可以相信中國人會遵守公平的遊戲規則嗎?我們怎麽確定中國一家國有的生產企業會向國有銀行償還貸款?它會向國有電力公司全額支付電費嗎?


2010年11月11日,Jeremy Wong Fischer:

親愛的經濟學家:

這是我在一個世紀以來看到你寫過的最開明、觀點最新穎的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本來我期待的是一篇誤導性、危言聳聽、造謠中傷、抨擊共產黨的不負責任的報道,但是卻發現你完全擁護中國公司與世界的全麵整合。嗚啦……我終於看到這本雜誌還是有一點點希望的。


2010年11月11日,Orion Burma:

又一篇借“全麵開放”大放厥詞的文章。

我最忌諱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描述,不要再說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了!中國就是一個CINO(名義上的共產主義),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或許比現實中的中國更加“共產主義”。


2010年11月11日,Ohio:

當一家大公司意圖購買更多市場份額的時候,通常都會發生一些反壟斷的恐懼心理。但是我不理解,共產黨管理的企業與其它企業的並購行為究竟有什麽不同。即使被共產黨收購之後,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機製不會有什麽變化。沒錯,共產黨控製的公司在運作時可能會偏向被共產黨控製的其它公司,可是哪一家公司不是這樣呢?

隻有中國公司開采稀土資源的確是讓人擔憂的一件事,而且具有潛在的危險,因為沒有其它的供應商,所以這是壟斷。隻要有替代的供應商,就不會發生壟斷,世界也就不會落入共產黨魔爪。我唯一想提的一個例外措施是,出於反壟斷的目的,所有中國公司在市場中要被視為一家公司。如果已經有5家中國公司占據了某產業75%的市場份額,我們就有理由拒絕第6家中國公司再收購該產業的外國公司。鑒於共產黨對其大型公司所施加的管理壓力,我們完全可以假設,當危機來臨時,中國政府可以選擇讓這5家公司合並成1家公司,而這幾乎就是壟斷了。

除此以外,中國在全世界投資其實是件好事。自從日本在80年代重金投資海外以來,日本和美歐的仇外情緒有所緩和,恐懼和排斥心理也不那麽嚴重了。這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我們早晚要學會如何共事。要記住,中國政府是躲在大部分巨型中國公司身後的真正掌權人,但與權力相伴的是確保中國資本主義在各處生生不息的責任。中國政府不會與它的那些公司玩地緣政治遊戲,因為它無法承擔增長和收益下降的損失。

中國政府到現在為止最大的罪行是重商主義——它過分關注企業的所有者,忽視消費者和工人(大部分是中國工人)。多年來,這種態度被很多外國政府所采納,而這並不能阻止海外投資行為。


2010年11月11日,Ampoliros:

“拒絕與中國合作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資本主義自信過於悲觀的判斷。”

我們“過於悲觀”了嗎?哥們,過去30年已經毫無懸念地證明,無政府資本主義下的新自由主義狂熱者和自由貿易已經導致了“中空”的西方世界。

簡單來說,西方手中可打的牌已經不多了,而中國等人手中的好牌越來越多。西方已經失去了很多的影響力,如今,普通西方人的生活質量比30年前下降了很多。

唯一的收益是多了一些廉價的消費商品和信用。但是,經濟學家們,請你們告訴我,你們更喜歡什麽?良好的工作加上真實的商品價格,還是廉價劣質的商品(背後是對上百萬中國工人的剝削)加上失業?

醒醒吧,哥們。全球化策略失敗了!新自由主義失敗了!盎格魯薩克遜的賭場資本主義(譯者注:英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專家蘇珊•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在《賭場資本主義》著作中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比喻,它形容當代資本主義具有高度的投機性和風險性。)已經失敗了!

該有一些新東西出現了。


2010年11月11日,tp1024:

如果美國和中國都分別占有世界很大一部分資產,那麽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是:這是中國應得的。

美國有3億人口,中國有13億人口,那麽中國的資產占有量是美國的4倍又有什麽問題呢?

那麽,這又有什麽壞處呢?

其實不比那些散布恐懼心理的人所描述的更差。按照目前的狀態推測未來局勢的走向必須要考慮一個因素,中國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狀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從零開始”進行史無前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這是極其消耗資源的行為,唯一可能重複如此大規模行動的國家就是印度。

你想要給全世界帶來富裕和幸福,那麽你就要傾其所有(至少和過去的幾個世紀相比是這樣)。

接受現實吧。


2010年11月11日,Simon K.:

實際上,當今的世界還是美國經濟的天下。前1000家全球公司中,有600家是美國公司。如果你去中國,會發現到處都是美國的品牌。工廠裏的工人沒日沒夜地生產,得到的工資僅僅足夠維持生活,根本談不到送子女去上學的問題。美國公司把從世界各個角落搜集到的數十億美元輸送回國內,而中國僅僅是跨國公司的一個大運動場。一些開采原始資源的中國公司試圖進入西方市場,但是發現遇到了極大的障礙。中國無法對西方公司建立這樣的貿易障礙,因為它缺少自己的技術。中國一直處於下風,我們到底在談什麽買下整個世界啊?有多少美國公司在中國?有人可以拿出具體的統計數字嗎?又有多少中國公司在美國?稍微了解一下你就知道究竟是誰在買下誰。今天,西方在經濟政策方麵更像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奧巴馬同誌提出一項計劃,美國的中央政府應當決定國家的進口和出口總量。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產品和服務的交換不是應當由市場規律來決定嗎?奧巴馬經濟理論很難理解。

中國有些人認為現在是該走出去的時候了,但是除了廉價的商品,他們能給世界提供什麽?而且,中國現在向外發展還為時過早,因為其內部還有數不清的問題等待解決。例如,中國80%的河流和湖泊正在枯竭;七大水係中60%的水資源不適合人類使用;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酸雨覆蓋;40%的耕地被化肥和殺蟲劑汙染。世界人口最多的20座城市中,有16座在中國。我對中國的理解就是這樣,似乎與經濟學家的描述完全不同。


2010年11月11日,tocharian:

鄧關於貓的顏色的著名論調可以理解為以下觀點:中國如果想要成長為一個“超級力量”,就必須要進行經濟和科技的“大躍進”。鄧希望向西方尋求科技的轉化,俄羅斯共產主義幫不了中國經濟太多。

在90年代,西方的很多人(主要是公司高層管理者和美國華爾街那些人)幼稚地(或許他們自己認為是聰明地)認為,應當從巨大的中國市場和中國勞動力身上迅速地“撈一筆”。但是,現在看一看,誰掙到錢了?是中國!這還不是中國最重視的事情,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技術,而且是第一流的技術(當然是通過廉價的勞動力)。或許他們已經得到了某些技術(通過見不得人的手段),但是西方國家那些錯誤的經濟政治舉動更加速了中國這一目標的達成。中國是一條雄壯、野心勃勃的巨龍,我們必須要等等看,如此巨大的資金和技術轉移會對全世界產生哪些經濟、政治和環境影響。在僅為獲得小小的短期利益(股票一點點的漲幅)而失去了那些無價的技術之後,西方的資本家們無法再抱怨中國有能力克隆(中國人稱此為逆向施工)包括武器在內的高科技產品。而我們僅僅獲得了大筆的現金?這是雙輸啊!(哈哈)。


2010年11月11日,Matt Andersson:

西方對中國的理解,甚至對中國產業的幹預,都是相當幼稚的。

中國、中國公司和中國人這三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組合就像一輛形態怪異的汽車。

中國工人整體上看來就是一個高效的奴隸,其成本與西方工人天差地別。就是這些人形成了中國的經濟基礎,讓中國有能力低價出售商品,或者用出口替代(即使是淨出口)來滲透西方市場。

至於中國公司,與美國和歐洲公司也不是一回事。它們沒有類似的監管、資產結構、公司架構、法律約束、一致的需求和責任感。

西方消費者不認可中國公司和中國品牌,因為它們其實什麽都不是。之所以都被歸入“中國”這個概念下,是因為這個國家就是這樣運作的:一個君主製的大集團。

一提起德國,我們可能會想到大眾、梅塞德斯、漢莎航空、德國銀行;提到法國,我們會想到路易威登、愛馬仕、法國航空、達索;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福特、波音、微軟、英特爾、戴爾、卡特彼勒、渣打銀行、哈佛。我們還能想到商業、演藝界、政界的名人,甚至一些家庭。

而一提起中國,人們隻有一個反應——“中國”。中國或許也有一些商界名人,但他們隻不過是君主製大集團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中國非常易受西方公司的影響,如果他們真能看穿中國實力的假象的話。


2010年11月11日,Dan M.:

我讚同Jeremy Wong Fischer的觀點,這句話是經濟學家的畫龍點睛之筆:

“拒絕與中國合作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資本主義自信過於悲觀的判斷。”

如果公然表現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姿態,就等同於承認資本主義體係存在嚴重的缺陷,並且在不敢麵對共產主義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承認其核心價值。這是自由市場經濟規律的擁護者和受益者對自我的否定。


2010年11月11日,gkamarinos:

在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笑話。

當杜布切克同誌(譯者注:原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黨員、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議會主席)在蘇聯的監獄中閑的無聊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燈神,他可以滿足這位捷克領導人三個願望。吃驚的杜布切克接受了這份大禮。

第一個願望:杜布切克要求燈神讓所有的中國人跨越大陸到布拉格來。燈神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同意幫他實現這個願望。

第二個願望,杜布切克還是讓所有的中國人到布拉格來。燈神依然不明白他的意圖,但還是照辦了。

第三個願望,杜布切克再一次讓所有中國人到布拉格來。燈神無法按奈自己的好奇心,問杜布切克為什麽對讓中國人旅行的願望這麽執著。杜布切克平靜地回答:

“很簡單,親愛的燈神,如果中國人來布拉格3次,他們就需要穿過蘇聯……6次。”

我認為很明顯的是,作為第四帝國的小臣民們,遠方隆隆作響、越來越近的中國巨輪是我們唯一幸災樂禍的機會了。


2010年11月11日,LuckyBlackDragon:

中國在全球購買公司所造成的風險可能會源自一些國家,這些國家的民主體製沒有歐洲和美國完善。這意味著,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經濟中所占據的比重可以讓它在法律和其它方麵施加重大的政治影響力:通過直白的賄賂或者遊說,中國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些國家獲得大量的支持。看看查韋斯在拉丁美洲都做了些什麽:用金錢換取阿根廷的支持(因為其持有大量阿根廷國債);培養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厄瓜多爾的左派勢力成長。中國到目前為止還小心翼翼地在行動中避免暴露過多的政治野心,但是不要搞錯:中國遲早會像曆史上那些超級大國一樣動用自己的力量,比如15世紀的西班牙和英國、20世紀的美國。這些國家都對民主、人權和世界局勢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2010年11月12日,Bordersare:

向那些對中國規規矩矩的行為心懷恐懼的人提一個問題:到現在為止,西方國家都一直在遵守遊戲規則嗎?這個新帝國的崛起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沒能好好維護世界秩序嗎?另外,我讚成不要把中國成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如果你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中國的處事方式與西方沒什麽不同。到底什麽是共產主義?你可以去問問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然後再把中國和自己比較一下。我認為中國需要一個做老大的機會,就像其它國家一樣。至於中國是要自己獨攬大權,還是把機會交給其它國家,那是它自己的事情。對於其它國家來說,反正也不會有什麽區別。


2010年11月12日,watchingchina:

很高興能夠評論一篇經濟學家開拓思路的文章,真的。

一些媒體,還有一些政府,似乎對中國的海外投資行為心存芥蒂。實際上,數千家外國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都在中國購買資產。到目前為止,中國幾乎未在其它國家購買任何東西。

從開明的哲學角度來看,我們或許會問,新教徒可以在天主教國家購物嗎?穆斯林可以去新教徒國家購物嗎?黑人到白人的國家去呢?我不認為從實際商業的角度上我們需要采取這樣的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態度。

如果有人想用富餘的錢到美國(或者右翼掌權的國家)去買東西,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吧。如果是日本人,美國的理由是“你是黃種人”;如果是中國人,借口是“你是共產黨”。而且這些行為往往還用“國家安全”做幌子。這不僅僅是政府組建形式的問題,而是對帝國特權的糾結。我比你優越,就可以買你,這是我的權力!

在美國有錢的時候,跑到全世界去采購看的上眼的東西。如果有人阻攔,它上去就是一頓拳腳。

50年代的某一天,加拿大突然醒悟過來,發現美國幾乎占有了自己全部的國家。幾乎所有的采礦業、生產業、流通業、批發業都是美國的,貨架上的大部分產品來自美國,電視裏幾乎所有的節目也是美國的。甚至加拿大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也是美國編寫和出版的。加拿大後來花了50年的時間把自己贖身。

這些來自“民主”國家的跨國公司,比一些外國政府更不值得新任,他們幾乎不受任何紀律和道德的約束。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公司買下某個市場中所有的競爭對手,然後逐一將他們關閉,給外國消費者留下的選擇就是“要麽美國,要麽沒有”。這比中國購買一個銅礦更好嗎?僅僅因為美國是“民主的”?因為他們遵循了“自由市場經濟規律”?

喬治索羅斯將數千億美元注入巴西和中國的外匯市場,製造出一種貨幣升值的假象。然後帶著大把利益溜走,給當地經濟留下一片狼藉。這種行為為什麽比中國購買一個銅礦更讓人可以接受呢?因為索羅斯是“民主”的?因為他遵循了“自由市場經濟規律”?

同樣不勝枚舉的例子還有,跨國公司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在各地采取暴力經濟手段,這些公司既不“黃”也不“共產”。甚至還有一些大公司犯下反人類的罪行,在非洲進行嬰兒配方奶粉的實驗——造成數不清的嬰兒死亡,這種無法饒恕的犯罪目的就是無情地獲取利益。難道我們僅僅因為這些公司是“白色、民主,並且奉行自由市場規律”就原諒他們嗎?

與中國公司購買更多的資源相比,我們的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關注。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