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著名商界領袖談中國龍
美國之音網站11月9日編發記者袁野專訪印度著名商界領袖拉格夫·巴爾報道,題為《印度和中國的龜兔賽跑》。文章摘編如下:
問:你在書中多次談到中印兩國經濟的結構性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兩國未來的增長軌跡?
答:兩國其實都應該做對方已經在做的事。印度必須加大投資總量,並提升投資占GDP的比重。盡管印度投資有相當規模,儲蓄已經占到GDP的35%到36%,但印度必須提高投資占比。而中國的投資占GDP將近一半。中國則需要降低投資比重,提升消費。所以,有趣的是,兩國經濟有點像是鏡子中反射的影像,他們需要做對方在做的事情。當然,印度不能,也不應該把自己的消費降低到中國的水平,因此也不能把投資提高到中國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雙方的結構調整都要溫和地進行。但是簡單地說,中國需要更多消費,印度需要更多投資。
問:中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2008年金融危機和經濟減速後,在過去兩年裏,中國已經采取多種措施,試圖刺激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您認為這些措施是否有效,中國還需要做什麽?
答:中國的情況非常有趣。消費增長非常快。如果你絕對地看,把消費當做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來看的話,消費現在年增長速度在17%到18%左右,這是很快的增長率。但更有趣的是,消費占中國GDP的比重卻沒有增長。
問:可是中國GDP的總量增長更快。
答:這是因為中國投資太多。所以投資的比重在上升,GDP總量在上升,消費作為獨立部分也在增長,但GDP占比卻沒有上升。這樣就造成了經濟失衡。這種失衡可能會導致一些產能過剩和壞帳。至於中國為了提高消費比重,而不僅僅是增加消費總量可能采取的措施,我想中國政府很清楚需要進行哪些改革。比如說戶口製度。這方麵的改革將有助於勞動人口和他們的家庭的遷徙,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進而帶動消費。再比如說,過度優惠製造業的用戶收費政策。還有過低的利率。一些進口產品的定價體係使製造業相對於服務業占有更大優勢。中國需要在這些方麵作出調整,使服務業增長更快,從而帶動消費。國家需要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網絡,讓他們更有信心,把存在銀行裏的4萬億美元家庭儲蓄拿出一部分用於消費。中國政府當然知道這些,但我認為調整的步伐可能沒有人們希望看到的那麽快。最後一點,人民幣匯率問題。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話,將明顯帶動國內消費。
問:相信您已經注意到匯率在美國也是個熱門話題。談到美國,過去一年,很多美國商界領袖表示,他們擔心中國執行了30年的開放政策,以及通過廉價勞動力、廉價資金、廉價土地、以及稅收優惠等措施吸引外資的做法出現逆轉。他們擔心,中國開放的國門開始慢慢關閉。印度商界是否也有這樣的觀察和擔憂?與之相關的,印度商界是否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機會,促使更多的國外投資者進入印度?
答:我還是要談一下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問題。如果這些結構失衡得以緩解的話,比如中國提升人民幣匯率,提高國內工資水平,提升利率,這些措施顯然會提振國內消費,減少對製造業的依賴。果真如此的話,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中損失的那部分,很可能會從擴大的消費基礎中彌補回來。
問:您是否認為,民主是確保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
答:如果我們看一下世界其他地方,就會發現財富幾乎總是在民主體製下實現繁榮。中國很可能是唯一一個持續了這麽長時間的例外。……問題是,以後的路怎麽走?因為經濟失衡和隨之而來的壓力會繼續積累。如果看一下世界曆史,我認為中國社會可能必須經曆更多民主化,其程度要超過已經作出的改變。中國的民主模式是否會和西方民主模式如出一轍,這個問題現在沒有答案。因為中國已經清楚地表明,中國不會照搬西方。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和曆史。和西方相比,中國需要的可能是不同程度的,或者說不同體製的民主。總之,我覺得這個問題現在尚無定論。
問:過去兩年裏,中國經濟在擺脫經濟下行的負麵影響方麵似乎非常成功。中國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也為這種判斷提供了支持。中國的刺激計劃高度倚重投資。這和中國政府在前幾次地區經濟危機和全球下行中采取的措施非常相似。您是否認為中國過去兩年的經濟措施是一種成功的經驗?您是否擔心龐大投資可能產生的產能過剩等負麵後果?
答:很清楚的是,中國政府的刺激計劃確保了工廠持續運轉。同樣清楚的是,刺激計劃也向中國經濟注入了大量信貸。如果我記得清楚,2009年前9個月的信貸總量幾乎達到GDP的四分之一。一萬億美元信貸是個龐大的數字。我們現在還無法判斷這些貸款中有多少會變成壞帳,因為這些信貸注入剛剛發生不到一年。所以,中國的經濟數據現在看起來都不錯。但是,壞帳有一個滯後期。這也是中國經濟麵臨的一個風險,……我們很可能要再等至少兩三年,才能知道問題的答案。
問:您在書裏談到另外一個有趣現象,盡管談得相對簡要。書中提及美國商界現在有一些極具影響力的企業家生於印度、長於印度、並在印度接受基礎教育。比如花旗銀行首席執行官潘偉迪(Vikram Pandit)。您同時指出,來自中國的企業家還沒有在美國商界取得這樣的成功。您認為原因是什麽?
答:我在書裏談到,印度在美國擁有一種強大的“軟實力”。而這群人是這種軟實力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印度長大成人,但在美國打造了自己的事業。在中國,這種現象還沒有出現。來自中國,熟練使用英語、在美國學習後進入商界開始職場生涯的企業家還沒有取得這樣高的位置。我的意思是說,我確信中國人會達到同樣的高度,但可能要晚一代人。所以在這方麵,印度領先了一步。
注:印度頭號財經新聞和傳媒集團Network 18的創始人拉格夫·巴爾因為將美國媒體CNBC和CNN等電視節目成功引入印度而被稱為“印度的魯伯特·默多克”。記者出身的巴爾長期關注印度和中國的經濟發展軌跡,並在最近出版了新書《超級大國:印度和中國的龜兔賽跑》。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