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星期日泰晤士報:《那麽,是誰害怕黃禍?》

(2010-11-11 18:39:05) 下一個



星期日泰晤士報:《那麽,是誰害怕黃禍?》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署名為多米尼克·勞森的文章,題為《那麽,是誰害怕黃禍?》,摘編如下:

 


  文章認為,中國人因為深知教育的價值和勤奮刻苦的美德,以及改善經濟狀況的目標而具有─種原始性的勃勃生氣;而歐洲人因不安地感到了自身的衰退而心生恐懼。

  文章認為,威績落在華裔學生後麵的白人學生沒有抱怨不公平,西方的政治領導人應該以這些白人學生為榜樣。以下為文章摘要。

  英國人的社交禮儀會讓某些常識變得不可明說。例如,將成功歸於勤奮是不得體的。相反,人們覺得,認為是運氣或天賦所賜更有禮貌。

  一個月前,平等與人權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題為《英國有多公平?》的報告。報告對教育予以特別關注,並且聲稱,“有證據顯示,學習成績仍與社會經濟背景有密切聯係”。報告從種族、性別和收入(收入一項根據的是學生是否有資格在學校免費用餐)各方麵分析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然而,在該委員會的學習成績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並非家境富裕的白人學生。排在榜首的是“沒有資格在學校免費用餐的華裔女生”。第二位則是“有資格在學校免費用餐的華裔女生”。

  在我大女兒的學校這個小天地裏,我看到了這種現象。這個學校一直以來在學習方麵抓得很緊。近期有大量華裔女孩入學,將學習強度提高到了更高水平─一在一個競爭環境中,這會生成全麵提高學習成績的效果。

  但是,沒有出現以下情況:威績落在華裔學生後麵的白人學生抱怨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也許,當我們的公司在全球市場這更廣泛的領域內與中國競爭時,我們的政治領導人應該以這些白人學生為榜樣。

  美國中期選舉因前所未有的炮轟中國浪潮而醜態畢露,尤其是一些茶黨候選人──例如克裏斯蒂娜·奧唐奈──的行為。奧唐奈堅稱,中國“精心製定了一項替換美國的戰略計劃”。

  她不願詳細解釋,隻是神秘兮兮地說:“我有很多話想說。我多麽希望我不知道我已經知道的一些秘密信息。”她這是試圖嚇唬選民,但她的咒語的效力不足以使她為共和黨人贏得特拉華州。

  不應該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瞠目,更不用說發動貿易戰了。雖然奧唐奈的話聽上去很極端,但也沒比很多較主流的候選人極端多少。從某方麵看,這是可以理解的:“黃禍”這一觀念從未完全從美國政治中消失,在經濟困難時期,往往會氣勢洶洶地再次抬頭──例如20世紀80年代早期經濟蕭條時,雖然當時是指控日本“操縱貨幣”以及“向出口商提供不公平的補貼”。

  兩項指控都有一定正確性,今天的中國也在這樣做。但是,現在誰還會說日本製定了一項具有政治目的的工業戰略並試圖接管世界?

  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天才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250年前就曾闡明,重商主義內部始終埋藏著導致自身滅亡的種子。

  築起貿易壁壘是所有應對之策中最糟糕的一種,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的慘痛代價中汲取了這─教訓,這正是對大蕭條歲月有著清晰個人回憶的羅納德·裏根往往否決企圖對日本樹起貿易壁壘的國會議案的原因。

  我們應該希望貝拉克·奧巴馬顯示出類似的堅持原則的決心,因為類似議案幾乎必然會呈送到他的麵前。奧巴馬還應該對以下事實予以深思:他的政府對中國輪帶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僅招致中國對美國的家禽製品出口商采取報複行動,而且,此舉沒有對國內企業生成有利影響,受益的是泰國和韓國企業,它們的產品如潮水般湧入,替換受阻的中國輪帶。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貿易順差一直在逐步減少,至少就其占GDP比重而言。2007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在GDP中的比重超過10%,但預計今年將降至5%以下──真的,不應該對這一數字瞠目,更不用說發動貿易戰了。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失衡狀態反映了中國人作為一個整體比我們這些身處西方發達世界的人更傾向於儲蓄這一事實。在中國當局受到為其公民提供更完善社會保障的壓力的情況下,在中國成為(這是不可避免的)更完全意義上的消費型社會──在今年前10個月,通用汽車公司向中國人出售了200萬輛汽車,是2007年全年的兩倍──後,這很可能會有所改變。

  毋庸置疑,在本周將於首爾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美國和歐洲將再次要求中國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減少貿易順差。也許,戴維·卡梅倫──就在此次峰會前夕,他將率領一個規模龐大的英國貿易代表團訪華─將能夠得到一些關於中國可能有何反應的有用線索。

  卡梅倫將帶撒切爾夫人的外交政策顧問鮑威爾勳爵一同前往北京,這是明智之舉。鮑威爾勳爵6日在柏林舉行的一場會議上警告稱,當前,在歐洲內部,人們以“對無力(與中國)競爭以及中國征服傳統的歐洲市場和壟斷世界上的原材料感到焦慮”為時髦,這會帶來風險。

  然而,強行規定企業不得讓雇員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的歐盟對一個擁有13億人口、企業沒有受到此類障礙約束的國家能夠取得的成就深懷恐懼,是不足為奇的。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們害怕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

  問題不僅在於,中國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中國人因為深知教育的價值和勤奮刻苦的美德以及改善經濟狀況這一不言而喻的目標而具有─種原始性的勃勃生氣;歐洲各地,人們都不安地感到了自身的衰退,這讓我們心生恐懼。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