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一輪太空爭霸 看中美日大國如何較量!

(2010-10-17 03:59:38) 下一個



新一輪太空爭霸 看中美日大國如何較量!



 
盧琛: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經預言,誰控製了宇宙,誰就控製了地球,誰控製了空間,誰就控製了戰爭的主動權。作為航天大國,美國深知誰能夠奪取製天權,誰就能贏得製信息權,製海權和製空權,從而贏得當今的戰爭。就在10天前的10月1號,中國“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如今正在預定的軌道順利運行,中國的這一航天事業裏程碑式的事件,立刻在全球引起熱議。

  法國的通訊社說,中國下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就是成為第二個將人送上月球的國家,美國的《時代》周刊稱,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麵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的太空計劃卻在不斷出現著“裏程碑”式的事件,而英國的BBC指出,這一成功是中國航天技術和經濟實力的又一佐證,但也有助於提高軍事威懾力。

  嫦娥二號升空 西方炒作“中國太空威脅”

  解說:10月1號18點59分57秒,“嫦娥二號”正式點火,“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嫦娥二號”飛行17小時後,進行第一次軌道修正。10 月6號,衛星開始第一次近月製動,並在三次製動後,將軌道變為100公裏的環月軌道。10月29號,衛星正式進入月球紅灣工作區,預計1個月左右,“嫦娥二號”獲得月表高精度圖象,再回到原先軌道,至此它就圓滿完成所有任務。

  隨著嫦娥一號、二號的相繼發射,外國媒體也無法避免地開始熱議中國的“太空雄心”。BBC的報道稱中國可能在10年後,實現載人登陸月球的目標,而“嫦娥二號”順利升空是向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這不但體現了中國的科研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也有助於提高軍事威懾力。

  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軍事潛能,已經越來越多的依靠太空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能力,不管是空軍的各種飛機,海軍的各種戰艦,還是地麵的坦克部隊等,衛星的偵察和定位導航作用已經無比重要。

  朱克奇(特約時事評論員):應該說,中國目前的太空政策,並不是十分的清晰。至少在外界看來,不是非常的清晰,但是有一個基調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和平利用太空,不過應該強調的就是任何太空技術它都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巨大的軍事意義,這一點我想也無需諱言。

  解說:其實這已經不是西方媒體,首次拿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製造“中國太空威脅”的輿論,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空軍和平與發展國際論壇”,中國空軍司令員許其亮,就近期美國炒作所謂“中國反衛星激光武器已部署到西北內陸”的報道,作出了回應並予以駁斥。這隻是美國軍方的一種解讀,實際上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是一種和平的利用。

  “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是美國炒作“中國太空威脅”的一次小高潮。2008年9月,“神舟七號”順利升空,中國實現太空行走,但不少媒體的關注熱點,卻在那顆伴飛小衛星上。對於放飛小衛星,歐洲軍事宇航界人士則無不擔憂地說,這一技術意味著中國飛船將具有“太空獵星”的能力。

  因為既然中國宇航員有能力釋放衛星,當然同樣有能力“擄走”他國的衛星。此外,“神舟七號”具有的太空變軌能力,對突破敵方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極其擔憂其軍事用途,從而增加中國在台灣問題上,麵對外來幹涉勢力的威懾力。

  盧琛:中國的每一步太空動作,都被美國僅僅盯著,然後加以渲染,製造出“中國太空威脅”的假象。其實“太空霸主”美國,才是太空安全的真正威脅。新近曝光的“X—37B”無人駕駛航天飛機就是有力的佐證。它能非常輕易地捕獲或摧毀其他國家的衛星,因此諸如俄羅斯、中國、印度等都非常擔憂。

  同時盡管現今各國監視美國太空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一顆被摧毀的美國衛星,華盛頓政府都安排了相應的替代品,並且能迅速地把它送入軌道。目前,美國國防部已經研究了從太空當中發射無核導彈的技術,隻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在研發這種空間軌道武器。

  中國研究“反衛星武器”的言論甚囂塵上

  解說:2007年1月11日,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一枚固體燃料火箭發射升空。在距離地麵500英裏的高空,火箭所攜帶攔截器擊毀了一顆報廢了的中國氣象衛星,並留下了太空垃圾。對於中國此次反衛星試驗,世界各國反應迅速且激烈。

  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英國和美國紛紛表示譴責,這次試驗還引起了美國政府對一旦雙方發生衝突,中國也可以打擊美軍衛星的擔憂,中國研究“反衛星武器”的言論,甚囂塵上。

  朱克奇:中國打掉自己的或者說擊毀自己報廢的氣象衛星,被西方一些國家認為是中國具有了實戰化的反衛星能力的一個標誌。那麽中美兩國呢,其實美國具有更先進的反衛星能力,但是中美兩國對於衛星的依賴程度不一樣,你有我有大家有,那麽對美國是比較有利的,如果大家都沒有,對美國就非常不利了,所以美國的緊張也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發射X-37B無人航天飛機 可捕獲衛星

  解說:一年之後,這次發射又對美國總統大選產生重要影響。當時為總統候選人的奧巴馬把反對反衛星武器作為其施政綱領的一部分,在競選期間,奧巴馬表示反對在太空部署武器,反對發展反衛星武器,他認為美國必須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與其他國家共同探討預防太空成為新戰場的問題。

  然而奧巴馬執政兩年來的事實說明,美國言行不一。今年4月22日,美國空軍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無人航天飛機“X—37B”發射升空,該評核旨在應對中國的反衛星能力,此舉進一步加快了太空武器化的步伐。

  朱克奇:“X—37B”,它從本質上講是一架無人駕駛的小型航空飛機,還不能說它是空天飛機,但是呢?“X—37B”,它是無人駕駛的,這就意味著它的技術更加簡單,因為它不必考慮非常複雜的生命保障係統。

  同時呢,它的成本也更低,發射準備時間更短,發射的速率可以更快,在戰時“X—37B”可以用來保護或者快速補充己方的在軌衛星,同時攻擊或者俘獲對方的在軌衛星,從而實現獨霸太空的目的。

  解說:就在“X—37B”升空的十天前,由美國發起召開的全球首屆核峰會剛剛在華盛頓閉幕。峰會讓人們看到了,建立“無核世界”的一絲亮光。奧巴馬也因其“無核世界”理念受到世人稱讚。但核恐怖的陰影剛剛淡了一點,空天飛機的升空,又讓人感到“非核威脅”時代的到來。

  朱克奇:時至今日,美國軍方人士也承認,美國最昂貴的軍事資產是部署在太空,而且離開了來自太空的情報和通訊支持的話,美國幾乎是沒有辦法進行戰爭的。從人類戰爭史的發展來看,從戰術的角度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去爭奪製高點,從地麵上的山峰到天空的製空權,再到製太空權。這個邏輯也非常簡單,誰能夠站得更高,誰就可以看得更遠,誰就可以打得更快,打得更準,打得更狠。

  盧琛:從披露的消息來看,美國太空反製戰略的發展,早已經醞釀了幾十年,即便中國不進行有限的太空實驗,美國的衛星攻擊防禦計劃,也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一些太空軍事專家認為,美國所謂的防禦性武器係統,實際上都具備進攻能力,正是美國這種強大的太空進攻力量和咄咄逼人的太空戰略,才令各航天大國深感不安,也引發了連鎖反應,令太空軍事化進程積重難返。

  而美國的太空能力一直都超出人們的想像範圍,早在上世紀的60年代,美國的衛星已經能夠精確地拍出克裏姆林宮的照片,甚至莫斯科大街上奔跑的汽車是什麽品牌,也能夠分辨清楚,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爭霸已是經典。

  冷戰時期美蘇太空競賽推動太空技術發展

  盧琛:回顧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我們不能不承認太空競賽的確成為了太空發展的助推器。美國和前蘇聯都相信,誰有能力先將衛星和人類送入太空,誰就是超級大國。而加加林的太空之旅,確實讓美國人震驚不已。當時從床上被叫醒的肯尼迪得知消息之後說,“這是蘇聯人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之後,美利堅的又一次奇恥大辱”。

  在三個星期之後,美國發射了“水星號”飛船,但是這一艘載人飛船,並沒有能夠進入軌道,僅僅是做了一次亞軌道飛行,之後又過了十個月,美國才終於把自己的航天員送入太空,麵對招招領先的蘇聯人,美國人痛定思痛,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重振雄風。

  解說:1957年10月4日,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讓人類正式的進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在這個時候,美國方麵也在積極準備發射人造衛星,但兩次的發射都以失敗告終。1961年4月12日,蘇聯又成功的發射了載有首位航天員加加林的載人飛船“東方一號”。

  加加林:太空人呼叫地球,我的狀況良好,準備前往。

  解說:當時加加林遨遊太空108分鍾之後,安全的返回了地麵,這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遨遊太空。

  朱克奇: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較量,也具有意識形態的意義。那麽無論是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還是加加林率先遨遊太空,這個一個是表明蘇聯前蘇聯在太空領域技術領先。另外一個,也被宣傳是或者說被認為是社會製度優越性的體現,作為自由世界的帶頭大哥的美國,對於這兩者都是無法忍受的。

  解說:美國當然不甘心就此落後,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了在10年之內把美國人送上月球的“阿波羅計劃”。

  肯尼迪(美國總統):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陸月球,卻不做其他的事情,不是因為它輕而易舉,而是因為它困難重重。

  解說:要實現這個偉大的計劃,需要實現三項關鍵技術,太空交會對接,出艙活動也就是太空行走和長達2周的載人軌道飛行,為此美國又推出了另一項計劃,用於研究和掌握這些技術,為“阿波羅計劃”奠定基礎,它就是“雙子星計劃”。

  1965年的3月23日,“雙子星一號”發射成功,並沒有能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激起太大的反響。因為就在它發射的五天前,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已經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的壯舉轟動了全世界,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朱克奇:美國非常迷信自己的戰略轟炸能力,而且是覺得它遠離歐洲大陸,戰火不會燒到自己的國土上,除非蘇聯也具有大規模的與它相稱的戰略轟炸能力。但實際上火箭,洲際導彈的出現,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這樣的態勢,所以呢,當這樣的態勢被改變了之後,美國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失策,全力、舉國之力,投入到太空競賽當中。

  以“阿波羅計劃”為標誌 美國贏得了太空競賽的優勢和主動權

  解說:兩個半月以後,懷特完成了美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在這場太空行走的國際競爭中,蘇聯領先美國,贏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而為了挽回敗局,美國則在抓緊實施“阿波羅計劃”,此時“雙子星計劃”已經為美國航天員們的登月計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經過大約100小時的飛行之後,登月艙在月球的近海著陸,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3時51分,指令長阿姆斯特朗首先走出了艙門,然後走下扶梯,4時零分,他的左腳,小心翼翼地觸及了月球的表麵,這是人類留在月球表麵上的第一個腳印。

  阿姆斯特朗: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朱克奇: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它不僅僅是一個登月計劃,它的實質是一個太空競賽計劃,那麽美國這一個計劃的目標,也不僅僅是登月,而是要以這個計劃來整合和引導美國的科技潛力和工業實力,全部投入到太空競賽當中來,是一種美國的舉國體製,所以也是以“阿波羅計劃”美國人登月為標誌,美國贏得了太空競賽的優勢和主動權。

  解說:阿波羅登月的成功,讓蘇聯政府徹底失去對登月的興趣,當蘇聯方麵發現在登月計劃上失敗已成定局的時候,立刻就把目標轉向了發展空間站,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載人太空飛船。1972年1月尼克鬆總統正式宣布,實施航天飛機計劃,在近10年的努力中,航空工作者們一步步的接近著自己的目標。

  1978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駕航天飛機美國“哥倫比亞號”飛向了太空,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從航天飛機上進行的太空行走。

  盧琛:1984年1月,美國時任總統裏根正式批準“自由號”空間站計劃,而蘇聯也在兩年之後發射了第3代“和平號”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一係列的世界之最,它是20世紀質量最大、壽命最長、載人最多、技術最為先進載人航天器。在15年的運行過程當中,宇航員通過一次一次的太空行走,不斷的組裝和維修,使它的壽命長到了15年之久。

  美國依靠衛星為戰爭指路 實現精確打擊

  盧琛: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太空競賽也隨之宣告結束,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表麵上看是一種國家榮譽的遊戲,美國和蘇聯都想通過太空科技的優勢來告訴對手和自己陣營裏的夥伴,隻有自己的社會製度才是最完美的。時到今日,太空競賽的優勝者遠不隻是麵子,因為航天科技的發展,不隻可以帶來更精密的地麵監測,和經精確的導彈導航技術,還能夠協調地上的任何軍事部署。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呢還是在冷戰之後,還是在極力地要發展自己的太空能力,他們判斷就是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報保證自己的安全,沒有這種太空能力是絕對不行的。

  解說:美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第六代照相偵察衛星,可以對目標進行時時監控,除了先進的監控設備外,美國還有一套完整的監控體係,美國國家偵查局是一個為整個美國情報界安排衛星偵察計劃的部門,它擁有著最先進間諜衛星,以及高科技產品。這些衛星全天後監視,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衛星動態。

  王湘穗:太空技術對於美國的軍事行動有重要的影響,像幾次實際戰爭中間,都可以體現出來,他們用這種技術主要是解決軍事通訊的問題,再一個比較大的,就是全球定位。因為戰爭也叫做精確打擊戰爭,需要精確化的武器,那麽使用精確化的武器,你沒有全球定位是不行的。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感知,就是打了以後對你的目標究竟打得情況怎麽樣,要看。

  解說: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了大量的“飛毛腿”導彈,然而大多被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攔截,這場導彈戰已經初具太空攻防的質。海灣戰爭以後幾年導彈防禦問題愈演愈烈,不僅美國自身日益重視導彈攻防與衛星安全,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意識到當前信息化戰爭中,導彈是致命威脅,衛星是致命弱點。一個國家要想贏得戰場主動,既需要具有防禦對方導彈的能力,又需要幹擾乃至摧毀對方“太空之眼”的能力。

  盧琛:無論是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還阿富汗戰爭,美國的太空預警、監視衛星以及定位導航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但麵對美國的太空戰略,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法律約束文件,連或過僅僅在1967年,通過《外空條約》當中明文禁止在外太空不知核武器,並是沒有限製常規武器,有明顯的不足。

  2002年開始,盡管美國反對,中國、俄羅斯向聯合國裁軍委員會呼籲製定新國際條約。目前世界各國也都加入到呼籲的對位當。當今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利用外太空,如何應對太空威脅,上世紀的美蘇太空爭霸!是否目前戰場已轉移到亞歐?

  日本充當探月“急先鋒”瞄準月球豐富資源

  盧琛:雖然美國和歐洲的太空科學家競相發展越來越具有野心的任務。太空業內的正式確認為爭奪太空霸權的戰爭在其他的地方打響。日本已經發明了月球探測器,韓國有類似的計劃,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成功。印度宣稱在2016年把宇航員送上太空,越南已經成立了航空航天專家谘詢機構,但這場戰鬥的主角依然是中國、印度和日本三大國。它們擁有出色的技術能力,並且強烈希望在國家舞台上戰時自己的實力。

  這三個國家都在各自的太空計劃上頭了大量的資金,並且正向火星和月球這樣重要的目的地發射無人探測器。近日日本的宇航研究開發署,下述的谘詢機構,月球探測想談會兒提交了一份報告,提議日本應當爭取在2015年在月球表麵實現探測器軟著陸。力爭在2020年派遣機器人,在月球表麵上進行探測。美國總統奧巴馬放棄前任布什所指定的重返月球計劃之後,日本醉與充當探月急先鋒的角色,已經躍躍欲試了。

  解說:日本的探月和登月計劃最早始於 1999年,當時受到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啟發,還有宇宙發發展的需要,日本宇宙研究開發署利用當時最新的研發技術,開始了研製新型月球探測器的嚐試。這也就是後來的“月亮女神”探月計劃。幾經波折之後,日本的月亮女神繞月探測器衛星終於在2007年9月14日搭乘H2A火箭發射升空,日本也在當年11月公布了用“月亮女神”獲得數據製成的月球動畫。

  朱克奇(特約時事評論員):日本這個民族啊,在所有尖端科技領域都是不甘居於人後的,另外一方麵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它有種很強烈衝動,是從太空當中獲得資源,也有專家指出,日本的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基地,開發和利用月球的資源、能源和特殊環境,然後為進一步地載人探測太陽係的其他行星來奠定一個基礎。當然日本現在離這樣的目標還非常遙遠,而且也麵臨著複雜的法律問題。

  解說:發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進行真正意上的月球探測的開端,按照日本宇宙研究開發署的計劃,“月亮女神2號”將在2012年發射,而“月亮女神X號”也將於2017年發射,這些探月計劃包括月球車、月球望遠鏡的研製,以及在月球表麵建立科學設備網絡等內容。

  朱克奇:日本這個國家呢,它這個科技水平大家都知道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一些領域比如說微電子領域啊材料工程啊,還有工程工藝方麵,是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的。但是呢日本的航天科技及其相關的工業基礎有一塊短版,就是經驗不足,這種經驗不足呢,直接導致日本的航太技術的可靠性相對而言比較差。

  解說:據日本航天專家估算,如果要在2020年實現機器人探月,則需要幾耗資約2000億日元。受資金不足的影響,製成日本航天業的人才也逐年減少,1995年日本航天機械產業的從業人數約有1萬人。近年來則突破了6000人。盡管遭遇了重重困難,日本仍然執著地進行探月行動。

  此外,日本謀求發展太空軍力建立自己的衛星間諜網的願望產生已久。早在1984年防衛廳就積極著手策劃秘密選派和訓練軍事衛星圖象飛行員。2003年是日本建立太空衛星間諜網的希望之年,但最終損失慘重。指導2006年9月和2007年2月日本分別發射新造的偵察衛星,“光學二號”和“雷達二號”才實現了8年來的夙願。

  朱克奇:日本它發展自己的間諜衛星肯定從重點上來講是針對中國、俄、朝鮮,但是實際上它也有全球監控的能力,在全球熱點一旦有事的時候它的衛星也會緊盯,這是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日本的這個防衛戰略是有重點的,它重點上的一些調整,它現在是越來越從本土防衛像海外幹預有一種轉變,所以呢,它要發展自己的衛星,然後去盯緊世界上的其他的一些地方,為它的這種海外幹預做一些鋪墊。

  盧琛:如今日本政府參照美國即將建立國家安全會議,防衛省也建立了情報本部,強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軍事情報的收集,發射間諜衛星也適應了新的日美軍事同盟合作,改變過去完全依賴美國的狀況,想改善日美軍事同盟當中美強日弱的不對稱狀態。但是有專家提醒日加快旨在情報搜集的太空軍事,很可能讓日本卷入美國推動的太空軍事化危險當中。

  印度野心勃勃加速登月計劃 部署太空間諜網

  而中國在太空技術方麵的進步西方也總是拿它和印度做以比較,比如說《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登月,印度就表示2020年之前要完成,中印之間的太空角逐猶如是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

  解說:中國的太空計劃在新德裏尤其反響強烈,印度正加速推進登月計劃,中國2003年首次把人送上太空,印度要到2015年才可能實現該目標,但據非官方進度表,中國登月時間將僅比印度早一年。但印度已經於2008年10月將首個月球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送入軌道,印度宇航局還計劃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接著是探測火星,臨近的小行星和太陽。甚至比中國還雄心勃勃。

  朱克奇:其實中印我個人認為不存在太空競賽,起碼在中方這個方麵來講,沒有和印度進行太空競賽的意圖,那麽印度呢,或多或少有一種競賽的意願,它可能是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獲得對於太空技術研發的一些投資。另外也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技術來重申或者進行一種自我肯定,一種大國的自我肯定。

  解說:長期以來,印軍一直希望擁有自己的專用間諜衛星,有輿論認為,印度加緊部署第一個太空間諜衛星網與美國鼓吹“中國太空威脅論”不無關係。印軍認為一旦第一個太空間諜網構築成功,將擊打提高印軍對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太空監視能力,包括全天24小時監視邊境兵力部署,監視中巴導彈的活動情況。

  朱克奇:印度的前陸軍參謀長已經表示過就是衛星科技的發展,已經使得印度能夠越過實際控製線來觀察到中國軍隊的一舉一動,包括軍隊的調動。不過,太空當中密布諜眼,這也是大勢所趨,所謂你有我有大家有,沒有什麽了不起。真正到了戰時考驗的是防衛星能力和反衛星能力。

  解說:印度已認識“製太空權”對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積極籌劃成立空天司令部,構築三位一體的空中情報偵查網。印度媒體還報道說印度太空間諜網還可以對整個印度洋地區的軍事活動進行監視,就連美軍航母戰鬥群以及核潛艇活動也在內。

  朱克奇:任何一個國家發展這種航太科技都不是說僅僅針對一兩個國家,它可能會有針對自己主要的戰略對手,那麽印度把中國和巴基斯坦視為自己的主要戰略對手,那麽發展航太科技包括間諜衛星自己對於中國和巴基斯坦會盯得緊一點。但是你說印度對於美國在印度洋的艦隊活動會完全放心嗎?會沒有監控嗎?不會的。

  盧琛:西方評論認為人類登月升空探測,表麵上看起來的和平使用太空行為,將來很可能會成為軍用。資源調查衛星、側地衛星和各種通訊衛星將來也有可能被轉移成為軍用的設備。人類登月之後的第一步,建立的可能不再是和平基地,而是軍事基地,這將是一個大殺風景又嚴重威脅人類的畫麵。一旦有了太空戰爭,太空會布滿垃圾,民用太空會越來越危險,而走出外太空就非常困難。

  當今世界,空間科技已經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保衛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工具。1957年蘇聯將人類曆史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從那個時候開始空間技術從無到有,飛速發展,日益滲透於經濟、社會生活,和國家安全各個領域。因此,在人和機器都能夠進入到外層空間的今天,各國軍事專家和高級將領們把地球軌道視作為現代戰爭的必爭之地,也就毫不奇怪了。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